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乐优儿育儿文章分享】有时候大人的「善意」,会变成对孩子的「恶意」

 

如果每个人都能更认真地面对自己的不安,或许就可以减少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不必要重荷。...

以善意为名的恶
关于包围着孩子的恶,在日本必须思考的恐怕是大人的「善意」所造成的恶。很多时候大人「为了孩子的幸福」所做的事,却导致孩子的不幸。
善意的压迫
某位一流企业的课长前来晤谈。事情是关于一位新进人员,完全没有能力,连部下都看不起他,因此想要辞职。这位新进人员毕业自最顶尖的大学。我赶紧与他会面,发现他知识水平虽然很高,但由于母亲对他的长期干预,使得他无法以自己的意志判断事物、采取行动。也就是以社会性的一面来说,他极度不成熟。据他表示,「自己从来没有动手敲过鸡蛋」,让我大感惊讶。除了「读书」以外的事,全部由母亲替他做。其实这样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有些甚至令人无法置信。

学生谘商的时候,来了一位大学女生。这位学生的母亲对于她很会唸书这一点,感到非常自豪。只要在学校拿到好成绩,母亲就会很高兴,买很多东西给她。她考进「好」大学的时候,母亲更是开心,到处向人夸耀。这位女孩在大学也很用功,想要继续唸研究所。没想到这样一来,母亲却强烈反对。女孩子大学毕业很好,但唸研究所是另外一回事。母亲要她尽早为嫁人作准备。在学生谘商室里,这女孩这样说:「对我妈妈来说,在进入大学以前,用功的孩子是『好孩子』。但是进了大学以后,用功的孩子却是『坏孩子』」。善恶的标准一下子颠倒过来,让她感到十分困惑。然而这位母亲也是「为了女儿的幸福着想」。

不只是家长,日本的教师也是如此。高中生如果在模拟考拿到好成绩,就建议他考医学系。如果该名学生表示想要就读其他学系(相对比较容易考上的),老师就会说「这样太浪费了」,完全无视于学生的个性。实际上真的有些学生就因为这样的升学辅导而进入医学系就读,却发现自己对医学毫无兴趣,不知如何是好。要不然,就是造就出充满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认定自己属于特权阶级的医生。

在艺术、演艺、运动的世界,日本人也会因为过度指导,而破坏了孩子的个性。人们一一指摘孩子的缺点,使得孩子退缩,无法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可能性。或许这些指摘都是正确的,但许多时候,与其用不断的批评使孩子胆怯,还不如让孩子愉快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真要举这样的例子,怎么也举不完。日本的父母与老师,总是急于教导、指导,没有耐心等待孩子本身来自内在的成长。我们不妨大胆地说,孩子内心有些东西在刚萌芽的时候,其形态乍看之下彷彿是一种「恶」。但大人往往在看到它的转变之前,就把它初生的芽摘除了。大人的「善意」就是如此强大。
不安
为什么大人会如此以善意来压迫孩子呢?基本上,我们只要信赖孩子本身成长的可能性,在一旁静静守候就可以了,但很多大人却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不相信孩子?因为不能相信自己。这样一说,立刻会有人反驳吧─不,我过得脚踏实地,一切都掌握得很好。比起来,「现在的孩子实在是……」─这样说的人,自己真的过得很踏实,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吗?确实,说不定表面上真的是这样。但是,总有某些「坐立难安」的感觉在内心的底层骚动着。明明觉得非做点什么不可,却认为自己是「安定」的,因此把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要他们更加努力,要他们做这个、做那个,结果总是不符合期望。这种人对现实的认识,在某些地方是扭曲的。那个扭曲,似乎就在他们自认为「安定」的这一点上面。

现代人虽然因为科学与科技的发达,日常生活远比过去的时代舒适,但对于来自存在根源的不安,反而变得毫无防备。面对这样的不安,人们感到非常恐惧,于是紧紧抓住表面的安定,将自己坐立难安的心情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样的情形在日本或美国,都经常发生。

如果每个人都能更认真地面对自己的不安,或许就可以减少强加在孩子身上的不必要重荷。

文章摘自 河合隼雄 《孩子与恶:看见孩子使坏背后的讯息》/ 心灵工坊



奇乐优儿,致力推广正确的教养观念及教育方法;以大脑科学和感觉统合为知识背景,协助家长们了解儿童发展的重要与关键.

回复“孩子姓名+年龄+您的联系方式”,即可免费预约体验活动!   

①育儿热线:025-52230235
②校区地址:鼓楼区草场门大街99号龙江新城市广场3楼
欢迎宝贝来参观游玩


    关注 奇乐优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