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实录 请不要物化你的孩子,他并非你的产业  ​

 

愿每个孩子都能够依从本性自在生长感恩...

请不要物化你的孩子,他并非你的产业
注:本文中记录的案例已经过案主同意,并予以调整,抹去个人信息,在此感谢案主的分享。

一个孩子能够被父母接纳,并允许她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是件幸运的事儿。之所以我用“幸运”而非幸福,是因为能够享受这种接纳和允许也是要拼人品的。

前不久,我的一位来访者找到我,想要处理自己和女儿之间的矛盾,她觉得自己平日里对女儿无微不至,女儿却很不尊重她,让她心里很难受。

的确,在我之后的了解中发现,她真的对自己很苛刻,并致力做一个完美的好妈妈,她希望在自己不断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得到一份精准无误的“乐天”娃娃养成秘籍。她对自己的孩子满怀期待,既希望她热情大方、自信开朗,能在人群中勇于争取展现自己的机会,又能在家中尊敬长辈,具备一些艺术特长。

但在养育孩子,伴她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发展日益偏离她期待的那条轨道。在她的观察中,自己的女儿在看她离开时会感到焦虑,在幼儿园里,既不习惯展现自己的才艺,也鲜少主动的为自己争取一些权利。在妈妈的眼中自己的女儿不仅算不上阳光,甚至还有很多恐惧。

我听着她形容着女儿的各种“问题”,心情越来越沉重。一个幼儿园还没毕业的小姑娘,正处在无忧无虑,随遇而安的阶段,活在当下,安然的以自己的天性去行事就足够了,却在无形中承受了母亲如此多的关注和期待,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在我和这位妈妈交流的过程中,我能够体会到她身为人母的不易,她不断的去学习心理学,渴望从这个或那个理论流派里获得一个养育儿女的标准答案,以求培养出心目中的“最优典范”。她不止一次的告诉我,心理学让她感到由衷的失望,因为老师们总是说的模棱两可,而让她独自去一片混乱中摸索答案,寻找自己的方向。

她在叙述心中苦恼的时,还不忘分析自己的这种苦恼,她一遍遍的说着“我太焦虑了,我也知道这让她感到我时时刻刻都在监视她,控制她,会给她增添负担,也让她更不爱亲近我,可我不知道该怎样,那些老师让我感到无奈,她们总是说每个人都很特别,不能一概而论。可我只想要一个确定的、可操作的应对方法。”

我坐在她的对面,经验着她的挫败与失落,她的焦虑像海浪一般,急促得涌上了岸,一遍又一遍袭击着沙滩和沙滩上的贝母。我感受到了她对于女儿的担心,而在这份担忧的背后,是对她难以言说的爱意与珍视。她曾真诚地向我表达过,她渴求自己的女儿不要像她这样在胆怯和瑟缩中压抑地长大,内心充满了不安和冲突。

事实却是,她在生活中的小心翼翼和对女儿一言一行的处处留心不仅没有使她们的关系更加亲近,反越来越疏远。她为此经常自我攻击,心中很是挣扎。

因为女儿不在现场,所以我只能询问她眼中的女儿是怎样的性格,她说:“内向、胆小、敏感,没有展现怎样的天赋,只是对观察他人有兴趣,平时不是很能和其它小朋友打成一片,倒也有自己的玩伴。”

我接着问她:“她有表达自己的心情吗?她有说过她对自己这样的状态和性格特质满意吗?”她思索了几秒钟,略微有些迟疑的回复我说:“她自己好像感觉并没有什么,还觉得这样挺好,挺开心。他爸爸也觉得孩子没有问题,是我的问题。”

“那么您怎么看待她自己觉得挺好的这件事情呢?”我继续问道。

“我知道是自己太过焦虑了,可就算我知道她觉得很好,但外向开朗的人总是更受欢迎啊,他们不容易错失机会,遇到有人指责,也会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做主。”她回答道。

“您为什么会觉得如果不是外向的性格,或是不太主动争取就会错失机会呢?以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她说:“有的。我就是这样,她之前也因为没有争取而失去了自己本来喜欢的舞伴。”

我接着问:“女儿对自己因为可能没有争取而在毕业舞会上没能与自己喜爱的舞伴跳舞是怎样看待的呢?”

