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 是你给孩子内心带来了那条恐怖的大黑狗吗?

 

一起成长...



日课

366天之第351天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有一天,霍普家门外突然来了一条大黑狗。

有多大呢?

霍普先生,告诉警察:

“像大老虎那么大!”

警察说:

那你就不要出去咯!

······

——《大黑狗》摘选
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害怕或恐惧,无论成人还是孩子。但对于儿童来说,这样的感觉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正是对焦虑或害怕的不断克服,提升了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孩子才能积累起对未来生活中各种问题和挑战的经验。对恐惧的正确认识

恐惧或害怕被定义为“没有缘由的担忧(apprehension without apparent cause)”害怕的感觉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会立马对人身安全产生不良影响。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比如孩子害怕医生,害怕注射。儿童恐惧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表情紧张,瞳孔扩大,手抖,严重者可呈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软瘫,甚至一时性大小便失禁或精神抑制等。

儿童自然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的害怕或恐惧的事物是有区别的:

1.婴儿期会表现出对爸爸妈妈以外的陌生人的恐惧,我们老说“孩子认生”,孩子一见到陌生人就容易哭闹,不愿意被陌生人触碰等。

2.10-18个月的幼儿更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症状,当父母离开自己的视线就会情绪失控。

3.4-6岁的孩子会因为脑子里闪现出来的一些想象的东西而害怕,比如害怕怪兽,害怕恐龙,觉得睡觉后巫婆就会出现,都是这一时期的表现。

4.7-12岁的儿童对现实有了认知,他们会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比如死亡,受伤,自然灾害等。

随着孩子的长大,原来恐惧的事情可能会慢慢消失,新的恐惧又会出现。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可能害怕怪兽,不开灯就无法入睡,但一年后却参加了怪兽之夜睡衣晚会。孩子也可能害怕邻居家的狗但却梦想着自己养一只狮子做宠物。

一般性的恐惧是正常的,但要是没有及时处理好,如果发展成严重的恐惧症,那就另当别论了。它会明显地干扰孩子的正常生活,比如一个6岁的孩子如果患上恐惧症,他因为害怕狗儿拒绝去户外,因为他觉得在外面随时会碰到狗;一个8岁的孩子可能担心强盗,坚持要每晚跟爸爸妈妈睡在一起。

再如,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因为恐惧和陌生人交往,这可能会导致他在学校不敢交朋友,许多成年人的社交能力很弱,甚至跟第一次见面的人存在交流障碍,表现为心跳加快,脸红,口痴等,非常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受到了抑制。孩子可能也不愿意参加聚会活动,因为他们害怕和除自己亲人外的任何人交流。

家长该怎么做

案例1

“唉,我五点以前必须到家。”妈妈跟朋友说。“为什么”呢?”“因为我答应了贝蒂。她肯定会一直从窗户往外看呀看。如果我没有准时回去,她会非常害怕的,撕心裂肺地哭。”
别被孩子的恐惧绑架

贝蒂把妈妈训练得真好,就好像贝蒂一拿起套圈,妈妈就会跳进去。她用恐惧来操纵妈妈。当然,贝蒂不是假装恐惧,她的恐惧是真实的,而且很有杀伤力。因为这样的恐惧,贝蒂生活得很不快乐。而妈妈当然不希望让孩子更难过。两人的状态怎么会变成这样?

人类天生具有情感,情感是“行动燃炉”的燃料。少了情感,我们就无法做决定,就会软弱,没有方向。我们需要这样的燃料,给自己的行动助推。恐惧可以当作一种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这可能是贝蒂无意中发现的。当她察觉到这个工具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使用。而现在,贝蒂陷入了自己织就的恐惧之网。同时,妈妈也要为这个结果承担责任,是她让自己受到了贝蒂的影响,让贝蒂利用恐惧取得了成功。

案例2

妈妈带十六个月大的马克去拜访朋友时,马克第一次见到了狗。看到这个奇怪的会动的东西,马克抓着妈妈的衣服不撒手。旁边所有的大人都围过来,七嘴八舌地忙着对马克说:“马克,不要害怕,它不会伤害你。马克,过来。马克,轻轻摸它,它喜欢你。马克,不要害怕。”
别加重孩子的恐惧感

一个孩子忽然面对一个陌生的他觉得害怕的环境,这时,他有几个选择,他可以停下来看看大人怎么做,可以撤退或逃避,也可以利用恐惧。

案例中马克感受并评估当时的状况,当他不确定该怎么做时,他会观察大人的反应,选择用大人的反应去代替他的困惑。如果大人们继续小题大做,很可能就开启了他利用恐惧的旅程。大人讲话的语气、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引导着恐惧是否继续发展。大人们表现出过度焦虑,为了小事情忙碌七嘴八舌,于是马克发现“害怕”能够引起成人这么大的反应,这多么令人惊讶!而这只是个开始,接下来有可能是更多的害怕、更大的反应,甚至是过分的关注,以及被抱起来的各种安慰。一次很普通的迟疑,就这样被演变成了恐惧,而这个恐惧能够很有效地引起大人的剧烈反应。别忘了,孩子是天生的演员,只要有观众,他们就会不断表演。

案例3

妈妈试图帮助三岁的马西娅克服对黑暗的恐惧。她帮马西娅盖好被子,打开走廊的灯,然后关掉了马西娅卧室的灯。马西娅开始害怕地尖叫:“妈咪!妈咪!”妈妈安慰她:“宝贝,没事的,我不会离开你。你看,真的没有什么吓人的东西。妈妈在这里。”“可是我想开着灯睡觉,我怕黑。”“走廊的灯开着呀,宝贝,而且妈妈也在这里陪着你啊。”“你不会离开吗?”“不会的,我会在这里一直坐着,直到你睡着为止。”过了好久,马西娅才睡着。后来她还惊醒了好几次,每次都要确定妈妈在身边。
了解孩子恐惧背后真正的原因

很显然,马西娅是在利用自己的恐惧让妈妈多陪着她。妈妈的做法,并不能帮助马西娅客服对黑暗的恐惧。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反应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反而会促成他们将恐惧作为工具和武器。

这个案例中还需要妈妈摈弃传统观念——认为不理睬孩子这时的恐惧和痛苦是残忍。如果妈妈无法逾越这一步,那孩子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我们知道,孩子自我的创造过程中,他们对于发现自我的潜能比因此要承受的巨大痛苦更加感兴趣,当他们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战胜恐惧的时候,自我认知(点击查看相关文章)的能力就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童阅榜

倡导家长为孩子创建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6岁前孩子的伴读是绝对不能省略也不可替代的,承认孩子所面临的大大小小害怕和担心的事情,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心理,在阅读陪伴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孩子恐惧的真相,给予他们支持,相信孩子自己探寻的力量,长情陪伴。新一期的“克服孩童时期的各种‘恐惧’”,帮你筛选了优质好书,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精彩榜单


    关注 童阅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