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挥毫见精神——将军散文家尹武平印象记

 

尹武平,2016年岁末前,对我来说,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更没有想到这名字和一位将军有什么关联。...

尹武平,2016年岁末前,对我来说,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更没有想到这名字和一位将军有什么关联。

2016年12月19日,由散文选刊和海外文摘主办的中国第十一届散文年会在北京举行。当我急匆匆走向会场时“尹武平散文集《人生记忆》研讨会”的会标醒目而耀眼地立在大门口。

尹武平,何许人也?中国散文年会咋成了他的研讨会?

会议进行时,当主持人蒋建伟先生“2016中国散文年会最高奖  精锐奖获得者是尹武平的散文集《人生记忆》。”的话音刚落,会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而我只是茫然地把目光投向领奖台。

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子快速从前排座位上站起,从容走向领奖台。是的,从容,没有我想象中的志得意满,惊喜万分,那犹如秋冬般平寂的脸上,有着淡淡的笑容,从容地说着获奖感言,似乎,这次获奖只是它人生道路上一个小小的胜利。

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何如此波澜不惊,我由此产生了探寻的念头。

中国第十一届散文年会共颁出六个奖项,引起各方的关注,精锐奖更是众多文友们趋之若鹜的最高期待。



他竟然是一位将军,这真出乎我的意料。一个带兵将军喜欢写作,已经让我感到意外,还写得出彩,得了最高奖,这不得不让我刮目相看。他的《人生记忆》里都写了些什么呢?他会像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一样写一些人间的寻常烟火吗?还是玩一些莫测高深,故弄玄虚,曲高和寡的文字游戏来与之将军的身份相匹配呢?

12月20日,是尹武平散文集《人生记忆》的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嘉宾都是国内知名的大家们,随着研讨会的深入展开,将军的《人生记忆》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

我还来不及去品读将军的作品,只能在知名作家的评论中,探寻一二,而众多名家对 《人生记忆》的 好评,让我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文化部原部长王蒙先生在研讨会上讲道:他和我们很多心目中的散文家都不一样,他写的特别的诚恳,特别的真实,特别的坦率,合情合理。

三个特别,让我记忆深刻。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给尹武平的贺电中说:读了《人生记忆》这本散文集,我走进了这位军旅作家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深深地被尹武平同志长期扎根军营、保家卫国、敢打硬仗、挥笔作枪的精神感动。

什么样的文字可以让王巨才会长感动呢?

梁晓声先生说:武平将军这样有四十余年军旅生涯的军人,其散文作品是有硬度、有刚性、有诗性、文字风格如岩如石。

有硬度,有刚性,有诗性,文字风格如岩如石,三者融合在一起,可不容易。

随之,刘庆邦,巴根,温亚军,麦克拜尔.米吉提等文学大家都对《人生记忆》谈了自己的看法。尹武平迈着军人特有的步伐,刚毅的脸配着挺拔的身姿,向每一位点评者都“啪”地行标准军礼答谢时,我不禁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晓晏朗诵完《人生记忆》里的一篇《白蒸馍》时,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片“好”声融入了掌声里。

尹武平散文集《人生记忆》研讨会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会后我回到四川成都,开始关注起他的微信空间来,一时间,各大报纸,网站抢先登载这个获奖消息,在西安,还专门为《人生记忆》开了研讨会,更有贾平凹,肖云儒,齐雅丽,阎安,穆涛等知名作家做了精彩点评,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名上将联合推荐《人生记忆》,拿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尹武平一下火了,《人生记忆》红了。

好评如潮而来,我依然忍不住会想:是因为他作品的魔力?他人格的魅力?还是因为他是一位将军的感召力呢?《人生记忆》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散文集,而这位作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无疑激起了我探索的兴趣。

从北京回川,我没有主动联系他,只是悄悄关注着他空间的动态。有一天,他主动在微信上留言,谢谢我的关注时,我才鼓足勇气把我想写写他的想法告诉他。没曾想到,将军爽快地答应了,一如他军人的作风。当即让我把自己的通讯地址,联系方式发他,以便快递《人生记忆》给我,来达成我的心愿。将军的诚恳与平易近人深深打动了我。

2017年的1月24日,我收到了由贾平凹题写,多位作家评论做序的《人生记忆》,当天下午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我打开了这本书。

