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说 如何看待“四逆辈”(下)

 

而四逆辈中,更多的是和“四逆”无关的方名:《金鉴》注:“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如干姜附子...





四逆辈中,更多的是和“四逆”无关的方名:《金鉴》注:“四逆辈者,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如干姜附子汤、理中汤、附子汤、人参汤、真武汤”等等,范围涵盖了太阴、少阴、厥阴三经病症。其中,治里寒吐泻,温中补虚之剂。凡脾胃虚寒,泄利,便溏,呕恶,腹痛,食淡无味等均可用之;治少阴心肾虚寒,背恶寒,脉沉微。配伍上附子多于四逆汤一倍,又加参、术,为温经逐寒,扶阳健脾,大温大补之剂。真武汤乃温阳化水之剂,主治阳虚水气内停。
综上所述,仲景之法还是偏向于“扶阳”的,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分别用附子之方剂达到23种和13种。此外据统计,在500张常用著名方剂中,附子的使用频率为13.20%。不过,我认为这个情况,还是要客观看待,或许当时东汉末年气候比较寒冷,或许是地缘差异(南北方人体质不尽相同),对于扶阳的盲目推崇是比较危险的。毕竟,“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附子属纯阳之品,大热之物。如果按照这句话的理论而言,滥用附子,会使得正气衰弱,精气耗散。

因此,前面说的民间中医、草根中医、火神派等等在自圆其说时可以找到立论的依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认为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这也足以强调了阴气是有赖于阳气的。《景岳全书·卷二十四》亦云:“阳常不足,阴常有余”,“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因此,上述的主张者都认为,阳气“难得易损”的特点足以证明扶阳的重要性。

例如火神派。傅文录将火神派的扶阳学术思想概括为“辨证立法但扶阳,方药重用附桂姜,培元固本为核心,六经统病活经方。”因此,火神派不仅提倡“阳主阴从论”,善用附子、桂枝、干姜等药物,还具有注重治病求本、提倡运用六经辨证、圆通应用经方等特点。(摘录于待投稿论文《“火神派现象”背后的思考》)

对于“四逆辈”重新整理的重要性,其实是从方剂学课程获得启发的。这学期我上的方剂学课程的一个授课老师的,从他的讲课风格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仲景之法的高度推崇,他把张仲景尊称为“张大师”,甚至主张逍遥散、痛泻要方、四君子汤、二陈汤等等后世的经典基本方都离不开“四逆辈”之组方方法。

其实,上述的这些方剂仅从组成上发现,的确很类似,但是后世的这些经典方中,对于附子、干姜等大热之药用的没有以前那么频繁,但是大法从本质上而言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囿于个人尚属于中医的初学者,对于这个“法”究竟是什么,其实除了背答案还真的没法有一个比较好的用自己风格来解释的方式。因此,此次的讨论也只是初探性质的,对于这一问题有待一个更进一步的理解。




    关注 杏林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