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心赋》---134

 

故楞伽经。大慧白佛。佛说常不思议。彼诸外道亦有常不思议。以无因故。我说常不思议有因。因于内证。岂得同耶。是则...





故楞伽经。大慧白佛。佛说常不思议。彼诸外道亦有常不思议。以无因故。我说常不思议有因。因于内证。岂得同耶。是则真常。亦因缘显。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楞伽经》中大慧菩萨跟佛说:佛说常不思议,那些外道也说常不思议,因为无因故,外道说没有原因。我说常不思议有因,因于内证,这相不相同呢?岂得同耶?怎么能相同呢?不相同。佛门说的不思议,是因于内证,他们说的不思议是无因,没有原因。他就感到奇怪,女人的肚子好奇怪啊,能生出个小孩。古人根本不知道精子卵子的关系,就认为这里本来无,无中却生出个小孩,生了有,所以他们就很崇拜母性,那个母性的肚子。如同道源,没有原因就能生出来,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是无中生有的最切近的例子。还有类似很多东西,本来什么什么都没有,怎么就生出了这个那个东西。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难以明白事情的内因外缘,认为没有原因存在,自然而然如此。佛说的是不思议因,是基于内证的。内证的不思议因,好比华严境界,这个理是不可思议的东西,你思考、不思考都是这样,无法用世间的道理理解。这是内证的所在。这个虽是真常的东西,但是它也要借助某个缘分而显示。《维摩诘经》说,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不有不无,说没有有,说有又没有,说法不偏执有或无,即有时相,理上不是相,无是性,性要借助相显示,是真常的,在因缘之中诸法生生不息,就是前面说的,一定要借助因缘。

法华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经云。一切诸法。因缘为本。

《法华经》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知道万法本性恒常是无性,佛种从缘而起,是故说一乘。佛种子要兴起还得是从缘而起,三乘虽有高下,都一样常无性,从缘起,实际是一乘。如果世界上没有印度时代的那么一种国情,那个民风,你想在非洲大陆去传播佛学,就不太可能,没缘分。现在,把我派到南极洲,天天跟帝王鹅,这个鹅、那个鹅,跟它们讲佛法。你们好好听,我给你们每个回向十遍大悲咒,你们夫妇要和睦,要父慈子孝,然后怎么怎么样,给它讲这些道理,它才不理你,没缘分的。你即使讲它听得懂你的语言,它也不理你,机缘未到,未到怎么样?要等。

经云:一切诸法,因缘为本。道理也是一样,这是指它的重要性。从这个意思上说,佛菩萨虽然不是轮回之人,但他非要到人世间才能度化人类有情。但不管怎么样,真性常在。

中论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则真空中道。亦因缘矣。

《中论》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讲解的佛法也是因缘生的,所以一切法,都是空的。为什么?任何一个法都是有因缘性的,因缘所生法都是空的,不会恒久的。所以有空花佛事一说。真空中道也借助因缘。菩萨修空观时,因为诸法的体性本空,所以叫无相。修假观时,因诸法是假有的,它是一种非正如的心相,这个怎么表述呢,它是假有的,所以它非真如心相。修中观时,因为根据圆融相即,即假即空即中,假就是空,空就是中,中就是假。事物缘起无自性,叫作空。既然是缘起,它就不是一无所有,也不是那个真如心,般若一切不可得,一切空。它只是一种假有,这样大家理解了吧

摩诃止观卷五上载,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为假名假观;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为空观;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是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是为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是为总中观,此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之一心三观。其中,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则称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独立之实体,故为空,观此则称空观;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性质,此为中道,观此则称中道观。如作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三观悉能荡相破着之故。如作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故。如作中观,则空、假亦中,以三观之当处为绝对之故。

注以上一心三观的说法只是天台宗独有的说法,其它门派并不主张。永明延寿禅师与天台有缘,所以有此一说。永明延寿的禅法思想虽然继承了达摩以来“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但又随应时代,有了新的发展,那就是于一心的基础上折中法相、华严、天台,三论等宗派以融合于禅,会通禅教,提倡禅教一致。

若尔。涅槃十六云。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若一切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是故无常。则外道有因缘矣。

《涅槃》十六云:我观察各种行为都是无常,为什么呢?因为行为都是因缘。若理解一切法从缘生,就知道它是无常的。那些外道,没有一个法不是从缘生,所以是无常的,那么外道就有因缘了,怎么是无因呢。

释曰。此明外道在因缘内。执于缘相。以为常住。是故破之言无常耳。今明教诠因缘妙理。具常无常。岂得同耶。况复宗者从多分说。所以因缘是所宗尚。不应致疑。

解释说:其实这个意思是说,外道虽然在因缘之内,但是他执着于缘相,认为这个缘相是常住的,恒常不变的。所以要破掉它,要破掉这个就说无常的道理。我们现在说的佛教这个教理,因缘到妙理,所说的既是常又是无常,跟他们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况且宗门从多角度都有解说,其中因缘是所宗尚之理,不应该质疑。求宗可以求到因缘这个地方,从这个地方立宗,既不离世间,又能出世间。如果简简单单地说佛门就是一个空字,那众生就没办法得度,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

不同兔角之无。向正法而施为。岂类干城之有。

不同于兔角的根本没有,正确施为佛法,又不是如同干城那样的幻有。

从因缘而生起,这句话要拉上来,不然这句话不好讲。向正法而施为,岂类干城之有,在梵语中“乾达婆”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达婆”,海市蜃楼叫做“乾达婆城”。佛门这个有是一种妙有,它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

第四十一讲

卷三(5

2012---09---03

大家好,讲课时间到了。我书上的记号好像找不到了,谁知道上次讲到多少页?不行就照屏幕讲了,哦1857页的最后,对了,是这里。

所以心镜本自久翳尘劳。恒沙性德并埋烦恼。是故须随顺法性。修证波罗蜜。以助显故。诸佛已证。我未证故。

每个人本来都有像佛那样的心镜,很清明,但是无穷大劫以来,被烦恼污垢所遮障,我们记不得前生,今生的动心起念,做过的坏事,应该清楚。我小时候就偷过黄瓜,我跟大家讲过,小时候不懂事,把人家黄瓜都偷光了,邻居老太太一想去摘黄瓜时,我就先去了,把好的给摘了。最后她气得骂,说种了一年黄瓜,自己却吃不上。尽管是小孩子,也是不对的,长大后知道错了,忏悔了,也回向大悲咒给她。

恒沙性德并埋烦恼,是故须随顺法性。站在真如的角度,在这个起点上所作所为,无非性德。如果一个国家有一个真罗汉在,在这个国家生存,这个国家国运会很好,如果你把他搞掉了,这个国家会有灾难。当初马鸣菩萨在印度的时候得到了佛的衣钵,另一个国家就派兵去攻打,说要抢两个宝,一个是佛的衣钵,一个是马鸣这个活宝,古代人知道这些有修有证的人的价值,他的性德就是最大的财富。但是我们本有的那个东西都被埋藏在烦恼当中,被困住,被遮盖了。所以要随顺法性,要修证波罗蜜,来帮助我们显示那个本来清净的法性。通常说的波罗蜜有六个,还有十波罗蜜的说法。为什么要修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和般若等?因为这些波罗蜜能帮助我们去显发那个本来清净的本性。诸佛已经证得,我们没有证到,所以我们要证。


    关注 正中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