四十分钟的公交路程,我读完了《向生命致敬》、《水流自净》、《幻想》、《记得那年桃花开》、《知了情》等篇章,为此我差点错过了回家的站点。

初春的蓉城,金色的夕阳透过车窗洒在我低着头的身上,暖暖的。当我慌慌张张,手忙脚乱,跌跌撞撞奔向车门时,我看到车上几个乘客善意又宽容地对着我微笑。或许,在那个有着微风的下午,这个女子在公交车上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她手里没有手机,竟旁若无人在公交车上捧读一本厚厚的书。

这一读就不可收拾,春节期间,我带着尹武平散文集《人生记忆》回了自贡荣县老家,有时间就翻看,他的文,他的人,他的经历慢慢在我眼前散漫开来,成了一副时断时续的画卷。

散文集的开篇《向生命致敬》就吸引了我:向生命致敬,是因为我感悟到活着真好。

如果没有经历过三次死里逃生,没有把名和利看淡,他怎能体会出人生的不易,懂得敬畏自己,也是敬畏他人生命的道理。

向生命致敬,是因为我感悟到奋斗真好!奋斗的欲望是逼出来的!一个逼字,真实而不做作,引起共鸣。

《写给岳母》一文,让我记忆尤为深刻。文章一开头就打动我:“岳母去世整整二十一年了。我一直想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我们的母子深情”。

母子,将军从来没有把岳母当成爱人的母亲,而是自己的母亲,是母子,就这一点就让我生出许多的好感来。随后文中又写到,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岳母用一只奶喂养病中的丈夫,一只奶养活自己的女儿。这是怎样的场景呀!岳母的形象呼之欲出,可谓过目不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时代和生长环境,记忆的血液里长期流淌着那个地方的因子,就一辈子与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有着割舍不开的情愫。拿起笔来,你当然会写到故乡的一切。故土的一切似乎是将军散文写作不竭的源泉——《水流自净》、《记得那年桃花开》、《知了情》、《秋雨》、《秋月》等篇章,他遣词那么贴切,那么朴素,用情又是那么深邃,看似对描写客体的感叹,其实是对人生的喟叹,这感叹和喟叹里寄托着他许多对故乡的怀念,对命运的解读和情思!

在《秋月》一文中,将军少年时,那半块月饼的记忆,有着刻骨般的心酸,与我小时候一块芝麻饼分成六份,盛在洁白的瓷盘上的记忆如同一辙。把我一下拉回到了童年,童年的那些回忆,回忆里的那些酸甜苦辣,禁不住湿了眼眶。古人说:穷则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也许那半块月饼的心酸,是今天将军成就辉煌的一块助推石。而花甲之后,有了丰富的经历,把人生看得透彻时,再望月回想那半块月饼,却有了释然和达观的新境界。所以才有“秋月啊!我现在看着你,活得很充实。我感到你的光芒不再是冷色,而是那样的清澈,舒适。甚至秋雨不再是凄婉,而是悦耳惬意。甚至秋风,不再萧瑟。秋月呀,谢谢你!”的高境界。

每一个钟情于文字的人,他笔下的抒写,必然是他灵性与才华的轻舞飞扬。而这种飞扬,得力于他对自己人生体验和真情实感的抒写。《研究“败仗”也有益》、《硝烟》、《白蒸馍》、《一次谋面  终身受益》、《走进贾平凹》、《院长请客我掏钱》等散文篇章都是他真实的体验和记载。这种真实,决非过去教科书上所讲的对生活真实进行提炼加工的艺术真实,更非由一种先验的理论推导出来的逻辑真实,而是切切实实的个人经验,直接抵达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散文的真实,来自于作者直接的审美经验。他的散文大多来自于他自己审美感受的直接性,他忠实于自己的审美经验,追求散文的本真之美。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不拘格套,写出自我的个性或性格,见出真我的神韵和气度,正是将军散文性灵美的精髓所在。

也正是这些,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是如何从平凡到不平凡的人生历练,他把精神的飞扬和生命的意义当作人生追逐的方向。

我无力也无意于在此细说尹武平的散文艺术,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作品,必须要根植于民族大众的沃土。只有这样,作品和作家才有丰厚的营养,其筋骨饱满、血液充盈,从而使其作品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母子情》、《孙子哄爷爷》、《童趣》、《呼唤童真》尹武平这些篇章不仅仅接地气,充满趣味和真情,他更像一位生活的点滴记录者,用最平实的语言,最随心的记载,把情感用文字渗透到他经历的每一个细节,触碰到你心底最柔情的灵魂。

