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电台北街214号

 

老院子虽然没有了,但几十年街坊结下的深厚情意,却是岁月无法泯灭的。...

文/阿布  主播/阿朱
我的故乡是一座比邻成都的小县城。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里叫“城乡结合部”。县城北街的214号大院是我祖辈的故居。我的祖辈们在这个大院里繁衍生息,在那里度过了我难忘的童年。

从出生到现在,从县城到都市,住过的房子大概有5处。但让我梦里萦回最多的,还是北街的214号大院。

那应该是一座四合院落,居住了大约几十户人家。由几个个小四合院组成,其中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里,住着我的外婆、舅爷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我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兄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 。我10岁前,也常常被带到这里玩耍。记忆中,我们家穿过门厅便是里屋,主屋前还有一个天井。若是从空中俯瞰,应该是一个“回”字形结构。至于它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我现在回忆可能大抵不过也就一百多点平米吧。现在想想也是觉得惊讶:百十来平米的面积,怎么容下那么多人的?
我记忆力不差,印象中祖屋的厕所就是一间茅草屋,两片薄薄的木板搭建在深深的蹲坑上,站上去摇摇晃晃很是吓人。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抽水马桶一说,两片木板一搭便是蹲位了。日后读书,每每看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几个字,我浮现出的情景便首先是老宅上厕所时的感觉。这世间的事情也是神奇,老天爷往往是在给了你惊吓的同时,便会悄无声息地给你一份惊喜。紧挨着茅厕的空地上, 据说是舅舅种下了一棵樱桃树,什么时候种的已无从考究。反正到了我七八岁的时候,这棵樱桃树已经枝繁叶茂,树干壮硕无比了。粗粗的树干大概要两三个小孩围拢才能合抱住。每年夏天,樱桃成熟的时候, 大人、小孩常常在树下摘果子吃。鲜艳欲滴,甜进心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再也吃不到比童年更好吃的樱桃了。
214号大院没有自来水,喝的是清凉甘甜的井水。院子里有一口深井,夏天的时候,大人们总是从井里打上一桶凉水用来消暑,井水甘甜清凉。我小时候好奇心重,总喜欢到井边去。因为往下望,可以看见自己的倒影,后来被大人发现严令禁止前往。记忆中的井口大概有一米宽,深度大概有十米。井口有一个摇水用的东西,井边的地面连同上面的麻绳,一年四季都是湿漉漉的。后来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叫《辘轳女人和狗》才知道那个东西叫辘轳。以后念书,老师讲“坐井观天”,讲“井底之蛙”,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便是那口深井。

如今, 快要人到中年,每每被生活硌得生疼,我也常常想起这口井。每个人,无论你是幸福还是悲伤,都像这井边的轱辘,被命运的绳索缠绕,没有谁不是负重而行。但不管打水的过程有多艰辛,多漫长,最终都会摇上人生的一桶甘泉。

那时候物质条件虽然匮乏,但住在这样的院子里,大家往往如同一家人。邻里间、亲戚间的情谊如邻居段婆婆的针线,在岁月的编织下,一针一线,密密缝,细细裁,亲密无间。算起来,我已经是214号大院的第四辈人了。到现在,偶然在街上和妈妈遇到老街坊,脑子里都还有些许的映像留存,叫得出人家的名字。反而是现在,住在繁华的都市,房子比老家的宽很多、大很多、洋气很多,但住了很多年,也不知道对门住了哪些人 。
随着旧城改造,214号大院的人家也陆陆续续搬离这里。最终,这里被夷为了平地。院子没了,老人们也相继故去,孩子们渐渐长大成人,一个时代就这样被留在了身后.......214号大院成为了历史的记忆。老院子虽然没有了,但几十年街坊结下的深厚情意,却是岁月无法泯灭的。借助于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大家用微信保持着联系,继续印证和提醒着:“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

”你的故事、我的咖啡",欢迎来稿——用一杯咖啡陪伴你的故事——你的稿件如被阿朱选读猪圈将赠送咖啡一杯。

来稿请发送至zhujuanxianfeng@163.com

这是一个将猪圈改造为多功能聚会空间及“工作室群落”的众筹项目。
了解猪圈改造进展,请长按或扫描二维码订阅:


    关注 猪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