中国90后职业观洞察:年轻的你,对工作在乎的究竟是什么? 謀殺主義

 

职业多元化这一现状为90后提供的,是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是家庭背景不同带来的限制——“上藤校““去麦肯锡”与”只能好好学习高考考个好成绩“”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之间,或许由不得你自由选择,而是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唯一路径。...

PM2.5指数爆表的北京城,在211学校读大三、成绩优秀的A拿到了第一份实习。A相信,多年后他还会回忆起那样一个清晨:北京的寒冬里6点起床,挤了两个小时的地铁,特意为面试买的正装开始微微褶皱。这位94年出生,到了大学仍坚持高中作息和学习习惯的高考县状元把大城市当做一个踏板,找到一份能使自己步入中产的稳定工作是最大的愿望,并坚信着自己的努力仍能比父辈更进一步地改写命运。

而同A有着不同生命轨迹的B,中产家庭出身,环境优渥。一路读着名牌小学、中学、大学,在家庭的协助下拿到了一份知名公司的实习。家教良好、有着无数特长的A的优秀更像一种习惯,无论是学习、社团抑或是实习,都金光熠熠得如众人认知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同B的高中同学一样,B的未来或许是出国、移民,或许是以海归的身份进入人人称羡的大公司。

和A、B同寝室的C则更像是在寻常大道上,拐进旁逸斜出的小径上的冒险者。逃不喜欢的课,学打碟、做蛋糕、学绘画,将一纸毕业证塞在箱子最底端,这位半路出家的插画师有着一群酷朋友,创业、潜水员甚至酒店试睡员,这些少有人走的路抑或新行业,都成了愈来愈多C的同龄人抢占的高地。提及未来,C说,未来?还没来,才期待。
Generation Y


试图用年代为标准一群人描摹出精准的集体画像看起来是荒谬的——对于多元各异的“Generation Y”尤为如此。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90后”这一群体,为相同的时代浪潮裹挟而生长,二十年间受着相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浸染。

当一部分90后已经步入职场,大部分的90后正面临职业选择,“90后职业观”俨然成为一个有意思且有意义的时代课题。


| 表征 |

手握选择权的

理想主义者


01. 接受多元就业模式

“在你二十几岁的职业生涯里最该追寻的什么?赚大钱?或者是设法给简历里加上一个大公司的经历?”

之前有一篇名为《别把你的20多岁浪费在谷歌、麦肯锡》的文章曾在中国年轻人间引爆。文章作者,大数据创业公司BloomReach创始人RajDe Datta用这篇文章为谷歌、麦肯锡所代表的许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big name祛魅。紧接着,《我把20多岁献给谷歌和麦肯锡,怎么了?》随之而来,强调大公司之于年轻人的意义——“年轻人完全可以有的放矢地在大型企业内寻求各种机会来培养自身的创业能力”。

有趣的是,标题上看似对抗的二者,实质上赞赏的均是社会对90后期待且为90后所突出体现着的”创业精神“,而选择大公司与否,在此意义上,是并不对立的语境。这无疑折射出了90后这一代职业观的重要表征:多元就业观。而其中,“创业式就业”则更是90后群体区别于以往的重大特点。

美剧《硅谷传奇》中人物。创业热潮不仅在硅谷,也在北京、上海、深圳……


中国90后一代的成长伴随着中国与世界连接的不断紧密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由此催生的便是,摆在90后面前的职业选择更为多元广阔——除了为人称道的大企业,90后还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初创企业可以选择;而在传统行业之外,互联网行业以及因此衍生出的新兴媒体、电商等为90后提供了更为开放广阔的选择余地;除了就业,有更多的90后选择了创业。

02.要钱,但更要平等、自由与理想

面对更为多元职业选择的90后,对工作在乎的是什么?

