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个人采访】 11.张淇源 12.金茜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个人采访】11.张淇源 12.金茜...



11

张淇源
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
主要事迹描述


【在学习方面,本人且自2014—2015春季学期始连续三个学期专业排名年级第一。本人在担任班级学习委员的过程中,举办了“优秀师姐期末复习经验分享会”等学习类活动。

在科研创新方面,本人所在的课题小组在王向远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国创立项资格;此外,本人还在第六届“全国青少年历史记录大赛”获全国二等奖,第二届“风逸杯”征文大赛获新诗组三等奖,在京师杯、人文知识竞赛也取得优秀奖。

在社会实践方面,本人参与的“知识产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中的作用—以龙泉、同安为例”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实践队“最佳成效奖”,本人还被评为校级优秀个人。另一项目进入全国百强实践团队评选的最终阶段。

在日常表现方面,本人随院羽毛球队获得校运会羽毛球混合团体第二名,追平文院在该项赛事的最佳战绩;本人所在的 “济白队”获得第二届汉字风云大赛第二名。

本人还获得京师一等奖学金(含荣誉)两次,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两次,志愿服务奖学金。】



在人生目标方面,本人从小便希望成为老师。小时候,腼腆内敛的本性使我在班级默默无闻。我没有其他同学灿若莲花的口才,能瞬间打破沉闷的气氛,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更多时间,我都低着头在座位上默默看着书,写着作业,但实际上,我内心深处却无比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认可。在我整个内心世界覆盖阴霾时,老师们不约而同地课堂上开始点我回答问题,每当支支吾吾地以破碎的语言组织答案时面露窘色,老师们都会以坚定温暖的目光与我对视,耐心地等我一字一句把答案说完;每当我望着窗外的榕树沉浸在自我编织的异世界时,老师抑或点我回答问题,抑或私下告诉我妈妈。尽管回家免不了挨老妈的“冷暴力”,但现在回忆起来,正是老妈和老师的联盟才将我从自闭、自卑的边缘拽回来。因此,我一直以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虽然这期间我游移过,彷徨过,但我庆幸高考成绩出来后填志愿的一周,让我复归到原点,回归到自我的本真。对我而言,成为一名老师除了意味着与世无争,意味着对教导过我,关心过我的老师献上一份迟到的致敬外,我还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给那些渴望得到关注,但又羞于表达的孩子带去一份温暖。我不希求他们今后能获得何等显著的成就,只希望他们的人生轨迹平顺,拥有健全的人格。

在学习目标方面,大二这一学年是忙碌且充实的,这一点我在进入大二前早已做好心理准备。当时我给这一年设立的目标是:切勿让繁琐的学业负担而迷失自我,遗忘初心,丧失入学时的一份自在快意。现在看来,我对自己的目标实现度基本满意,因为这一学年我真的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无差别对待每一门课,无论是公选还是专业课,我力求每一次作业能够臻于完美,我希望能够在每一个老师面前留下自己最好的一面。本科学习总是短暂的,随着以后专业细化,人生选择的改变,每一个老师和你在学习上的邂逅可能只有这么一次,我不希望这短暂的32学时在敷衍中悄然逝去,也不希望因非专业课的缘故而使老师感到差别对待的寒意。毕竟,今后我们中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会走上三尺讲台,扪心自问,我不希望自己因课程性质的差异而受到学生的冷落。但是这一年我对自己的不满意的地方有二:第一,是论文写作效率偏低,这也导致我的内心深处时常滋生出焦躁不安的情绪,而这种情绪恰恰是我大学入学以来希望自己能够克服的;第二,这一年,我还是过度关注外在的人或事的动态,这也使自己读书时难以长久维持与书中灵魂交流的理想状态,这也是我希望今后应予以改正的。

在学习习惯方面,在寒暑假我一般会先咨询师兄师姐下学期需要使用的教材,提前翻阅,不求字字皆明,但求能把握整体的书本脉络与框架。学期开始至期中作业布置前这一时间,我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是对课堂笔记的修补完善,第二是尽可能精读老师推荐的相关书目,让自己对这一门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课堂上,我每节课都坐在第一排,上课时就要把自己调到“我—老师”的模式,屏蔽周围干扰,尽可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记笔记,记笔记的时候争取做到分点分条,对于课堂上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和老师探讨沟通,不遗留任何一个知识点。对待每一篇论文,我尽可能地抓住每一稍纵即逝的灵感对其深挖,把这一个问题阐释得清楚明白,利用写论文这一契机阅读相关的原典、专著,逼迫自己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复习期间,我喜欢在一间安静的教室一边整理笔记一边默背、默写,享受逐个击破的快感,此外,复习期间我尽可能早睡早起,让自己精力充沛。课外,我还喜欢打羽毛球,慢跑,在运动中纾解压力。但在学习习惯方面,我依然有两点有待改进:第一,对有些高山仰止的老师,我还是不能完全克服心中的胆怯,以致于在某些学科仍遗留些许疑惑;第二,早起的习惯没有贯穿整个学期。

