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红的随笔:人狗情未了

 

人们真能抛弃自我而赞赏狗对其主人的忠诚的时候,其实就是以一间接的方式,发泄对人们普遍缺乏诚信的不满。...

生活的矛盾之处在于有一种境界标志着生命的顶峰甚至超越了生命。当一个人极度活跃彻底地忘掉自我的时候,这种境界便悄无声息地出现。

                           --------《野性的呼唤》

集体无意识似乎不可能是个别的,而是象一条永不停息的河流,或许也象是一大群出现在我们梦中,或在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下涌入意识里来的形象和人物。                                      ————荣格



两年前,我为11岁的儿子买了本书:《野性的呼唤》,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儿子读得津津有味,多次催我与他同读。我却总是有很多理由没能满足他的要求。一天,儿子跟我讲述他读到的故事内容,眼里含着泪水,嘴角也有一丝颤动......我为儿子有一颗柔软的心而感动。于是挂记着一定要抽时间读读这本书。

两年后的前不久,我突然有了一种心境,打算读这本书。不过恰好也是因为儿子把书翻出来再读时提醒了我。不然的话,我可能会再次拖延。

一开始,我并没有被这本书吸引。一个富裕人家的生活场景,与18世纪北美淘金热的时代背景,并未能打动我。而作为宠物狗的安逸生活,会让我想到人不如狗的生存现状。更主要的是,我认为难以把我高傲的“人格”降到低贱的“狗格”,去体味它们的喜怒爱恨。

我不喜欢狗。在我心里,通常有富人爱狗,穷人爱猫;商人爱狗,文人爱猫;思想家爱狗,艺术家爱猫;强势者爱狗,弱势者爱猫,等等猫狗不可调和的分界。

于是除了粗略了解到书中狗被拐卖,经过悲惨遭遇与残酷博杀,而又凭着体质与智慧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外,我忽略了许多细节。但当我读到狗为了爱一个人的时候,我开始触动。直到最后,我被这条狗的野性与强烈的爱恨震撼了————
随着爱的逝去,狗义无反顾地走向丛林深处......
悲壮而苍凉。我感到我对这条在旷野上博杀的狼狗产生了爱意,仿佛想要把它召唤回来,重享安逸舒适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所有的狗,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我觉得,我被打动的,可能只是作家描写的自由与孤独的象征。

我也说不清我为什么不那么喜欢狗的原因,是狗的样子凶狠还会咬人吗?而我却对虎狼狮豹又似乎有着某种崇拜。

先生说他喜欢狗,说狗聪明,通人性,而猫却只是一副傻里吧唧的样子,仿佛在影射我。也似乎是在无声地抗议我养猫。可有一次,先生很反常地逗起猫来。我有些反感。说他心血来潮、装模作样,仿佛我和猫都应该感激涕零地接受他的“恩惠”似的。猫也并不领情,反倒露出惊恐的表情。如果不是真心的喜欢,认为傻的动物都能感受到的。不过,公正地说,人的性情和喜好是天生的,不能勉强。我不也对狗没有什么热情,还嫌它强硬粗野吗?

我母亲爱狗,父亲爱猫。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有好几次在冬天的夜晚,父亲三更半夜把我从热被窝中叫醒,去救回那只被野猫欺负的猫。我感到母亲无动于衷。母亲还常常因为猫偷吃了鱼肉而打它,决不手软。我和父亲看着心疼,却不敢与母亲对抗。

父亲过世后,母亲开始养狗。虽然名义上是看家护院,壮壮胆子。但看得出母亲对狗的喜爱。也是从这时开始,我有了与狗的“亲密”接触。每次回家,狗就很热情地迎上来,总让我感到害怕。奇怪的是,母亲养狗时,我并不在家,狗并不认识我,何来如此热情。虽然有些感动,我也不是十分领情。后来这只狗被人偷走了,母亲失魂落魄,还常常梦见狗回到了家里。我也有些难过。

小时候,外婆家也养狗。每次去外婆家,我都要首先经受狗的“身份验证”,核实后才能正式登堂入室。之后,还要多次献殷勤,才能得到它的信任。一旦获得了它的信任,就会靠近我,我却怕它靠近。狗不知道,它的过度热情,对我是一种负担。

朋友家养了一条大狼狗。一次我送了个玉佩给朋友,朋友就挂在了狗的脖子上。突然间,我感到无需降低我的“人格”去与狗融洽了,在人的眼里,狗已不再是狗,而是人了。听说,某位语言学界的知名学者,当他的狗七岁时,他把它带到一所小学校门前,拍照留念。可见其爱狗如子的心情。我也常常看到路边的遛狗的人,称他们的狗儿子、宝贝什么的,还一个劲地亲吻。我一时感到难以理喻。

朋友的狗向我扑来,我害怕地退缩。友说,它是在向你示好呢。果然,我壮着胆子,伸出手来,摸了摸狗的头,狗就乖顺地躺了下来。几年后,我再去朋友家的时候,狗依然热情过度的有些让人害怕。但因有了上次的经验,我抚摸它,并喂它糖果。狗就紧紧地挨着我的腿坐下来,很温驯的样子。我突然间有了些感动。有一种被信赖的温暖。爱怜之情油然而生。这只狗还记得我。我不再那么怕它了。如果需要什么理由去探访朋友的话,去看看这条狗,便是其中的一个理由。人与狗之间,原来并非我胡乱思维中有所谓的人格与狗格区分,而是生命与爱的体现。

