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健康的60%和7%

 

当我们过度享受自然界的滋养时,是否想过终有一天它也有可能被迫实施反击?重视健康的7%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大量的追...






当我们过度享受自然界的滋养时,是否想过终有一天它也有可能被迫实施反击?



重视健康的7%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大量的追踪研究证实,人类健康取决于多个因素,其中15%来自于父母遗传,17%来自于社会、自然环境,8%来自于医疗条件,60%来自于个人生活方式。从对健康的影响程度来看,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其中环境因素占7%左右,不过辨证地来看,如果由于自然环境恶化导致疾病高发,那么它对健康的影响程度就会超过7%甚至占到60%。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外乎“改变”与“适应”两种,“改变”是指为适应生存人们对环境进行适应性改造,如种植树木改变气候等;“适应”则是指人们改变自身机体的适应能力以应对自然环境的威胁,如加强锻炼、提升免疫力等。事实上,无论是“改变”还是“适应”,都是人类为健康生存做出的努力。问题是,如何掌握改变与适应的平衡点,使其不至于破坏甚至惹怒自然界?

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因为过度食用鱼翅造成的鲸群侵略,也没有看到熊科动物对人类的反扑,但雾霾笼罩的压迫感已经向我们证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将反作用于人类健康。

生物与自然的关系更多表现为适应关系,科学家研究发现,自然界很多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比如生长在水面的睡莲花,它“昼醒晚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每当旭日东升时美丽的花瓣就会慢慢舒展开来,像从甜蜜的睡梦中苏醒一样,而当夕阳西下时,它便会闭拢花瓣安然入眠。除睡莲花以外,蒲公英、合欢树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实际上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对于睡莲而言,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健康;合欢树则是通过夜间叶子闭合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进而保存成长基因。因此他们都重视健康的7 %,也都选择“昼醒晚睡”。

适应环境并适当改造环境是保持健康的必然途径。在环境对健康威胁日益严重的今天,重视健康的7 %就是重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重视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重视健康需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多地去适应环境而非刻意甚至恶意地改造环境。


    关注 FC3399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