她说:“我问了她,她说无所谓,另一个也很好。可我替她遗憾,如果她主动一点,就能够和自己心仪的舞伴共舞。但我也没有敢继续追问,怕她不开心。”

对话截取至此,问题的核心也渐渐浮出水面了。我在咨询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交流很能理解这位妈妈希望女儿外向爽朗的心情,因为她曾在压抑的情绪中向我表达过自己成长所遭遇的艰难,她在压抑且充满否定的环境中形成了当下内向腼腆、略带悲观的性格,而成年后她又在心中勾勒出一个理想的自我,那个理想自我:落落大方,个性潇洒,每时每刻都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她确信那类人所经历的人生势必会比她所体验到的更加平顺也更有活力。所以,她为了女儿未来的“幸福”,自然希望将她塑造成那类人的形象。

可是,草木尚且不能按照种养它的人的期待长成不属于它的样子,更何况是有个性有情感,生来携带不同基因的人类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与使命,如若遵从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任其像投入泥土中的花种,于阳光下自在生长,说不定会绽放出意料之外的生命之花。它或许并非是你预先设想的模样,甚至乍看有几分陌生,但待你放下自己心中对于它的种种预期,以开放和欣赏的目光仔细的观察它,便会发现大自然那不可预知的力量。

我们只有接受了自己的本来面貌,才有能力允许他人的特别。这个妈妈将自己认为的好的“性格特质”加在孩子身上,看上去和那些没有实现自己年轻时的夙愿而让子女继承使命的父母不太一样,但实质上二者并无差异。

 

他们都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产业,并加以物化。父母成为了扭曲的镜子,把孩子看成比原貌更重要或更不重要的人,却不愿意以客观的平面镜去映照孩子的如是面貌,就如案例中的母亲,即便女儿不止一次向她表达过自己对于当下状态很是满意,但她依然固守在自己的心墙里,而对女儿自身的观点充耳不闻。

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虽然在生命的最初阶段,这种物化是必要的,因为那时婴儿还不存在自我,仅拥有产生自我的潜力,会倾向于把别人当成不具人格的物体,对待父母也并不是人对人的平等经验,而是将他们视为食物、清洗、温暖的提供者和生存的保护者,父母则受到某种原始的驱力推动生养儿女,承接这项任务。

但是随着人类意识的不断成长,小孩最终长成真我,自我的潜力日趋成熟,发展成完整的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即是需要剥离自己的角色或身份,(女儿、父母、养育者、被养育者的角色)将自己和对方人性化,以尊重彼此的个性为前提,真诚的袒露内心的感受。

当扮演角色时,孩子必须放弃和压抑自己的真实自体,保护自我不在接触中受伤,于是自我就筑起心墙以维护自身和控制他人。

在荣格有关人格面具的论述中,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异化而生活在一种充满紧张和冲突的状态里。而那些受人格面具膨胀迫害的人,在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要求时,便会承受自卑感的折磨,自怨自艾。

有些父母会下意识的将自己或自己所认可的人格面具强加给子女,就像案例中的母亲,她的确是为了女儿在努力成为一个好妈妈,设法给到孩子最充足的养料,她努力学习,其目的是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可遗憾的是,她被自己眼中的“理想人格”淹没了。如果她真的能够停下脚步,静下心来觉察,卸掉与自己内在灵魂的阻隔,她或许会发现,那些并不是女儿真正需要的品质,而仅仅是她自身期待所投射出的幻象。

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期待,甚至还可以及时与亲近的人分享。但对方听后按不按照我们的期待去行为则是他们的决定。期待本身是美好的,充满着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可一旦我们为其融入了控制,就变了味道。

“我期待你如何如何,你最好这样去做,不然…”和“我期待你是…,但也愿意尊重你当下的样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前者试图以威胁达到目的,后者则是以平等的姿态表达需求。

