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的守望者

 

屋檐下的守望者:自强是自强者的通行证,自卑是自卑者的墓志铭!...





2016年3月7日,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石月亮乡咱利村拍下这张照片。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是因为小女孩孤独一人在家,她的父母早在春节后就远赴广东打工了。具体在哪个城市,她说不清楚。只是告诉我,她有个简单却奢侈的愿望:她知道不能和爸妈在一起,但真的很想听听爸妈的声音,让他们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但她没有手机,父母离家两月有余,只来过两次电话,还是打到村里要好的乡亲那里,几经辗转才接到的。

听到她的处境,心中五味杂陈:同情、心酸、孤独、悲楚、回忆和敬佩,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同样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如她这般大小的时候,由于怕“鬼”,根本就不敢独自在家。每到傍晚天黑,父母不在家我就大声喊叫、嚎哭,却又不敢踏出家门一步去寻找。至今,每当我回乡跟乡亲们聊天,他们都会拿我幼年的趣事开玩笑说:“那时候胆子极小,嗓门却极大。一到晚上,几乎半个寨子都能听到我哭爹喊娘的呼唤声。”对此,我有深刻的记忆,所以从不辩驳否认。

正是基于此种心理,我对照片中的小女孩,崇拜心情多于理解的同情。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精神大于物质。而她,也许是习惯了“一个人”的留守生活,眼角眉梢居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可怜兮兮,更多的反而是天真无邪的烂漫与自强不息的成熟。也许,她比当年同样年龄段的我,更懂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所以在每个夜黑风高,“牛鬼蛇神出没”的黑夜,即便一个人独守空房,她也不会像当年的我一样,歇斯底里地太高了嗓门、哭干了眼泪,声嘶力竭地大声疾呼父母早点回来。仅此,她就比当年的我,有出息多了。

经过多次深思熟虑,我最终决定将此张照片命名为《屋檐下的守望者》。名称的灵感,当然来源于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一部成名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想作麦田守望者去看护儿童,又想离家出走以远离尘嚣而过田园般的纯朴生活的有理想的人,回到现实,他的理想终究被一一击破。照片中的小女孩,她不能做出身中产阶级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但她却像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是个“有理想的人”,渴望着田园的诗意生活。“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与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那一天进村,不仅没有下雨而且艳阳高照,但最美的,依然是看见她躲避阳光、偷窥镜头的屋檐,所以我将她命名为《屋檐下的守望者》。

对于当前中国的留守儿童,社会舆论讨论最多的就是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好像没有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孩童幼小的心灵就必然残缺不全,人格必然有缺陷一样。然而,事实反复证明,历史上太多有所作为的人,都是自幼孤苦的寒门人士。父母与他们身心远隔的同时,也在锻造着他们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后来的成长,究竟是先天的安排、命运的造化,还是自我的奋斗、人生的规划?究竟哪个更重要,又有谁能真正说得清呢?

不过,这几年来求学和工作的些许经验和少量阅历告诉我:自强是自强者的通行证,自卑是自卑者的墓志铭!

禅定时刻】

自强是自强者的通行证,
自卑是自卑者的墓志铭!
【微信公众号】WCLZQ20140112


请你相信我:

我只是

一本正经地

胡说八道。

焦点时分】看的是图文,读的是世界。

众相新说,是阅读与观察现实的一双眼睛,

所以,我们叫她——“social—eyes”;

如果你认同“我所看见的生活”系列图片及文章,

请长按下列二维码,

关注“众相新说”公众号,

我们将和你分享——更多远方的现实生活图景!


    关注 众相新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