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儿时除夕夜的“胡同儿”

 

除夕夜的“胡同”,朋友们都会想到这是指我儿时居住的胡同,这条胡同位于现在的北京站口地区,如...





除夕夜的“胡同儿”,朋友们都会想到这是指我儿时居住的胡同儿,这条胡同儿位于现在的北京站口地区,如今已彻底消失了。我儿时,即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正是从儿时起,春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除夕夜。



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为“除夕”,百姓们又称作“大年三十”。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直到现在,中国人也非常重视除夕夜,只不过重视的标志就是“连续不断地放鞭炮”。而我儿时的除夕夜,从每个家庭到整个居住的胡同,到处凸显喜庆祥和、轻松欢快、热热闹闹的过年气氛。那首流传多少年的歌谣“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至今铭记在我们这一代人心里,总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所谓“三十晚上熬一宿”,即指除夕夜“守岁”,因为旧时这一天晚上,一个大家庭的人们要通宵达旦地围坐在一起吃、喝、包饺子、听收音机,或玩牌等。对于孩子们来讲,一般家庭倒也不严格要求他们在家里和大人一起守岁,因为那除夕夜胡同儿里的热烈气氛早就把他们的精力吸引走了。那时候,胡同里的晚上平日都比较安静,更没有什么汽车经过。只是偶尔传来骑自行车人按车铃的声音,或某些行人走路时的咳嗽声。隔几十米的路段有一个路灯,即被人们称为“电线杆子”的昏暗路灯,所以走路还能看清路面,不至于跌跤或绊着什么障碍物。可是到了除夕夜晚,胡同儿里可就热闹啦,除了路灯外,那每个居民院内住户的电灯全打开,而且据说年三十夜这电灯一宿不能关。那些四合院门洞的灯也打开,有的大杂院院中央也拉起临时电灯。那些临院门住户和门洞的电灯光亮洒向每个院门门口的余光,与路灯灯光汇集起来就显得胡同里比往常亮许多。重要的是,从吃完除夕夜晚饭后,孩子们开始在胡同里放鞭炮、放花等。大部分孩子燃放的都是那1分钱5个的小红鞭炮,虽然响度不大,但是多个孩子燃放,那胡同里的鞭炮声就烘托了过年的气氛。如果说胡同儿里气氛热烈起来,那就仗着一些十几岁的大孩子来助兴啦。这些大孩子燃放的就不是那些小红鞭炮了,他们有的燃放1分钱2个的大一些的鞭炮,大家叫这些鞭炮为“钢鞭”,那响度可比小鞭炮大多了。有少数大孩子放二踢脚或麻雷子,这就是当时响度最大的鞭炮了。个别的大孩子敢于用手捏住二踢脚的上部点燃炮捻儿。燃放前,他们先问周围那些小孩子“你们猜我敢不敢拿着放”,孩子们都会喊“不敢”,这时候他们才“勇敢”地捏住二踢脚上端点捻儿,随着二踢脚从他们手中脱手而飞向天空并发出清脆的砰砰两声时,周围那些小孩子开始欢呼跳跃,高喊着“真棒、真棒”。若是燃放那5分钱1个的红色粗圆柱体型的麻雷子,那些大孩子都会让小孩子们躲远些,还一再喊“小心别崩着”,可见当时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文明燃放的可贵精神。有了大孩子们出主意,那些小孩子燃放的花样就多了,有的把小鞭炮放进墙缝儿里一部分,然后再点燃,那声音不仅小而且发“闷”,于是有孩子“嘲笑”这放鞭炮的男孩儿放了个“蔫儿屁”,于是周围一片哄笑声。有的男孩子在大哥哥的怂恿下,拿一根儿空心的竹竿儿,把小鞭炮放在竹竿儿一头的空眼儿里,点燃后把竹竿儿举起,也算是自己敢于用手拿着鞭炮放的“壮举”。整条胡同里到处是三五个或十几个扎堆儿放鞭炮的大小孩子,使整个胡同儿确实热闹起来,到处凸显过年的欢快喜庆气氛。



