彳亍在深圳老社区的807,脚踏实地让公共生活变得更美好……

 

807新秀社区创新实验室诞生记.........





hi,大家好!

我是807新秀社区创新实验室的负责人韩茵妍。

2016年是我加入公益行业的第四个年头,我选择加入到机构发展的一个实验性项目中,开展自我的挑战,作为书生住进了社区,探索城市社区已被遗忘的公共生活脉络,寻找家与国之间的公共空间。

从一个公益人的图书馆出发
2013年年底,我从香港城市大学发展学硕士毕业,加入缘起于中山大学的807创新空间。“807”取自图书馆原址的房间门牌,以藏书2000多册的公益主题图书馆见证着华南公益圈的发展。

早在2006年,那个公益还属于非主流、社会创新还不为人知的年代,图书馆已经是公益青年的co-working space。一批批关注公益的青年人聚集在图书馆,蹭网、看书、搞公益沙龙、从公益前辈及学者处吸取养分。这个以图书馆为载体的“公益人公共空间”,创造了青年人的公共生活,他们又编织出彼此支持的公共网络,最终滋养着青年人参与第三部门改变社会的热血梦想。他们逐步把小小的志愿者团队带往机构专业化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了目前南中国草根公益的缤纷底色。

2016年,807图书馆进入社区开拓阶段。一方面,坚持公益文化传播、搭建公众与公益的沟通桥梁,另一方面,我们也思索着自身的“公共空间”基因与社区公益发展的可能关系。



在工作中,我发现公益行业常说要支持社区组织发展,筹划组织各种高大上的能力提升项目,期待通过对社区组织进行技术培训,实现社区公益发展。然而,绝大部分社区的居民能力基础薄弱,当项目走进社区时,往往发现那些所谓的社区组织很少,而真正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回应自身社区发展需求的居民自组织更是少之又少。
社区公益的发展瓶颈
既然现实离理想那么远,不妨回头去问问初衷
支持性机构一直坚持认为社区需要提升能力到底是为了什么?
社区公益期待为基层社区甚至中国发展带来什么?
为什么我们坚信社区需要居民自组织?
这些参与公益的普通社区居民,公益希望他们在其中找到怎样的公共角色,践行怎样的公共生活?


我们都明白,一大帮居民响应号召被组织起来开展广场表演、志愿者活动,仅仅凭借这份人气,还远远不是我们期待的社区公益。

社区公益应该是促进居民开拓公共生活想象的一股力量。它能让每个人都在公益参与中得到自我成长,同时找回社区空间参与感与主人翁精神。它应该能协助居民进行自组织,开展志愿行动,在其中学习分析问题、沟通协商、动手参与的能力,建立自己动手创造美好社区生活的信心与想象力。这股社区居民自组织的力量,最终将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促进居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共同应对社区发展瓶颈,带领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若从这个角度考虑,目前社区公益的公众参与情况与自组织发展水平还有巨大进步空间。

因此,比起以跨社区的社区组织为目标受众的技能提升支持,也许逆道而行,扎根于具体社区,深入开展案例式的陪伴成长,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居民在接触公益、参与公益自组织过程中的所思与所行,从而更清晰地认识社区公益到底面临着怎样的发展瓶颈。
走进新秀社区
带着这种对居民自组织力量的期待,807图书馆在2016年走入了深圳市罗湖区新秀社区,开展“社区实验室”工作。以“实验”的精神,摸索通过社区资源整合、开展居民培力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实验室最早的工作从年初的社区调查开始,团队共计完成了300多份的社区楼栋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焦点小组的方式开始深入一线社区并产出了一份社区基线调查及社区教育需求报告。



新秀社区作为罗湖区老旧社区典型代表之一,面临两大发展瓶颈:一是物理空间有限;二是居民公共事务参与度较低。这些问题都是老旧社区发展中常遇到的。实验室将项目定位在让社区走向善治。期待与居民一起,再造社区公共空间,激活社区公共生活。

公共空间再想象
由于带着整合社区资源的任务,实验室在进入社区时,就注意自身定位与政府购买的社工服务作区分。我们的目标不是服务,而是与长期服务社区的社工一起,促进居民社区事务参与能力的提升。我们不做“服务提供者”,自我定位在“协作者”。希望在实验室开展的教育活动中,贯彻对居民分析问题、沟通协商、动手参与能力的关注,希望居民重拾动手创造美好社区生活的信心与想象力。
儿童教育带动家长参与社区
考虑到社区儿童教育需求旺盛,实验室从儿童教育入手挖掘家长参与社区。在儿童教育资源的引入中,我们选取紧跟教育发展思潮的包括儿童理财、思维导图工具等的“益加益学院”童课系列,用2个月吸引了72位关注儿童教育问题的社区家长关注。



