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记忆:横山老桥头之夏

 

从红花山麓淌下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自南向北把小镇分开两半,一座静静的老桥又把小镇贯穿成东、西两街。这一横一...







从红花山麓淌下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自南向北把小镇分开两半,一座静静的老桥又把小镇贯穿成东、西两街。这一横一纵的走向,更加突出了老桥的中心位置,自然也就成了小镇最热闹繁华的场所。在这里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也承载着小镇几经盛衰的沧桑历史。



在夏日的雨后,站在桥上,南观群山叠翠,北望横河流水。狭窄弯曲的横溪河,宛如少女扭动的水蛇腰,一路欢歌,一边笑语,给小镇增添了几分灵动。这是一个有山、有水,充满灵气的江南小镇。



再追溯老桥的历史,只能从老辈人的口述中隐隐记得。最早的时候这里是没有桥的,一户藏姓的人家,在此摆渡为生,人称“藏家渡”。再后是一座石墩桥,桥面是用麻石长条铺成的。

其间,由于战争的年代,也曾遭受过损坏。后又在原有的基础上临时改建木桥。直到新中国以后,才在老桥的石墩上修建的水泥桥。在那个全民政治的年代,小桥也难免其遭被冠名为“反修桥”。

小的时候,真的是不明白这种叫法,心里想,桥明明是修的正端端的,为什么说是反修的桥呢?

直到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是和苏联老大哥闹掰了,批判他们搞修正主义。这种浓厚政治色彩的名词,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真的不知道是谁和谁开的玩笑。不过,还是很庆幸,我们并没有在那僵化的道路上陷的太深。有的时候历史就是这样,政治它改变着历史的方向,但历史也反之观照着政治的滑稽。



在这并不太宽敞的桥头上,盛满了我们太多的童年和少年时光的记忆。每当盛夏来临,桥下便是我们游泳的好地方,那时的水好清澈,一猛子扎下,睁着眼就能望穿水底的碗碎瓦砾。

再爬上桥墩,练习着跳水,胆子稍大一点的孩子,就站在桥的栏杆上往下跳。要是放在今天的家长眼中,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了。但是在那个时候,每家的小孩又多,父辈们担忧的是生活、生存的问题,哪能管的过来啊。

再看看现在的小孩,整天补课、培训、要不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很少有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回头想想,我们还是很幸福的一代,感谢父辈们给了我们一段放养不羁的生活,尽管生活的有些艰苦,但是,那是一段很快乐、很难忘的时光!



到了傍晚时刻,小镇上的人们就开始从家中陆陆续续搬来凉床,先抢占个有利地势,好乘着晚风纳凉。在那个年代,家中有电风扇的少之又少,更别说空调了,桥头上便是乘凉的唯一好去处。早早的洗完澡,穿上平短裤,上身着背搭子,在腰间别一把葫苞扇子,一副小镇少年的经典装束,像模像样。有的家里小孩多的,一般都是在凉床子上,年长的老人则是带着躺椅或竹椅子。哪家的大人故事多,我们就往哪家的凉床边蹭故事,直到深夜才肯归去。





童年的小镇,和少年伙伴一起呆过的桥头。好多的往事,在岁月的时光中悄然流逝,如同横溪河的流水一样无法挽留。但有关老桥头的记忆,不管时空的变迁,依然像河中的两座静静厚实的桥墩。任凭河水的浸泡冲刷,也冲淡不了我深深的记忆。






    关注 其实不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