面对屈指可数的本科时光,我只希望自己不忘初心,沉潜灵魂,继续前进。


12

金茜
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
2014年从历史学院转入文学院,现为2014级文学院汉语言1班心理委员、雪绒花使者。三年京师一等奖学金,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员”荣誉称号。北师大英语阅读竞赛三等奖,CET6成绩625。2014年,组织“我行我宿,我爱我家”班级宿舍风采大赛和“我要做你的小天使”交换心愿活动,前者被评为雪绒花心理素质基金优秀项目。担任AIESEC人民大学第11届“幸福微梦想”国际夏令营志愿者,北师大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学生助理。2015年,任南山诗社秘书部部长,参与举办第九届 “古韵新妍”两岸大学生古典诗词联吟大会、南山诗社九周年吟唱专场。2016年,参与国创课题《博物学视域下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形象”》的研究。2015年暑期前往波兰华沙经济商学院交流,现于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交换。
一、人生目标

刚上大一的时候,跑来文学院旁听李山老师讲《诗经》,听得心像刚出笼的包子噗噗冒着热气。彼时的感动与颤栗,成为了我递交转专业申请的直接动因。后来去细查了文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又旁听了几门文学方向的课,毅然递交了转专业申请。从那时起,如果要说人生目标,大概是希望能在文学的殿堂里尽可能地触知过去从未想象过的事物的千万种面貌,并不断回头体察自己所处的一方世界。文学能带给我心安的力量,它也许很难被言明,但是和生活紧紧镶嵌在一起,而我希望自己有能力把这种力量带给更多的人。因此,如何理解别人的观点,如何进行倾听与交流,如何使自己的观点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都是需要我在文学院不断学习的能力。

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首先源于兴趣。大多数专业课的学习对我来说就像是进入一个个神奇空间,人类历史中曾经点状存在的欢乐与哀恸,苦闷与思索,价值观与学说,被串联成线,从不同角度可以梳理出不同的发展脉络。若有机缘,也许能从中顿悟下一步的人生应往何处前进,我还能够期待一个怎样的未来。其次,希望自己始终保持一种与世界对话的状态,永远不要对身边熟悉或陌生的事物漠然。去年参与了励耘哲学学院一位朋友的国创课题《博物学视域下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形象”》,一是因为对中国古代丰富却又杂乱、零碎的神话传说与典籍感兴趣;二是因为博物学是我之前未曾了解的领域,能够从新的视角阅读古代神话典籍,发掘神话这一具有较高哲理性的文化形态的知识论根源及其所蕴含的博物学价值,是我很乐意做的一件事。而申请大三交换,也是希望能够在不一样的环境中获得对周遭新的感受视角。台湾细腻且特殊的文化氛围,也确实打开了我重新阅读世界的眼睛。三、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方面,对于喜欢的课程,自然有动力去深入挖掘。上学期选了陈雪虎老师的《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这门课讲授的理论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总能启发某些思考,老师的上课形式也能充分调动我的注意力。因此老师推荐的课后参考书目我也会选择性阅读,且多多益善。在阅读理论书目时,我会将作者的观点、例子提炼出来,在旁将论证过程陈列一遍,并思考不同段落、章节之间的关系。期末复习也是以梳理问题为主,一般老师上课都是有自己的理路的。而对于不那么感兴趣的课程,也需要认真地完成听课与作业。以文学为专业的学生,我想仅凭兴趣读书是不够的,不喜欢的书也要读。不仅因为知识网的扩充对思维的扩展有好处,这也是专业的精神和责任。

学习习惯大概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阅读、感受、思考与书写,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也注重对周围人事的关怀。生命密度的完善永无止境,因此劳逸结合非常重要。社团活动可当作是学习生活的一种调节,对我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和室友、和南山的小伙伴在寒风中吟唱古诗词更能排遣心中疲累的了。

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曾立下众多小目标,有实现的,也有权衡之后放弃的。唯一铭记的是张柠老师在当代文学的课堂里提出对我们的期待——“我的天堂在现在”,始终提醒着自己要认真生活。在加缪阐释的西西弗的神话里,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推石上山,而巨石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即使结果已成虚无,但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

供稿:文学院


    关注 BNU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