(暑期童课系列课程)
同时,在课程开展中,我们积极引导家长加入课程助教工作,共组建了5名社区家长助教团队。在9-11月,项目将进一步组织童课家长讲师培训课程,组建15-20人的家长学习团队,期待未来由家长亲自组织服务于社区的儿童教育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10月7日,家长讲师第一次站上讲台)
共建社区儿童图书馆


除了基础性的童课,我们脑洞大开思索:是否可以让居民来建设一个充满彼此共建回忆的公共空间呢?这时,我们遇见了深圳本土践行旧物再造的青年设计师团队“拾用”。本着旧物再造的环保精神,实验室与“拾用”将行动的难度升级——让这个居民共建的图书馆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

本着“实验”的探险精神,“共建社区儿童图书馆”亲子课程破蛋而出。课程将社区服务中心进行重新改造,组织亲子分为木工组、布袋缝纫组,制作具有“后工业风格”的书架、牛仔布袋书墙。木工组组织家长与孩子到社区中寻找废弃木头,布袋缝纫组则是让居民收集家中废弃牛仔裤,通过设计与巧思让社区废物获得全新功能,继续“服役”于社区。

这个另类的课程计划让我与同事们、社区社工伙伴心中都非常忐忑,我们反复思考:到底小朋友和家长怎么在社区里找到木头呢?社区居民的废弃牛仔裤够多吗?习惯把孩子送到社区服务中心就完事的家长,到底愿不愿意一起在酷暑天做木工活呢?

(大人、小孩齐齐动手)
然而,当课程开始后,我们惊喜地遇见了许多全新的社区面孔。有一个家庭甚至一家四口出动,爸爸妈妈都埋头苦干参与其中…….熟悉社区的方爸爸指出了一个废弃木头的堆放地,孩子们蹦蹦跳跳就搬来了一堆。至于牛仔布,家长带不够的社区居民添了,“旧衣情深”项目组更为我们从全市居民的旧衣捐赠中挑选出十多条牛仔裤来。

(木工组、布袋组勤力工作)
原来一切都不是问题,原来我们想到的,也是大家想象过的。开始一个另类的实验,另类们就聚在了一起……而另类们,可能即将颠覆社区原本沉闷的刻板印象。

8月7日,经过持续4周的时间,由10多位家长、20多位小朋友参与共建的807儿童图书馆终于建成。细想一下,比起耐不住性子的孩子,家长们才是最严肃认真,出汗出工的为图书馆的建成耗尽心力。
 
(建成前后对比图)


经过2个多月的童课、共建儿童图书馆课程累积,我们激动地发现围绕实验室的创新社区活动,已经聚集了两个共计超过100名家长的线上社群!
组织“开放空间会议”
看见家长对儿童教育的关注,我们趁热打铁,于8月13日组织了一场面向家长的题为“孩子成长需要怎样的社区活动”的开放空间会议。开放空间是一种参与式会议方式,也是实验室在探索使用的促进居民达成共识、走向行动一项会议技术。



(开放空间会议合照)
会议筹备期间,大家再次陷入忐忑:家长会议上是否面面相觑,又或是因循旧路,以服务受益者角度出发想出一堆活动,希望他者提供服务?令人欣喜的是,开会当天家长们的讨论异常积极,他们在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中交换着儿童教育的心得与设想,共鸣遭遇,彼此激发,寻找到了同行者的力量,最终由在场家长自发成立“新秀家长团”,希望往后可以在此平台上汇聚家长的力量,发挥创意为孩子开展更多有趣有益的社区成长活动。
 

(家长们在热火朝天的讨论着)
在家长参与再造的物理公共空间里,大家又以开放的讨论建造了沟通的公共空间。期待未来,走到室外,我们通过自组织,凝聚群体参与的更多互助公共空间,用想象力实践更美好的公共生活。
新秀家长团是居民自组织的开始
它的发展是成功还是失败
实验室将持续记录
本文已刊登在《城筑》杂志上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了解


《城筑》杂志
点击了解807新秀社区创新实验室更多故事


    关注 807创新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