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购物不如买经历

 

不多的钱当然要花在刀刃上呀~...



自从马云爸爸把双十一设定为狂欢购物节,这一天的关键词再也不是单身狗、秀恩爱,而是强有力的三个字:买买买!

相信很多人在清空购物车的瞬间,都有种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但是,这种快感真的持久吗?它真的能让你觉得幸福吗?

绝大多数人在花钱时,都有一个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观念:由于具体的物质是持久的,所以比起那些一次过的经历,比如一场音乐会或一个假期,它们能给我们带来更长久的幸福。但是根据最新的研究,这个观念大错特错。

“幸福感的天敌之一是习以为常。”研究金钱与幸福超过二十年的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博士说。

“我们用钱买东西,也买开心,这完全可行。不过只是一阵子。新的东西一开始能让我们兴奋,但我们很快就习以为常了。”

所以,吉洛维奇认为,与其买iPhone7或优衣库,不如花钱买经历:例如去看画展、进行户外活动、学习新技能或者旅行。


德国高空跳伞者
吉洛维奇的发现综合了他和其他同行对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的心理学研究。伊斯特林悖论发现金钱可以买来的幸福感是有限度的。吉洛维奇的研究就是测量习以为常是如何消减幸福感的,它要求被测者报告重金购买的物品和经历带给他们的幸福感的程度。

研究发现,一开始,拥有物质和经历让人感到同等的幸福。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物质带来的满足感逐步下降,而经历带来的满足感却上升了。

某个你可以长久拥有的物品不能像某次短暂的经历一样使你持久地快乐,这一发现违反直觉。而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却是:物品总是在那里,这导致我们对其习以为常,熟视无睹。

而在物质带来的快乐随着时间流逝的同时,经历却慢慢沉淀成为我们自我的一部分。


在大沙漠骑骆驼
“对于我们的自我来说,经历比拥有的物质更重要。”吉洛维奇说。“你可能迷恋你的各种玩物,你甚至可能认为它们与你自我的一部分有关联,但即使如此,它们仍然是外在于你的。相反,经历却的的确确是你的一部分。你是你所有经历的总和。”

另一个由吉洛维奇主持的研究甚至发现:那些人们认为使他们不快的经历,过后一旦有机会回想,他们对这一经历的评价会上升。吉洛维奇认为其原因是:在当时令当事人紧张或恐惧的事件,事后会变成聚会上的一个笑谈或者历练人格的一段宝贵经历。
另一个原因是,共同经历比共同消费更能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有个人跟你一起去波哥大度了一次假,另一个恰巧跟你一起买了台超高清电视,你大概会跟前者更亲近吧?

“我们与某些人一起消费经历,”吉洛维奇说。“他们离开后,仍然会是我们的故事的一部分。”

而且,与那些跟你一样戴着Fitbits健身手环的人相比,你更容易与那些和你一样喜爱同一运动或画展的人产生共鸣,即使他们并没有跟你在一起暴走或看展。


看画展
人们在比较自己和他人的经历时,比较不容易攀比;但比较物品时却更容易进行攀比。一个由研究者瑞恩.豪威尔(Ryan Howell)和格汉姆.希尔(Graham Hill)主持的研究发现,与经历相比,人们很容易找到物品的可比之处(你的钻戒是多少克拉的?你手提电脑的CPU多快?)。因为容易,所以人们攀比。

“赶时髦的倾向在人们购买东西时比购买经历时更明显。”吉洛维奇指出。“当然,我们度假时看到别人住豪华酒店、飞头等舱还是会羡慕嫉妒恨,但程度肯定比看到别人买东西时出手比自己阔绰要低。”


设计OS:你居然抢到了优衣库!哼!
吉洛维奇的研究不仅对追求幸福的个人有用,对那些想创造一个更愉快的工作环境的雇主以及想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政策制定者都有启发。

“通过改变社会的资金流动方向和政策制定趋势,他们可以引导大量的人进行能够带来更高幸福感的经历型消费。”吉洛维奇及其合作者阿密特.库玛(Amit Kumar)在发表于学术期刊《实验社会心理学》(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的最新论文中写道。

一个真正理解了这个研究结论的社会,不仅仅关注个人如何改变收入分配方式,更强调雇主提供带薪假期,政府维护休闲空间。

正如吉洛维奇问及的那样:“一个社会难道不应该使人们更容易有所经历吗?”
/
文_Jay Cassano
编辑_Patron
图片_FastCompany&网络
/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不错,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
上篇精彩文章回顾
▼超模带你玩编程▼



    关注 快公司FastCompan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吉洛维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