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孙幸福:赶 会

 

漯河日报水韵沙澧文艺副刊正常情况下每周二、周四出版,一周两期,欢迎来稿。投稿邮箱:siying3366@163.comx0a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读书会每月举办一至两期大型文化活动,每一至两周举办一次小型品鉴沙龙,纯公益、全免费,欢迎参加。...





【流金岁月】孙幸福:赶 会

澧河上游舞阳境内有个河湾村,村子不大,紧靠河堤。农民们摇耧撒种,种桑养蚕,虽然不算富裕,也能解决温饱。电线还只通到公社,村里人别说电视,听个广播喇叭都算稀罕事。河湾村离县城几十里,没是没非村里人很少进城;离河上街就更远了,不是出远门坐火车,或是买卖牲口、有了大病,一般人一辈子都没有到过漯河。村西头的董大娘年轻时跟着男人到漯河牛行街卖过几回牲口,现在70多岁,也算村里老娘们中见多识广的人。

小满前,公社雷打不散有物资交流会,除了附近供销社都来卖衣服布匹、鞋帽袜子、糕点糖果之类,手艺人也会摆摊卖些叉筢扫帚牛笼嘴等农具;自然也少不了包子油馍胡辣汤。男人女人和小孩都慌着赶会看热闹买东西,村里一起纺花的几个老婆,也不放过看热闹的机会,就跟着出了村。走到公社东街时,街头杆子上挂的大喇叭正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女播音员字正腔圆地播报到“在三千米上空,有一高压脊……”时,几个老婆听到耳朵里说开了:“这是哪个地方的人呀!这么不自觉。三天不上工,叫大喇叭吆喝他,丢不丢人?”

老年人兜里没啥钱,也不买东西,直接来到戏台前,演的是现代样板戏《红灯记》,老婆们看的也没啥劲儿,不一会儿就晌午头了。赶会看戏的人有的回家了,在公社街上有亲戚的都去串门了;没有亲戚又想看下午戏的就丰俭由己,去吃那些包子油馍胡辣汤和丸子汤泡馍,添汤泡馍不要钱,一毛两毛都卖;也算是赶会改善生活,回家再给老人孩子捎个包子。

几个老婆明明都没啥钱,偏要装出不怕花钱的样子,嚷着吃好吃的。不过,不管到哪个饭摊前,虽然流口水,但都有人说:“这有啥吃头呀!吃过几百回了。要有改样儿饭尝尝还差不多。”正走着说着,听见路边一个饭摊主吆喝:“汤圆啦啊,好吃不贵,一毛钱五个!”

咦,汤圆是什么东西?这群老婆还真没见过,就围了过去,摊主半天没开市,见来了一群老婆十分喜欢。只见一大锅水滚着,旁边一个柳条编的簸箕里摆放不少裹着白粉的圆东西,不知道里面包哩啥,又都不好意思问。摊主下乡赶会卖汤圆原想走个冷门,哪知道乡里人不识货,大半天也没有开张,就想拉这几个老婆的生意。过来问:“大娘们,下多少个?”几个人互相看看,谁也不愿意说不吃,拉一边商量一下,回来说“先煮一个尝尝,好吃再要”。由董大娘掏出两分硬币。

摊主原以为揽宗大生意,怎么着不卖几十个汤圆,哪知道一大群老太太只要一个,真是白高兴一场。既然是生意,又不能说不卖,只得下锅里一个汤圆,气急败坏地大喊一嗓:“汤圆开锅了,八个老婆一锅出!”听到这奇怪的喊堂声,周围一圈吃饭的人都瞅了过来。摊主从锅里捞出那个汤圆,盛在小碗里端过来问:“哪位先吃?”众老婆都让董大娘。这董大娘啥时候有过这待遇?几十个人围着看她吃饭,端着碗手直打颤;原想把汤圆夹到嘴里慢慢品品味道,哪知道刚煮好的汤圆又烫又滑,嘴里又没有牙把住,一放嘴里就滑进喉咙,一下子咽了下去。看见董大娘伸脖子咽了下去,其他七个老婆伸头瞪眼围一圈,七嘴八舌地乱问:“她大姐,好吃不?”“她嫂子,啥馅啊?”董大娘好容易缓过一口气,本想说没有吃住不知道;又一想,自己是村里老婆们中公认见过世面的人,连个汤圆都不会吃,岂不毁了名头,于是说“也没啥吃头,不过是韭菜粉条馅。”八个老婆要一个汤圆,摊主也认了,但说他的汤圆是粉条韭菜馅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就再三声明:“我这汤圆可是桂花白糖馅的,香甜可口,啥时候变成韭菜粉条馅了?”围观的人哄地笑了。从此,董大娘失去了见多识广的光环。当地落了个典故:粉条韭菜馅的汤圆,八个老婆一锅出。




    关注 思盈小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