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一)

 

皈依的分类,包括三士道的三种皈依。...



皈依的分类,包括三士道的三种皈依。

      小士道
其中小士道的意乐,是为了自己从三恶趣中得以解脱、获得人天善趣果位而皈依。

皈依的时间,暂时是有生之年,究竟在没有获得人天果报之前。

皈依的对境是佛宝的色身、正法的经函和僧众,僧众不需要是圣者,只要是具戒的凡夫僧众即可,这种皈依无需十分清楚理由。

这样的小士道有内与外两种,它们之间的差别:内教的小士道者,将三宝执为皈依处;外教的小士道者,不把三宝当作皈依处。
      中士道
中士道,是指声闻、缘觉。他们的皈依需要了知理由,皈依的意乐,是认识到三有六道为痛苦的自性,希求自我解脱的心态。

皈依的时间,暂时是有生之年,究竟是在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

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他们只承认,佛陀也是声闻缘觉阿罗汉;而不承认,佛陀是断证究竟、不住二边的涅槃。他们认为,佛陀的遍知智慧、相好功德庄严,超胜声闻缘觉,是源于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和诞生于转轮王种姓的力量。佛陀的身体并不是皈依的对境,因为它是异熟蕴苦谛不净的自性,是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的种子所生,为此要皈依佛陀的智慧灭谛。法宝是小乘的三藏和三学。证法、教法的证法——道谛和灭谛中的灭谛,才是皈依的对境,所谓的大乘并不存在,佛陀也没有宣说过。僧众,有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圣者僧众是预流、一来、不来的圣僧,他们的身体是异熟蕴苦谛不净的自性,因此需要皈依他们的智慧——灭谛。佛陀是阿罗汉,所以本师是佛宝。

关于小乘的皈依方法,正如下文所说,是以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为助伴的方式皈依。
大士道


大士道皈依的意乐,不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是为了利他证得佛果,也就是加行发心殊胜。皈依的时间,是从即日起直至没有证得菩提果之间。

如果有人想:获得菩提之时还需要皈依吗?

到那时,本身具备十力、十自在,因此自身远离一切畏惧,俱足救度他者的力量,所以成佛时不需要皈依。

皈依的对境,是具四身五智的佛、大乘教法、证法,以及一地至十地末际之间的住地菩萨僧众,共同外皈依境是这三宝;不共内皈依境,是加持根本的上师、悉地根本的本尊、事业根本的空行;尤其是殊胜方便金刚乘的皈依境,是处所的脉、动摇的风、庄严的菩提心;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是“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法和僧,是暂时的皈依境,究竟唯一的皈依境,就是三宝总集、独一无二的佛宝。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断故欺惑故,无故有畏故,二法及僧众,非永皈依境。”教法,需要证悟其意义,因为在原原本本了悟意义时,词句也就无有必要,就像已经渡过了河,就不再需要船只一样,这是“断故”。证法,在获得上上道的时候,前面的道是所舍的无常法,这是“欺惑故”。“无故”,是指声闻缘觉圣者,不具备菩萨圣者的功德;圣者菩萨,不具备佛陀的功德;所有凡夫菩萨,仍然怀着恶趣的畏惧,故而不是永久的皈依境。究竟的皈依处只有佛陀,他是三宝的本性。如云:“能仁法身故,僧亦彼究竟。”其中的“能仁”是指本师佛宝,“法身”是指证法身以及教法身两种,与佛心相续功德的法不可分割者,即是僧众,实际上究竟的皈依处只是唯一的佛陀。关于三根本和风脉明点,在下文有阐述。这里讲的是本体自性大悲,是大圆满的皈依境,所依是风脉明点,能依是自性菩提心光明智慧。如果归为一种,即是——显宗里说的如来藏;密宗讲的自然智慧唯一明点。倘若分为两类,则是本来清净大空智慧和任运自成显现智慧。如果分成三类,即是本体空性智慧、自性光明智慧、大悲周遍智慧。大悲周遍智慧,又包括外明大悲与内明大悲,内明大悲现空无别的本性,是【本体、自性、大悲】三者无二无别。

皈依的时间:依照因相乘而言,在没有安住在外菩提果——菩提树下之前,在没有现在内菩提果——觉性如来藏之前皈依。或者按照密宗的讲法,在没有苏醒本尊本体之前皈依。大士道俱足以上三种特点的皈依,包括因皈依和果皈依两种。

文章摘自实修之教言《前行备忘录》—尊者阿格旺波仁波切


    关注 噶陀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