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教师职评

 

对于职称“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似乎成为了所有老师的心声,也很大一部分老师面临的”职场“尴尬...



对于职称“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似乎成为了所有老师的心声,也很大一部分老师面临的”职场“尴尬——明明自己教学有一套、学生很喜欢、班级成绩也不错、平时不仅是满工作量甚至是超工作量,可就是因为各种证书少、加分因素少,就是评不上高级职称。而“评一次,打击一次”,似乎已经成了中小学老师心里“永远的痛”。

职评,你评的是什么?

最糟心的是工作11年,还是拿最低档工资。”威海一名中学教师曾向小编诉苦,自己的工作越来越缺乏动力,“因为教师职称评聘不能体现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你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说道这里这位中年霜鬓的忠厚老师有点沮丧:”老实说,把孩子教好不就完了吗,评个职称却不按教学水平来,那咱们老师到底算是干什么的?“

诚然如这位老师所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老师就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教书育人本就是老师的根本责任,而教师职称的评定却忽略了这点,完全不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入手,仅从课题研究、论文质量以及老师的个人荣誉方面着眼评判,那我们设立教师职称的最初目的又是什么呢?

特权,已经畸形的职评

总所周知的,老师的职称与工资收入直接挂钩,想要提升待遇,高级职称是必走的路。可是评上了高级职称以后,是否对教学帮助更大呢?泰安一名中学教师帮我们解答了问题。

“不少评上高级职称的‘老’教师,既不愿意多承担教学任务,也不愿意损失一分钱的收入,而且把这一切都视作理所应当,因为他们是‘高级教师’。”他说,“职称上去了,教学水平下来了,人也不在教学一线了。”

高级教师,他们享受着学校的优质资源,自身是学校教学的优势力量。满载着光辉和荣誉的他们,本应该是一线教学中闪亮的启明星,肩负着教育的使命和学校的希望,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做出榜样、指明方向。可是,一部分人却视之为敲门砖,一旦评上高级职称,就开始推脱一线的教学任务。理所应当的享受起自己的职称光环,使用起自己的职称特权来。职评,已经变得畸形化。

“既要考虑职称作用,也要注重工作实绩”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因为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年轻教师发展不利。受职称评定制度影响,评职称需要满足发表论文、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等附加条件,导致很多人为此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而没有把精力放在主业上面。应该取消职称的评定,改为用人单位聘任,让职称与待遇脱钩。至于与职称直接挂钩的待遇问题,应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人员的业绩和表现来确定。

光明就在前方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增加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数量,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改进乡村教师评审标准,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对此,很多受访的中小学教师用“充满期待”四个字作为回应。

根据文件精神,今年是计划的执行年,对此,更多的教师在持续关注职评政策新的变化。不论如何,光明就在前方,只希望在未来,教师的各方面制度与福利越加完善,为广大教师免去后顾之忧。


    关注 中科教育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