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ubsistence Fund 维持基金(三,扩充版)

 

原文链接https://mises.org/library/subsistence-fund08/25/20...





原文链接

https://mises.org/library/subsistence-fund

08/25/2004·作者:Frank Shostak

蒲定东试翻译

前面部分请点击

The Subsistence Funding 维持基金(一)

The Subsistence Fund 维持基金(二,再扩充版)

利率之决定

再来看约翰这个简单例子。他靠双手只能保证每天20枚苹果。这20枚苹果维持着他(即,让他活下去)。为了改善生活和福祉,他需要更多苹果。这,我们已经晓得,可以通过特制的竿子来实现。制作这竿子需要约翰每天省下1枚苹果,攒足40天,他才有足够的苹果在他制作竿子那两天维持生活。

注意,这样节省对约翰来说很痛苦,毕竟那意味着他每天只能靠19枚苹果活下去。然而,他还是准备储蓄和忍受饥饿,因为他相信用上特制的竿子就能改善生活和福祉。因此,约翰的储蓄行为是他实现最终目的的手段,这正在改善他的状况。【注:参看许尔斯曼关于手段/目的的一个有趣的讨论,《利息理论》。《奥派经济学季刊》2002年冬季刊第5卷。】

简单说,他所期望的生活和福祉的未来好处是这样的结果:更多的苹果产出,超过其成本,即超过目前不得已的节省。这成本基于这样的事实:约翰储蓄时,他克扣自己的苹果消费,其结果是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还可能有损健康、危及生命。

关于这一点,米塞斯写道:

所放弃的是为达到所寻求的目的而支付的价格。支付价格的价值称为成本。成本等于为了满足达到目的,人们必须放弃的那部分价值。

根据罗斯巴德:

他(鲁滨逊·克鲁索)做出着手资本形成的决定,是价值权衡的结果:权衡预期提高生产力的规模之价值对比现在时间偏好相对于未来满足之负效用损失。很明显,阻止每个人将其更多的土地与劳动力以资本品形式投资的因素,就是人对现在财货的时间偏好。假设其它条件都相同,一个人若对现在满足的偏好完全低于对未来满足的偏好,他永远不会消费;他将投入一切时间和劳动来增加未来货物的生产。但“永不消费”乃荒谬,因为消费是所有生产的目的。

由此可见,储蓄回报必须超过储蓄成本,以便约翰同意储蓄。就约翰而言,40枚苹果的储蓄使他每天生产苹果的数量增加了一倍。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成本是,他已经放弃了这40枚苹果的消费,由此忍饥挨饿达40天。因此,如果储蓄不能改善个人的生活和福祉,那么就不会进行储蓄。

毕竟,储蓄意味着现在放弃一些好处。这意味着,现在吃一个苹果总是比把苹果存起来今后再吃多出一个溢价。这个溢价正是利息现象。

因此,储蓄回报必须高于这个溢价,以便约翰同意储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的时间偏好(即存在溢价)排除了零利率的自然出现。如果实施零利率,这将中止所有储蓄,并导致生产结构的破坏。

(未完待续)


    关注 兼际的诗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