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故事】于洪区老干部“家的故事”⑺——为了学生他放弃自己的大学梦

 

写在前面  为深入推进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按照省、市委老干部局的部署,于洪区委老干部局在全区离退休...





写在前面为深入推进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按照省、市委老干部局的部署,于洪区委老干部局在全区离退休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中开展了以讲“家人”、叙“家事”、传“家风”、论“家训”为主题的“家的故事”主题宣传活动。

自4月份活动启动以来,广大离退休干部和老干部工作者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共上报区委老干部局“家的故事”67篇,报送数量在全市排名第一。于洪区作为此项活动的典型得到了市委老干部局的高度肯定,并成为《辽沈晚报》“家的故事”专栏首选及长期合作单位,该报主任记者李振村在进行采访时,对于洪区老干部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截至目前,于洪区已有10位老干部“家的故事”见报,并同时转载在《辽沈花样夕阳》微信公众号上。

在此,于洪政务微信平台开设“家的故事”专栏,陆续对于洪区“家的故事”进行展播,充分展示于洪区老干部在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向上向善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期“家的故事”的主人公为原于洪区华城小学校长李佰军。

为了学生他放弃自己的大学梦
李佰军的儿时记忆里,父亲总是几个月见不到影儿,奶奶告诉他,“父亲是为国家做大事去了”。

他那时并不懂什么叫国家大事,只是记得没人管的自己因为经常大哭得了疝气。记得有一次,父亲走了很久以后刚回家,奶奶就把家里的锅砸了,因为他才6岁的姐姐因为生病无钱治疗而不幸夭折。

但李佰军更是清楚地记得,母亲在哄他睡觉时常哼的那首歌谣:“出门不回头,挎枪跟党走。国难出忠臣,春晖耀九州。”

父亲远赴海外为志愿军买药
李佰军一直珍藏着一条毛毯,上山下乡的年代他就一直带在身边。毛毯是上级部门奖励给他父亲的,他一直不知道这东西有多珍贵。

直到很久之后,他有一次去辽沈战役纪念馆参观,他发现藏品中的毛毯和他的一模一样。他一问才知道,在当年这是只有高级领导才用的东西。

幸好当年母亲知道他下乡的地方在海边,潮气重,给毯子缝了被套,不然也就保留不到现在了。

李姓在山东蓬莱县是大户人家。李佰军的父亲脱离了地主家庭投奔了革命,先是南下参加了新四军,然后又随部队挺进东北。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由于物资奇缺,尤其是可以挽救受伤战士生命的抗生素极度缺乏,李佰军的父亲就被调到光华实业公司,专门以私商身份负责从国外买药。

奶奶说,父亲是为国家做大事去了,李佰军当时还不知道,父亲是去国外做这个关系到战友生死的大事。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周围势力对我们并不友好甚至充满敌意。也许父亲每一次出去就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当时我家住在天津郊区的一所大房子里,平时很少有人往来,开会时却会来许多人。又开来许多美式吉普车,开会通宵达旦,吓得我每次都藏到衣柜后面,姐姐也不停哭叫。”

父亲不在家的日子里,李佰军的姐姐患上了麻疹,因为治疗不及时,才六岁的她不幸夭折。当父亲回来时,奶奶泪流满面,将家中的锅底全部砸碎,说,这日子没法过了。姐姐的离去给家人带来巨大的创伤,让老人们自责了一生。

家里值钱的东西母亲全捐了
母亲当时也很忙,当时天津轰轰烈烈地搞支前活动,母亲就去当义工。“奶奶带头将祖传的翡翠、和田玉镯捐献给国家,母亲又将结婚陪嫁的三枚金戒指捐出。那时候,家里值钱的东西全捐了。”

当时的天津大院里,只剩下李佰军这个才四五岁的小娃娃。“孤独形成的心理障碍,使我产生恐惧感,怕被抛弃常常大声哭喊,又得了疝气。当时这些病治疗难度很大,直到我七岁时,才在小河沿旁的一所医院里进行治疗。”聊到这时,李佰军眼睛红了。

他说,小时候怎么想的不重要,长大之后他明白了,父母都是在为新中国的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一直还记得母亲在哄他睡觉时常哼的那首歌谣:“出门不回头,挎枪跟党走。国难出忠臣,春晖耀九州。”

1954年,全家人搬到了丹东,母亲被分配到了市政公司工作。当时有亲戚在市政公司当干部,但是母亲从没因自己有文化而求人换个轻松的工作。“母亲担任妇女队长,市政公司每天干的活就是推土、挑土、修江堤的重体力劳动。”锦江山公园的大门就是母亲他们修建的。