合上书的霎那,我眼前似乎看到了这位军人如何意气风发地从乡村走出,用风雨兼程,勇往无前的步伐抒写着自己独有的人生篇章,也是那个时代的篇章。退休后,又用笔在键盘上敲敲打打,把昨天的记忆,人生的感悟,一一呈现,那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军人责任,情怀,思考,用心,让我唏嘘不已,感触万千。



我重新把名家们的评论温习一遍。领悟到他们的评论都那么真实和贴切。

贾平凹说:稿子我读了,我觉得篇篇充满了真情。真情是散文的灵魂,在这一点上,你做得好。

肖云儒说:本来对他一无所知,读着他的文字,散文,便相识,相知了,成了熟悉的朋友。

李乾元说:写出《人生记忆》,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勤奋,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或许更主要的是他还有一丝不绝如缕的传统文脉,一腔拥抱真理的心愿,一片不忘根本的情愫。

穆涛说:他的文章都不长,但每一个字都有含量和重量,其中人心和世态的饱满与丰饶,又是远高出文学本身的。

我是一个散文的爱好者,也经常读一些散文,自然包括一些名家们的散文,王蒙老师的一句话深深戳到我心窝:这是一本作家能读得下去的书。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有情感渗入的文章,总觉得注入了情感和灵魂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这点特别赞成贾平凹老师的“真情是散文的灵魂”这一说法。也欣赏穆涛老师的“写散文,会说五句话,差不多就是一流的文章。这五句话是:说人话,说实话,说家常话,说中肯的话,说有个性有水平的话。”《人生记忆》做到了,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将军的文如此的朴实无华,那他的人品是否如此呢?

郑全铎在《哥们儿将军》中写道:他任师长时,上万人的部队布防在陕甘宁三省,几十个点上。但团以上百口人谁在哪,干什么,想什么,他都了如指掌。

他不忘旧交,我们一个火车皮走的战友中,有的转业复员,有的下岗打工。但这些人时常成了他的座上宾。与一些当官后就泥牛入海无消息不一样,他生活得真实。

他忠于职守,呕心沥血,不曾想拎着钱袋子去谋高位。看到周遭一些不解的人和事,他竟能不忘初心,贯彻一生,这是我尊重他的理由。

一个春天的下午,我靠在窗户边,阳光洒下来,照在我脸上,发上,衣服上,风起,缭乱了我的思绪,我用手梳理散着的发,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让人舒服的清香,我四处寻觅,原来,米兰花,开了。我轻轻地合上《人生记忆》,有种敬意油然而生,回到电脑桌边,键盘声起,显示屏上跳出了如下的文字。

尹武平,生于1954年,少将军衔。1972年入伍。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团司令部副连职作训参谋,连长,集团军副营职作训参谋,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特种大队大队长,红军师副师长,师长,青海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合成学院军事留学生。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大学本科学历。

曾出访过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8个国家。

《海外文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散文随笔先后在全国省内外报刊杂志刊出。《写给岳母》一文获得“201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第13名。

文如其人,这话用在将军的身上,恰如其分。

我曾是一名军嫂,自然认识一些军人,也有像他那样从部队退休下来的干部。从部队退休后,一些人开始有些不适应,失落感很强。一些退休干部喜欢出去旅游拍照,或者在家带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在一定时间后都找到了属于自己退休后的安适生活。而像尹将军退休后选择著书习文者还真不多,这也给退休下来的军队干部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将军是怎样想到走这一条对他来说全新且具有挑战性路途的呢?他的初衷又是什么?

带着疑问,我倾听了将军的心声:我退休后,像一只掉了翅膀的鸟儿,跌跌撞撞的钻到文学这片林子里来了。我在这片林子走着,看着,想着,写着,完全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写作中感受到了精神上的释然与快乐。

找一安放灵魂的地方,写作中感受到了精神上的释然快乐。

这就是尹武平,这就是他走上这文学路的理由,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高大上的借口,就这样朴实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肖云儒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篇好文章,你的一生却比别人多写了一篇文章。你用生命在大地上写了一篇文章,又用笔在稿纸上再写了一篇文章。前一篇文章结出的是实践之果,后一篇是精神之果,你拥有双倍的人生。

这就是与我只有一面之缘的尹武平将军,在他文字中,他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性格,情绪,经历,思想,襟怀和一位将军的精神,都一一在我面前缓缓打开……

作者简介

彭卫锋,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成员,其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华西都市报》等报刊杂志。




微信号:沙龙艺术网


微信ID:shalongart




长按下载  沙龙掌拍


    关注 沙龙艺术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