有人说过去除夕夜北京城里“美丽的烟花灿烂升空”,或“映红天空”等,这情景我倒没见过。要说现在什么礼花弹等一通乱放,确实映亮天空。但是当时哪里有礼花弹这样奢华的烟花呀!记得我儿时燃放的花,有1分钱一束十几根儿的纸捻儿花,点燃一头会发出一闪一闪的光彩;有1分钱两三个的名叫“耗子屎”的灰色烟花,点燃其尖端的捻儿,那耗子屎就发出耗子的尖叫声,喷出彩光,而且在地上旋转形成一道道亮度很大的“光圈儿”,女孩子喜欢燃放这种花;当时最讲究的烟花,就是那种名叫“老头花”的泥塑烟花。这种烟花按大小个头不同和燃放时间长短定价,最便宜的每个售价也要两三角钱,还有售价每个1元、2元,最贵的大概一个售价5元。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一般的家庭收入是买不起这种烟花的,所以大多数孩子望着那泥塑的状似不倒翁的彩色(一般是黄色)老头花,也只能是看看而已。如果有哪家生活水平高的家庭购买老头花燃放,那对孩子们有极强的吸引力。



我所居住的胡同儿由数个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胡同儿段儿组成,我家住的1号院位于东西走向胡同儿段儿,而2号院就位于那南北走向胡同儿段儿啦,也就是说出我家院门儿往右走几十步向右一拐,就进入南北走向胡同儿段儿啦。在那南北走向胡同儿段儿,有2号院、3号院及甲3号、乙3号、丙3号等居民院,其中丙3号院的院门儿正面对胡同儿,站在那南北走向胡同儿段儿的南端,就能看见丙3号敞开院门后院内的大概情况。胡同里一些孩子和大人之所以关注丙3号院,是因为这院子里住着一户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家,这家的大人和孩子都敢花钱,即出手大方。每年除夕夜,他家都要买几个老头花燃放,而且总是招呼本院和胡同里的街坊四邻来观赏。我5岁那年的除夕夜,院子里的一位大姐姐对我说:“走,王大妈(丙3号那户放老头花人家的女主人)家买了1个5块钱的老头花,让咱们去看放花。”待我和大姐姐跑到丙3号院内时,院子里已有四五十位来自各邻院的孩子和大人,丙3号是个大杂院,院子面积很大,待周围邻居基本到得差不多了,王大爷开始放花。他抠开老头花顶部的那张封捻儿的红纸,把足有2尺高、十几斤重的老头花搬到院子中央,从泥孔中揪出花捻儿后,王大爷礼貌地高喊一声:“给各位邻居拜年啦,大家同喜!”然后就点燃了花捻儿。顷刻之间,那足有近3米高的彩色烟花从老头花顶部喷薄而出,时间持续有3分钟,整个丙3号院一片光亮,彩色烟花也映红那一张张节日的笑脸!。那欢乐的情景我至今难忘!更怀念那时候放鞭炮烟花的愉快喜庆气氛!



一过除夕夜12点钟,胡同儿里各家都嘱咐自己的孩子,再见了邻居的叔叔大爷、大妈大婶和爷爷奶奶要给人家拜年。所以那时候除夕夜12点钟后,胡同里就响起了大人们互相拜年的声音,特别是与孩子们那拜年的童声交织在一起,使整条胡同里充满欢乐气氛。有些老人讲“老礼儿”,遇见有孩子拜年就给孩子1角或2角钱,而这钱一般家长允许孩子用来买鞭炮,因为1角钱就能买50个小红鞭炮,所以在大年初一、初二等日子,放鞭炮的孩子更多了。也有的孩子把邻居爷爷奶奶等长辈给的钱攒起来,以备随时花费,这些钱家长是不会要的,所以孩子们都知道“节约归己”这个道理。你看那时候的孩子是多么懂事儿呀!



那时候过年热闹了胡同儿,胡同儿了过年的气氛又感染了每一户人家,从大年初一到初五,胡同里祥和的鞭炮声;邻居互相拜年的问候声;各家亲友串门儿拜年的问候声等,使任何一位胡同儿里的人都切身感到“大家在过年”!

我怀念那儿时胡同儿里过年的情景,尤其怀念那除夕夜的胡同!

(文字转自新浪博客:老骥伏枥     照片来自网络)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 皇城根胡同串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