白天干了一天的重体力活,晚上还要给一家人缝缝补补。每当看到灯下母亲又黑又瘦的身影,看着她粗糙得如铁锉似的手时,李佰军就会在被窝里哭。这时听到声音的母亲会朝他笑笑,摸摸他的小脑袋,夸他真懂事。他说,长大一定好好孝顺母亲,母亲说,那你要好好学习才行。

身为教师却没辅导过儿子功课
母亲是很和蔼的人,这辈子只打过李佰军一次。“一年级班里考试倒数第一。”作为一个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李佰军很尴尬地笑笑。他的父母在当时都是属于非常有文化的人,父亲是国高毕业,母亲也在女校读了好几年书。“不过这顿打白挨了,上学前几年总是倒数,直到上了四年级,我才开了窍。”

李佰军也狠揍过大儿子一次,也是因为儿子学习不好。“打完他,他就跑了,我还以为他会跳河沟自杀,谁知道藏在家里了。”李佰军虽然笑着,但是语气满是悔意。“当时生活条件太差,我又一心工作,只是可怜了我的妻子和孩子,六岁时我孩子就下自留地插秧。”

“打他那次,是我们全家刚搬到沈阳。”李佰军叹了口气,“我自己的普通话都被学生说听不清楚,更别说刚到沈阳学习的儿子了。一开始跟不上是正常的。”

提到儿子,他又是遗憾又是骄傲。“儿子当时基础太差,只考上了中专,但是他又同时考上了夜大,最后是一起毕业的。后来自己努力从工人成长为技术员、工程师、企业总经理。还被评为广州十佳青年。”

虽然李佰军是高中教师,数学物理一把抓,但是因为一心扑在教学上,从来没时间辅导过自己的孩子。“那个年代的人都讲究奉献。”

一当上老师就直接教高三
李佰军当上教师应该算是偶然,1969年他下乡到丹东窟窿山后就结婚生子留在了那里。1976年,上上下下重新开始重视教育,但是各地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就窟窿山而言,就是一个老师都没有。

当时是想从知青里招教师,可是知青大部分都回城了。这时候就有人想到了正在队里当会计的李佰军,说落户的知青也是知青。

虽然当时初中毕业生教高中的都有很多,但是李佰军自己心里没底,没敢同意。“我高中毕业让我教高中,我可怕误人子弟。”

眼看开学了,老师还没着落,乡里着急啊,乡党委书记就找李佰军又谈了一次话。“他说,你只要肯当这个老师,我保证你入党!”一听这,李佰军来精神了,不过也有些犹豫,说等一等。

“我当时幸亏下乡之前把以前的课本都带来了。”他就开始重新复习上高中时学到的知识,而且在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一位大学教师请教。觉得自己还是可以的,于是,李佰军就成了窟窿山中学的教师,上来就教高三,而且是教物理、化学、代数三门课。

干就要干好,李佰军自己花钱买了大学的数理化教材,每当没有课的时候,就到操场上背公式、定理、定义,给学生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被学生们“耽误”了的老师
都知道要恢复高考了,可是当时在偏僻的小渔村,其实没有几个人在意考大学的事。但是李佰军很在乎。每天,他规定学生6点必须到校,晚上7点才放学。“学生上学、放学一路上打着灯笼,那一串串灯火形成一条条彩虹。一位老党员说,这壮观场面,我只在解放战争支前时见过。”

就是放学后,李佰军也不回家。每个高三学生的家,他都要去走一遍,就是看看学生回家之后有没有认真复习功课。整个走下来,他回家都是半夜了。学生和家长一看老师都这么用心,也就被感动了。

条件简陋,李佰军就自制了一批土教具,而且在县自制教具汇报会上还获了奖,他又承担着县、乡的示范教学。农村的有线广播在田间炕头,反复播放他的经验介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77年高考,李佰军的学生有三分之二考入了大、中专,一下子整个渔村都沸腾了。

并没有人知道,李佰军欣慰之余的遗憾。1947年出生的他,那一年才30岁,他求教的那位大学教师告诉他,应该也去考大学,肯定能考上。

他把自己也要考大学的想法跟学校说了,学校马上拒绝了,说你要是不教了,那这些学生可怎么办。想到自己的学生们,李佰军咬咬牙,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从此一直耕耘在讲台之上,直到退休。

往期回顾

【家的故事】于洪区老干部“家的故事”⑴——家是人生第一所学校

【家的故事】于洪区老干部“家的故事”⑵——母亲曾说不拿第一名就没饭吃

【家的故事】于洪区老干部“家的故事”⑶——“兄宽弟忍”忠厚家风传王家三代

【家的故事】于洪区老干部“家的故事”⑷——小学校长身后遗物只有十多箱教案

【家的故事】于洪区老干部“家的故事”⑸——勤俭善良  拿旧毛毯改结婚新衣

【家的故事】于洪区老干部“家的故事”⑹——一辈子最亲的还得是老伴


    关注 沈阳市于洪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