在爱狗的人群当中,有的确实很富裕,而有些是并不富裕的,就像我的父亲母亲那样,是同样都不富裕的,却有着鲜明不同的喜好。于是,我想到,我文前的所提到的对喜爱猫狗的人群划分,带着多大的偏见。但我还要保留的是,爱猫的人,肯定更有同情弱小生命的情感,并同时有渴望被人怜爱的脆弱心理。一位画家网友,收养一大群流浪猫。猫又生猫,弄得满屋子都是猫。本来靠卖画为生的画家,一时间生活更加窘迫。他的床,既是猫的产床,又是猫的灵床。他亲手埋葬逝去的猫,显得无比悲伤。看到他如此爱猫,我觉得我真的没有资格说自己是爱猫的。

那么,我是还应当说狗的——

美国网友肖英年说: “在美国,对狗像人一样,有钱人花在狗的身上决不计成本,无钱人也会与狗相依为命,投入的感情难以想像。。。”我想,在中国,这种情形是同样的。我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那么爱狗,仅仅是因为狗的忠诚吗?对此,我充满了疑惑。

一天和儿子一起看《忠犬八公》,儿子预告我要洒下大把眼泪。一只被收养的弃狗,每日去车站接它的主人回家,有一天,它的主人再也不能回来了,狗却依然日日在那里守望,再也不愿回家......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把我感动得稀里糊涂,儿子的眼里又一次盈满了泪水。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似乎在想点什么。因为被同一只狗感动的场景,也温暖了我。当生活感到沉闷的时候,也许这也是一种寄托吧。

《大卫.科波菲尔》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吉卜突然变老了。这也许因为它不能从女主人身上得到某种东西,使它充满活力,使它保持年轻。它显得无精打采,视力衰退,四肢无力。”
“它躺在我脚边,伸了伸腰,好像要睡觉,接着悲哀地叫了一声,就死了。”吉卜这只狗,就随着女主人的离世而离世。

对狗因主人离去而绝食自绝的绝对忠诚,我也有所听闻。不禁又多了些对狗的爱怜。原来一切都因我为一些假象蒙弊了心眼。当我们用了心去对待动物的时候,哪怕是对一条蛇,都是一样的。

也许是因为狗对主人的绝对忠诚,才衍生出诸如“狗腿子”、“走狗”这样的贬义词吧。 当人们说“狗都不如”的时候,我觉得是对狗的不公平。因为狗对主人的忠诚,狗的知恩图报,是不加选择的本能与天性。而人的这种品性,往往是有选择的,有时需要教育才能获得,甚至经过教育也不一定能获得。有些人的本性就是掠夺性的。因此,我对某些冲破法律的框架而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的人,是由衷钦佩的。因为,这才表现出人的内在的、本质的、有自觉性的善良与正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本来就不如狗,又何来“狗都不如”的说法呢。难怪总有一些特别的人宁愿与狗相伴一生。就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加拿大网友王士惠说,“杰克•伦敦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相信“适者生存说”我不知道,现代文明,到底是让人进化,还是退化,或是异化了。

小说《野性的呼唤》体现的是美国人追求自由的精神。我想,人类虽然被文明禁锢,而心中对自由的渴望无时无刻不存在。但却因两个重要的原因,被压抑在潜意识的深处。一个是贪享安逸的生活,另一个是个人感情的束缚。当这二者失去的时候,人也许会走向自由天性的另一面,这时候,人就是真正的人,如同狗变成真正的狗一样。

也许从生命角度说,人与狗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有在人的社会里,狗才似乎低于人类。而在某种意义上,狗甚至有着高于人的品质。爱狗,难道真的折射出人的集体无意识中的某种态度。

澳大利亚网友韦启昌说,

 “一个人只爱自己,不会受到人们的赞赏:一只只忠心于一个主人的(狗),虽然其忠心可嘉,但也同样不会受到除狗主人以外的大众的真心赞赏。对于狗这狭窄的忠心耿耿,那人类--那应该比狗还拥有更高一角度的人类--采用并不那么欣赏、批评、甚至是引以为戒的态度,反倒是更加高贵、更加理智、更加博爱的人类所应采取的态度。但问题是:现在的人,在诚信方面、在利益面前,已普遍堕落至连狗都不如的地步。所以,人们真能抛弃自我而赞赏狗对其主人的忠诚的时候,其实就是以一间接的方式,发泄对人们普遍缺乏诚信的不满。”

(漫红 2013/3/23日午夜)

后记:几年前我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儿子跑过来说,又在说狗的什么坏话了?如今,我对狗的感情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由那时对狗的并不真心的赞赏到现在也能体味的深切情感。但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勇气写一篇与狗有关的续篇来,因为,那是一则有着悲伤命运的狗的故事。


    关注 大树的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