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起来的遗产--古典美学精神

 

中国古典美学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精神,对中国的宜居景观产生了久远而深刻的影响,而中国古村落的存...



中国古典美学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精神,对中国的宜居景观产生了久远而深刻的影响,而中国古村落的存在更是印证中国美学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法天象地,这是我国古代哲思们在著作中常见的一个词语。《易经》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讲的就是天象和大地的形成与变化。

古人认为是天地宇宙运行演化之中,一直有一种形而上的“道”,在支配着万物四时的运转,而从天地物像之无为中,深刻感受天地无为是主宰万物之道,是在古文明的中国创造出了东方哲学思想。古之圣君之所以王成天下,原由无不做到对应法天象地的境界。符合天地之运行过程规律,始终在追溯坤宇之中的一个“道”,就是法天象地,故,遵其法天象地者,即是行其道也。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固有成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人文观念的影响,造就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村落文化。

中国传统美学(即古典美学)的精髓是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真是符合人客观规律,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符合人目的、功利性,是美的态度;善则美,不善则恶。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态度化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是古村落的美学精神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过去的人与天地关系强调“天人合一”,其突出的特色则在于能在承认自然环境限制作用的前提下积极主动的适应。并在适应中不断谋求新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融合共生存的和谐境界。《春秋繁露义证》中曾提到:“天地之道,虽有不和者,必归之于平和,而所为有功,虽有不中者,必止之于中,而所为不失。”传统人与天地关系的审美要侧重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积极适应,这与目前人类追求的可持续发展观相吻合,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大特征是:含蓄蕴藉,外则不显山露水,内质稳实、有力,并不强求于外在的色彩碰撞,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平静中充满力量的内在平衡世界。它抒写着自然生命,表达了对生命的深沉理解和儒道思想、玄学精神,提倡人应该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根源。

中国人民大学罗安宪教授曾认为:中国人的宇宙意识是“天人同构”。这一宇宙意识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决定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本体认识;决定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终极追求;决定了中国艺术的整体风貌;决定了中国艺术基本的创作方法;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审美的基本认识。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品性和特征。


    关注 美学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