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奔跑

 

我们追求的自由,是时空的自由、是沟通的自由、是存在的自由,是自己内心的自由!对了,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







“自由地去看和听存在于这里的一切,而不是那些应该存在、过去存在或是将要存在的;自由地去表达你的感受和想法,面不是表达那些你应该表达的;自由地去感受你所感受到的,而不是感受那些你应该感受的;自由地去要求你想要的,而不是永远等待许可;自由地代表自己去冒险,而不是仅仅选择“安全”和不捣乱。”

萨提亚的“五种自由”表达了积极利用我们自身的资源,创造性地进行选择的机会和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性地去用自己的方式与家人、同事、朋友沟通,不自觉地按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对方按自己“以为”的模式思考和交流、去评判,当对方的表现和表达与自己不一致时,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总会在内心出现一个词:应该。TA应该这样做才对吗?TA应该这样说才合理吗?TA应该……又或者我应该怎样怎样结果会不会更好呢?回想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很难做到“五种自由”,甚至其中的一种,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讨好、责备、超理智、打岔”,我们无法做到完全开放和自由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追求自由,我们一直在路上……

当我们听的时候,会夹杂各种评判。如果能耐着性子听人把话说完,那都是一种突破,除非面对的是不对称的角色。



那也只是没说出来而已。有时候我们在听的时候,思维非常的活跃,当听到一个敏感的词或者句子的时候,便不能安心去听了,脑子里随即展开了各种推断,以为对方以下说的肯定会朝着自已“以为”的方向发展,否则就是“不应该”。其实当我们不能认真去听的时候,剥夺的是对方自由表达的权利,也是自己自由倾听的权利。记得在参加心理咨询师答辩的时候,我总是在主考老师每句话刚刚结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去回答,我以为这样的表现会让老师看上去这个考生比较积极,准备的比较充分。而事实是,旁边的一位老师坐不住了,提醒我要注意“倾听”,我顿悟了。在后半段的答辩中,我很好地控制了自己,耐心地去倾听,沉着地去应辩,也顺利地通过了答辩考试。现在想来,能通过答辩不是因为自己的回答多么的好,可能是自己在老师的提醒下,能及时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让老师自由地提问,我自由地倾听,这些打动了主考老师。

当我们表达的时候,会夹杂各种“走脑”的思考。记得有句格言提醒我们“当你准备说话的时候,请让舌头在嘴里转三圈”。事实是,即使不转三圈,我们也没有做到自由地表达,甚至有时稍微说得随便了一点,马上会用“但是”、“其实”、“话又说回来”等词为转折,加以解释。我以为,我们生活中追求的自由表达,不是信口开河,当你hold得住的时候,就理智地表达,当你hold不住的时候,就自由地表达。

友情提示:口无遮拦有风险,自由表达需谨慎!



当我们感受自己内心的时候,会有一些道德的约束。我们经常听到了一句话就是:刚才听了***的话,非常激动!哈哈,真的是激动吗?有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做到自由感受、自由表达感受,这就是人的社会属性。

当我们要求想要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压抑自己的欲望。这个世界有我,但不是我的;我的世界由我,但不是完全开放和自由的。我们“纠结”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自由,却又常常自缚枷锁,又或者在该执著的时候放弃了,该放弃的时候任性了。记得有个寓言故事,说一个人掉下悬崖,瞬间出现了一根救命的藤子,他看了一眼发现离自己很远,即使伸用也够不到,于是放弃了,他掉下了悬崖。而事实上,那是生命之神给他送来的救命藤子,生与死就在伸手间,而他看到的距离是一种错觉,以为很远伸手也够不着,于是选择了放弃。其实,幸福、甚至生命,常常就在身边,只是我们忘记了伸手。

当我们想要去冒险的时候,我们会有太多的顾虑。我们的生命,缺少一种说走就走、说干就干的勇气。或者性格使然、或者家庭出身使然,亦或者自己的身份使然,很多人都在过着规规矩矩的生活,岁月磨去了生命的棱角,不是变得圆滑,就是随波逐流,在这种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盲目寻求生活的刺激,亦或演变成欲罢不能的《一声叹息》。当过山车、摩天轮等刺激游戏逐渐走近我们普通人身边的时候,它们却成了新宠,游戏弥补了生命的缺憾,就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样,生命也需要一种平衡。



瞬间想起了一首诗:“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们追求的自由,是时空的自由、是沟通的自由、是存在的自由,是自己内心的自由!对了,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


从知道走向做到           从迷茫走向幸福                                                                  



    关注 行知心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