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看濮阳·行走大运河】一铭砖, 演绎社稷大粮仓

 

含嘉仓铭砖回洛仓遗址发掘现场大运河之“心”洛阳系列3河为运而凿,运为粮而通。千里拉纤,巡游...







含嘉仓铭砖



回洛仓遗址发掘现场

大运河之“心”洛阳系列3

河为运而凿,运为粮而通。千里拉纤,巡游征战的背后,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这就让运河和粮仓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

含嘉仓、回洛仓,分别作为唐朝“天下第一仓”和隋朝重要的“国家粮库”。

隋朝三十八年就灭亡了,到唐朝建国二十年,吃的粮食都是隋朝攒下来的。从古至今,要说哪个朝代官府最有钱,谁也比不上隋朝,隋朝是典型的“藏富于国”。

A part   一块铭砖,引出“天下第一粮仓”

6月14日,洛阳博物馆人头攒动。一方看似不起眼的古砖聚焦了游客的目光。这砖长32.5厘米,厚6.5厘米,是1971年在洛阳市内出土的。它:来自一座编号为19的粮窖,位置是“东门从南第二十三行从西第五窖”,仓窖内所存放的粮食是从苏州租的糙米白米,数额为“一万三××十五石”,此外,砖上还明确记载着存入日期,仓吏姓名等。这些古老神秘的符号揭示出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隋唐风云密码。该市文物局专家余杰介绍,铭砖来自隋唐时的含嘉仓,证明含嘉仓在隋唐时期地理交通枢纽举足轻重,是大运河上联系全国各地的枢纽。

该市大运河申遗办的工作人员邓新波透露,最初发掘时,考古人员误认含嘉仓遗址是西周墓地。正是铭砖给遗址“验明正身”。这处发掘现场最终被确认为隋唐时期的粮仓——含嘉仓。这些砖也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成为该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考古发现含嘉仓选址很讲究,地势高,土质很干燥,水位又低,利于储粮。更有科技含量的是,含嘉仓采用“席子夹糠”法,使粮窖隔湿保温。具体为,窖壁挖好后用火烘干,把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铺木板,木板之上铺席子,席上垫谷糠后再铺席子;窖壁也用两层席子夹一层糠,离地面半米处同样用“席子夹糠”法覆盖,然后封土,才算完工。如此储粮,粮食不易发热、发芽、腐烂,谷子可以存放9年以上不变质。

更让人惊叹的是,粮食被封存后,施工人员在封土上种“小树”为信息:如果粮食发热、发芽,小树就会枯黄。

160号窖被发掘时,窖里的粮食历历入目,粒粒分明,有的呈棕色,有的发黄。考古工作者利用仪器检测,发现这些粮食颗粒48%被碳化,52%是有机物。一个奇迹让当时参与发掘的专家们吃惊不小,他们在木板缝隙中发现的谷子样颗粒,竟在取出的第二天发出小芽儿来了。

唐玄宗后,由于战乱和大运河水量不济,漕运不旺,粮窖多废弃,含嘉仓的利用率大为降低,160号窖则一直沿用至宋代。

B part  隋代的“国家粮库”:回洛仓

回洛仓是洛阳周边设置的第二大粮仓。

2004年6月,在一拖东方红轮胎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工程中,洛阳市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古代大型仓窖遗址。在长约390米、宽约180米的范围内,71座仓窖排列基本规整,每窖可储粮15万公斤至25万公斤。从仓窖中出土的板瓦、陶片、青砖等,经考证均为隋至初唐时的遗物。已探明的71座大型仓窖仅为回洛仓的一部分,属专供首都需要的“国家粮库”。

回洛仓始建于隋大业二年。由于回洛仓距洛阳较近,成为隋末各方力量必争之地。农民起义几度占领此仓,城内无粮的绝境对隋当局的统治构成巨大威胁。唐太宗李世民为避免重蹈覆辙干脆在城内启用含嘉仓取而代之。

2009年7月,文物部门对回洛仓遗址进行了全面勘探,考古人员推算整个仓城内仓窖数量为300座左右。2012年初,文物部门对这个遗址再次进行了保护性展示挖掘。

从洛阳出发,我们走出河南的最后一站,是商丘,在那里,又有着怎样的神秘发现等着我们?

纵深阅读请参阅《行走大运河》一书(大象出版社出版)

购书电话:17839308666

联  系 人:赵主任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欢迎媒体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大河看濮阳(ID:PuHe-News)。否则依法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大河看濮阳

濮阳权威公信、值得信赖

联系电话:15893260003 17839308666


    关注 大河在濮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