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八卦系统边缘

 

王徽 Deborah | 扎堆学习专栏作者,CCF认证资深引导师,SPOT认证培训师...



文 / 王徽 Deborah CCF

扎堆学习独家专稿

 
前一阵子,在才生咨询《变革诊断与引导》课堂里,我遇到了“The Trans-establishment Model”(我暂且把它译为“系统变革模型”)。变革话题总会引起我特别的兴趣,于是忍不住在这个模型上兜兜转转,左思右想一阵子。

根据“系统变革模型”(The Trans-establishment Model),在每一个现有系统的变革中存在着三种角色:维护角色(Pro-establishment)、反对角色(Dis-establishment)、以及变革角色(Trans-establishment)。无论是维护系统现状的角色,还是反对系统现状的角色,他们都属于过去或现状。如果要引领变革,则需站在系统的边缘,将维护角色和反对角色视为盟友,而非站在与他们抗衡的立场,且不能仅仅代表其中任何一方。变革推动者必须具有足够的包容性,出自于系统,而又不从属于其中任何一方。
模型解读

首先这里要注意的是:反对现有系统并非代表未来。这一点我们往往会混淆。

以中东为例,旧有的体系虽然被打破,但是乱象丛生,重建与和平都暂时看不到希望,因为无论是外部的势力或是内部的国家和民族,所有人都被各自的利益绑架,没有人能够跳出自己的角色,站在系统的边缘,包容化解其中的矛盾。

再看站在“政治正确”对立面的特朗普虽然以反对现有系统的形象在大选中获胜,但不妨看看他在胜选演讲里说的重要话语:“对于全国所有的共和党人、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我想说,是时候团结一心了。”、 “对于那些过去不支持我的人,确实有那么一些,我要向你们寻求指导和帮助,这样我们才可以共同奋斗,让我们伟大的国家团结起来。”最后他借“没有什么梦想不可企及,没有什么挑战不可完成,我们对未来的期待没什么不可实现”的美国梦主题摇身一变,俨然成了全民的代言人。

与此同时,奥巴马在白宫针对特朗普当选总统发表演讲时也说“现在,自己的一方落选,所有人都在伤心,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是一个团队…首先我们不是民主党,我们不是共和党,我们首先是美国人,是爱国者。”

尽管暗斗仍会继续,然而明争告一段落之后,若要带领美国往前走,领导人既不能站在维护现有系统(Pro-establishment),也不能再站在反对(Dis-establishment)的位置,摆出站在系统边缘,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结盟的姿态才是明智的做法,当然能否真正行走在系统边缘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且拭目以待。

在一个组织或一个团队中,维护角色与反对的角色比比皆是:职能部门希望用原来的系统轻车熟路,IT部门却引进新的系统方案。生产部门要求严格按照计划生产,销售部门却希望多多备货,随时供应……,他们的存在让组织和团队展现出激情与生机。然而,若变革角色(Trans-establishment)缺失,系统就会或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矛盾,或止于各让一步的妥协,而无法启动系统的潜在资源,引领系统达成突破与变革。
两条原则

引导者在引领团体促进变革上大有可为。我们先来看一看团队引导者的工作内容,我认为总体说来有三个层面:

  1. 内容层面,即参会者的具体研讨内容与实际产出
  2. 流程层面,即研讨的顺序和步骤
  3. 系统层面,即参会者作为一个整体的资源与潜能
引导者常常根据需要游走于这三个层面:或关注研讨内容是否切题,产出是否符合预期目标;或者在把握或调整引导的流程;而若要引导转变的发生,引导者必须时常光顾系统层面,带领团体行走于系统边缘。引导者若要带领团体行走于系统的边缘,促成变革的发生,《未来探索》原则中的两项用在此再合适不过了:

  1. 全系统在一个空间里
  2. 聚焦未来和共识,而不是问题及冲突
首先,我们需要让所有关键人物参与其中,从而调动他们的普遍承诺:询问他们对于变革的意见、使他们成为联合发起人,请他们进行关键决策,使他们成为变革的代言人和宣传员。无论是系统现状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是研讨会的重要资源。