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2.1%的“90后”认为,“较高的待遇”是自己最在意的,而29.3%的“90后”认为“自己喜欢的”才是最重要的。相比而言,只有15.8%的“80后”认为“自己喜欢的”最重要,绝大部分“80后”把薪资看得最重。

而根据百度2014年底发布的《90后洞察报告》,在职业规划方面,90后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了40.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选择“铁饭碗”公务员的仅占6.43%。对于职场跳槽的选择,90后比80后有着更果断的抉择:96.15的人会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选择“另谋他就”。
最重要的是让自己开心的自由


如果说60、70后重视的是稳定,80后重视的是薪酬,90后在职业选择之时,更为“理想主义”。90后更在乎的是工作与自我兴趣的契合度以及平等的团队氛围——薪资?至少不“那么”重要。工作,“最重要的是开心”;上下级过于明显的体制内工作,对于大部分重视平等的90后并没有太强的吸引力。

也因此,90后的跳槽意愿明显高于前辈——这也是90后经常被诟病急躁、不能吃苦的原因。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亦是90后对个人价值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平等自由的追求。

03.不安于传统,却从未抛弃传统

一方面,同父辈不同的是90后不甘于前景不够广阔的体制内工作,且对待家庭的态度不如父辈一般强调“奉献”甚至“牺牲”;另一方面,传统就业观中崇尚的个人奋斗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仍未为90后所背离。

因此,即使在创业热潮之下,许多面临择业的90后在家庭收入不高、社会福利保障不足的背景之下,仍然会将能提供稳定收入的大型企业的就业首选。一度在90后社交网络圈中受到热捧的《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他们只有我》类文章,实质上也体现了90后群体在新旧职业观碰撞之间试图调和的观念:不安于也不囿于传统,却从未背离与抛弃传统。

| 洞察 |

谁塑造了90后职业观?

90后在职业选择上被苛责“家庭意识淡薄”“不能吃苦耐劳”“自我为中心”的同时,社会与前代人也不得不承认与赞叹90后的“敢想敢做”“心怀世界”与“创新”。矛盾的社会评价背后是90后复杂的职业观体系,而若想理清这一体系的缔造者,必然要返回并考量其所处的时代。

发展迅速、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则是90后群体形成职业观的整体背景。

90后成长的过程,是一段中国加速链接世界的简史。

一方面,改革开放加速,对外交流频繁与深入,使得90后比前代对外来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接触成为可能。日漫中“热血”、“改变世界”的主题,美剧中年轻人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港剧中“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开心”追求自我满足的思维,无疑为90后追求自我价值、理想主义气质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行业迅速发展,为90后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互联网连接了世界
家庭构成方式、教育观念的变革,则是塑造90后职业观的直接因素。

总体而言,核心家庭为主的新兴家庭构成方式、“养儿防老”观念的淡出甚至过度保护,让90后,这“世界上唯一的独生子女一代”面临就业时有了“任性”的底气;相对于70、80后,90后背负的家庭责任更少,决策成本更低,“跳槽”甚至“裸辞”大量涌现。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与家庭分别的作用之外,社会阶层的分化对于90后职业观塑造的影响,更是社会与家庭这二者的合力,影响也更为深刻。

高考仍然为阶层流动提供了可能
过去十几二十年的快速增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财富的分化,由此导致了社会分层的开始。社会分层的开始之于已然处于成熟期的70后并无太大影响;而对于毕业才开始面临社会分层的80后而言,同龄人的家庭背景往往相似,人生路径的分野是在走向社会、开始职业道路之时才显现的。

而对于90后,社会分层的进程几乎伴随了整个成长的过程。

从小就出现的家庭环境的不同,面对的机遇与拥有的资源不同,让不同出身的90后群体更早地经历泾渭分明的人生。恰如《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常春藤的绵羊》所言,美国藤校的录取机制使得“如果你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你什么素质都还没比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而中国顶尖大学的富裕家庭子弟比例的攀升,也使人不得不承认“寒门难出贵子”。

然而,在接受了社会分层之下家庭背景不同的现实之后,在“热血”文化冲击下成长的90后却仍有愿意改造现实的奋斗精神,有着带着家庭责任感向上进行阶层流动的渴望。
《欢乐颂》中樊胜美的角色塑造是社会与家庭合力的作用


因此,在此意义上,职业多元化这一现状为90后提供的,是更多的选择,同时也是家庭背景不同带来的限制——“上藤校““去麦肯锡”与”只能好好学习高考考个好成绩“”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之间,或许由不得你自由选择,而是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唯一路径。

本文首发于本人简书:http://www.jianshu.com/p/14c07091e8e9 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阅读

本文观点热烈欢迎不同意

标题图为美剧《硅谷》海报;文中图片来源于Pinterest及百度图片
────
洞穴之底  | CaveIsland 
|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


    关注 洞穴之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