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时间的烙印

 

西安门大桥,从1971年至今,一直连接着衢州的新老城区。它整个桥身用混凝土构建而成。桥的下面,每侧都有水泥桥...



西安门大桥,从1971年至今,一直连接着衢州的新老城区。它整个桥身用混凝土构建而成。桥的下面,每侧都有水泥桥墩,像一个个巨人,叉开有力的双腿,守卫大桥。直直的桥如一条线横跨河面,坚实的桥墩屹立河心,桥下是流不尽的衢江水,桥上是走不完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它,静静地守护着一座城,倾听着这座小城每天上演的故事,也陪伴着一个女孩长大。

初时,西安门大桥并没有如今的宽度,甚至在概念里都不能称作“大桥”,但是它却是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儿时父母亲总有那么几次会“不约而同”轮到上夜班,胆小的我自然会向母亲撒娇,央求她带着我一起去上班,母亲自然拿我没辙,便一再叮嘱我,去了之后要乖。而后,我便坐在母亲的自行车后座上,母亲踩着自行车慢慢驶过西安门大桥。耳边风声、桥下的水声、旧自行车“咯叽咯叽”声逗得女孩十分雀跃。那时候对于一个女孩来说从老城区到西区像是一趟远行,西安门大桥为这趟远行平添了几分乐趣。

岁月斑驳,也在它的身上留下了印记。2008年秋天,大桥因拱桥部分断裂,桥面产生裂缝,需要对大桥进行一次大修。由于在当时这座桥是连接新老城区的唯一通道,政府采用半幅通行模式,减少对百姓出行的影响。这对少年的我而言,是极其开心的一件事。往常只能坐在公交车上,呼啸而过;如今却可以先走过桥,再坐免费公交车,这为平淡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几许色彩。

初秋的清晨,夹着几分寒意,太阳也变得柔和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携伴走过西安门大桥。由于是上学的高峰期,自然桥上都是叽叽喳喳的学生,二人并行,不间断的人流,那一刻仿佛是走在秋游的路上。走到桥中偶尔会有小伙伴使劲跺着地面,制造点“恐慌”,引周围小伙伴乐呵乐呵。晚上的大桥,便没有清晨这么热闹。晚自习结束,已八点三十,走在大桥上,一切仿佛都安静了下来。自然的声音在静谧之时也更为凸显,在我印象中,衢江水是静静流淌,柔情依依,却原来是白日的喧闹掩盖了它本色。在静谧的黑夜,通过桥孔,能清晰听到它湍急的流水声。桥面上几处路灯拉长了路人的身影,也与桥下的流水相互交融,映射着桥身,形成斑驳的鳞光。享受着晚上清风的凉爽,一扫数理化的烦恼,只剩回家的乐趣。

虽然这种乐趣仅仅只有两个月,但却成为一份独一无二的回忆,也让我对这座大桥萌生出一种陪伴的感情。

2014年大学毕业,我再回到这座桥上。猛然发现,许多景,许多事都在岁月中发生了变化。西区从最初的荒芜蜕变成了一个“新城”,孕育着一个全新的生态圈;那个懵懵懂懂的小丫头,已经一路走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开始走向社会。这些改变似乎有些猝不及防,但又顺理成章。而所有的变化都已浓缩在这座大桥上。

在浪漫派诗人徐志摩的眼里,桥轻轻诉说着一个游子的浓浓乡愁;在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上,是恋人浓得化不开的绵绵爱意……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集。而西安门大桥对我而言,是一位陪伴的老友,也是一位成长的见证者。

——————————————————

感谢吴惠芳 戴鹏对本文的校对

“衢网新语”投稿联系方式: 425379397@qq.com

在本微信号发表的文章均有稿费,欢迎大家评论。

请关注“衢网作家”,请各位朋友帮忙推广


请长按图片“衢网作家”标识—选“识别二维码”—进入点“关注”—可选看“历史文章”


    关注 衢网作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