在和她交流中,我体会到了那种艰难和找寻自己而不得的无力感。她一遍遍的说着,家人朋友们的认可和社会的推崇的主流价值观,但当我问及她自己有着怎样的看法时,她却沉默了,她似乎已经忽视真实的自我太久的时间了。她宁愿将自己交还到别人手中,让其他人来定义她,也不愿承认自身的独特性。

我清楚身为咨询师所能做的十分有限,但依然怀有一丝希望,或许我可以陪着她,一起去回看那些她独自一人无法面对的空虚、空白和耗竭。

我知道,有很多和她相似的母亲物化自己的子女并非是有意为之,而仅仅是因为在她们以往的经历中没能在关系里体验到被对方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待。

因为不曾被尊重,便不懂得如何尊重人。他们曾想给予孩子世界上最高品质的爱,却因困在角色或身份的假面里而无法成为自己。对孩子的照料演变成了依赖和吞噬,她不相信孩子能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像她不相信有人会接受她本来的样子。

命运企图上演昨日的悲剧,她却奋力遏制住这一切。看似柔弱、消沉的的母亲,从未放弃过对于生命本真的求索。

在咨询的末尾,她第一次决定要看向自己,即便断断续续的语言依然让我感受到她内在的茫然无措,但至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当我再次向她提出,“女儿有哪些优点,是你观察到的?”这一问题时。她不再因烦躁而模糊带过,而是沉思良久,开始郑重其事回答。

她说:“虽然她没有什么才艺或者特长,但她非常敏锐,对周围人的情绪能够清晰的捕捉到;虽然有些内向,但是面对不公平的事,她依然勇于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她 有自己玩耍的圈子,在那里她很自在;她画画的时候不太讲究色彩的搭配,但是她能够边画边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她对数字敏感,算术特别好…”

我微笑着听她说完这长长的一串优点,其间虽有几处停顿,但我未做干预,只是安静的等待着。我相信一个如此珍视自己的女儿的母亲,一定可以改写女儿的那些“缺点”。于是她一点点的转化,一点点的去挖掘,最终以象征性的方式,完成了一幅关于女儿的“优点树”。

咨询结束了,她没有急着离开,而是拿出了一个本子,将刚才屡出的女儿的那些优点一一写在了纸面上,其中她几条她忘记了,我稍作提醒,她就又全都想了起来。

她的每一个字都写得沉稳有力,仿若能力透纸背,我的眼圈难以克制的泛红。这才领悟到萨提亚女士所说的“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

对于人性深处蕴藏的创造力和对于破碎心灵的整合与超越重新燃起一丝敬畏。

>>>>[/b]

点击下方链接 阅读穆勒原创文章>>>>

穆勒心理 | 是你在治愈他,还是他在满足你?

壁花信箱 | 亲爱的,你比爱情更重要。

穆勒读书 | 弗洛姆—《爱的艺术》读书随笔

穆勒随笔 | 爱,是我们早已拥有的本质。

穆勒心理 | 后青春期的对峙到底怎么了?

穆勒心理 | 曾奇峰网络集训

穆勒心理 | 咨询手记(1)—让我们像孩子一样发问

成长琐忆 | 你必须奋力成长,而又不为它带来的力量所迷惑

释梦小灶 | 怕被看见的痛,你有吗?

>>>>

了解穆勒近期课程>>>>

活动预告续集 | 释梦成长团体组员招募

穆勒心理 |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就和我们一起,踏上这段旅途。

穆勒心理 |OH心灵图卡基础班分享课

穆勒心理 | OH卡专业培训一对一私教课开办喽!
穆勒书信时光 镜映你的生活

这是一个保留书信这一古典交流方式的温暖角落,也是一个分享真人故事、开展心理学趣味沙龙的多元化平台。

创建不久,她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小编会一直坚持,用心的打理她。

在这里您可以投来您的信件,无论字多字少我们都会真诚回复,同时也支持各位发来自己的原创文学,传递您的智慧。

如果有任何情绪,欢迎“骚扰”后台。嘿嘿!

感恩您的关注与信任,让我们一起成长!联络邮箱:1498772933@qq.com


    关注 穆勒书信时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