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说】顾绣丨诗心入画绣,巧手夺天工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





顾绣是刺绣工艺品中的奇葩,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上海进士顾名世是皇宫管理宝物的官吏,见多识广,艺术修养颇高。在他的影响下,其女眷们专以宋元山水、花鸟、人物等名画作摹本,用针代笔,用线代墨,以绣作画,创造出了有别于苏、粤、湘、蜀四大名绣的刺诱新品种一一顾绣,因其宅露香园,又称露香园顾绣。顾绣绣法出自皇宫大内,绣品使用的丝线比毛发还细,针刺纤细如毫毛,技法多变,配色精妙。以《群仙祝寿图轴》为例,画中人物所穿锦裳是先上色后刺绣,人物面部是先刺绣后描画,云雾背景则只用画笔勾画晕染。这种半绣半画、绣绘结合的大胆创新,力求忠于原作神韵,将传统的中国画表现得惟妙惟肖,也形成了顾绣的特色。





『画绣』
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起源于明代上海老城厢的顾氏家族。它是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其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顾绣"素来享有"画绣"的美誉。据传顾氏的绣法出自皇宫大内,绣品使用的丝线比头发还细,针刺纤细如毫毛,配色精妙。绣制时不但要求形似,而且重视表现原作的神韵,且做工极其精美。
因其技法多变。仅针法就有施、搂、抢、摘、铺、齐以及套针等数十种,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均精细无比、栩栩如生,受到官府和民间的广泛推崇。
『半绣、半绘』
顾绣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等杰作作为摹本,画面均是绣绘结合,以绣代画,这也是它最为独特之处。
『补色、套色』
这种精巧的明绣采用的种种彩绣线,是宋绣中所未见过的正色之外的中间色线。顾绣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深浅、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进行补色和套色。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
『画中有绣、绣中藏画』


据清代嘉庆年间《松江府志》记载,顾兰玉"工针黹,设幔授徒,女弟子咸来就学,时人亦目之为顾绣。顾绣针法外传,顾绣之名震溢天下"。清代道光年间,松江丁佩既精刺绣又通画理,著《绣谱》,于顾绣"心知其妙而能言其所妙者"。
『劈线』
制作一幅顾绣,首先要将线分门别类,劈成单股经分别染色后再择色依次进行剌绣。有经验的顾绣绣女能将一根线劈成头发丝的四分之一,或者更甚。顾线的线取材多种多样,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甚至头发均可入绣,别具新意。


『画稿』
处理完了线,就要制作底稿。底稿多是绣女自己画底稿,这些绣稿多取自名家画迹。极其考验绣女的美术功底,因而一名好的顾绣绣女也是一名杰出的工笔画家。


『绣画』
顾绣的针法复杂且多变,一般有齐针、铺针、打籽针、接针、钉金、单套针、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绣时还以画笔相辅相成。使得观者远看会以为这是一幅画作。绣作之精细可见一斑。



『露香无痕、顾绣有踪』
顾绣是民间绣艺与文人画结合的产物,从业人员须具备传统的书画修养。正因如此,它很难普及,且制作费时耗工。随着实用性绣品的渐盛,“闲情雅致”的顾绣退出“江湖”,但它精湛的技艺随着绣娘散入实用性绣品的工坊而对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明代顾绣韩希孟宋元名迹之《花溪渔隐》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绣传承  戴明教』
戴明教,女,1922年生,上海人。新中国顾绣的第一代传人,被评为国家级传承人。

一生共创作了40多幅顾绣作品,现在除了松江博物馆收藏的几幅外,大部分作品或被选为外交礼品,或因在国际文化交流中频频获奖,被世界各地美术馆、博物馆和顾绣爱好者收藏。


戴明教与其作品


封笔之作:小庭婴戏图与双鹤图

2005年上海鲁克龄先生集25年挖掘整理建立了“露香园顾绣研究所”。渐行渐远的顾绣跨越400年又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关注 一箱有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