其次,引导者需要聚焦于发现团体的目标,支持团体建立共同的目标与共享的愿景,生成未来理想状态的描述,以此为探索的基点。

在今年的花莲亚洲引导年会上,Viney Kumar在其引导的《房间里的大象》的分会场里,建议引导的顺序是先将来、再现状,再路径。原因是如果先谈现状,很容易将参与者的关注点置于众多问题之上,生成抱怨,引起讨论瘫痪。现在用系统变革模型(The Trans-establishment Model)来看,确实如此:如果一开始就关注目标,就可以带领参加者跳出羁绊,来到系统的边缘,如此让第三种角色——变革角色浮现,从而产生变革的力量。

无独有偶,前几天参加了营腾公司组织的《未来探索》工作坊,由于未来探索适合的场景是众多利益相关者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于是有参加者问解决问题干嘛要绕这么一个大弯子,为什么不直接把问题提出来,然后解决问题。这里我简单描述一下未来探索的6个阶段,以便大家理解提问者提及的“大弯子”是什么:

  1. 参与者回顾全球、当地和个人过去若干年(通畅是30年)的重要事件或里程碑;
  2. 参与者集思当前世界的趋向,哪些对于“未来探索”的焦点问题有影响;
  3. 参与团体更加深入地进入他们目前的经历:什么令他们感到自豪和遗憾;
  4. 参与者将自己置身于未来,以创意的方式呈现未来图景;
  5. 参加者根据感受到的所有未来图景,制定共同立场,以此确定未来的方向;
  6. 大家围绕目标组成新的团队,建立行动计划并承担责任。
所以,确实是绕了一个大弯子,然后才聚焦于行动方案。但是问题很难在其产生的层面得到解决,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众多利益相关者,如果直接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很容易局限于各自的视角、眼下的困难。“只有当每个人都能接受把重心放在共同点上时,才能避免无需的争论与探讨。“注1 如此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共同的讨论基点,而这个基点由于已包容不同的视角,立足于未来的考量,这时参与者已经来到了系统的边缘。
方法举例

除了已有的系统引导工具与流程,在整个引导过程中,有利于引领团体暂时跳出内容和流程层面,行走在系统边缘,从而释放变革潜能的干预方法例如:

1,用魔法棒问题形成时间迁移

“如果会议结束,您走出这个房间,碰到一位因故缺席的同事,您告诉他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会议,发生了什么?

“假设两年之后,项目顺利完成,整个团队为此庆祝……回头看来,你们采取了怎样具有突破性的行动?

2,支持参加者转换位置,从而对系统形成全局观

“我可否邀请大家暂时离开一下自己销售部门的位置,来到对面生产部门,针对刚才的问题,这里发生了什么?您注意到什么?”

“现在,我可否邀请大家站在整个公司的角度,重新看一下这个问题,您注意到什么?…那么你们看到在哪些地方做一下调整可以支持项目向前进展?”

3,邀请大家回顾之前制定的共同目标与愿景,从那里审视当前的讨论

例如在需求与给予的练习中,若要取得讨论的突破,关键之一就是所有的需求与给予必须基于事先预定的共同目标。在讨论过程中,参与者会轻而易举地回道现状的轨道里,纠缠于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否。这时,引导者需要提醒他们共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相互之间的支持。
总结和随想

如艾弗利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所说,变革推动者“一脚踏在旧世界,一脚踏在新世界”注2。引导者也如此,只有启动了属于现有系统的资源(既包括维护者,也包括反对者的所有关键利益相关人),站在属于未来的系统边缘,才能支持团体创建改变。

不仅一个组织系统如此,人自身的小宇宙也始终包含了这几类角色。突然想到梁漱溟老先生关于人生态度的说法注3,他提到的人生态度,有一种,是人对于现实生活“逐求”不已,“与其它生物亦无所异”。另一种是完由于看尽欲望纠缠之痛苦,完全走理智的道路,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态度,这种态度人人皆有,程度不同。第三种“郑重的态度”,即从反过头来看生活,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他这里的“自觉”指的是一心一味贯注于当下的生活。如果将其放在前面的模型里,就是要有觉察地站在自身系统的边缘。人生若继续,人类如果发展,“自觉”便是要点了吧。老先生的洞察与上面这个模型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嗯,我好像想远了,说岔了,就此收笔。

注:

1,FNS与营腾公司,《未来探索技术工作坊》学员手册

2,理查德·吕克著,刘祥亚译《管理变革与转型》,机械工业出版社

3,梁漱溟著,《三种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王徽 Deborah | 扎堆学习专栏作者,CCF认证资深引导师,SPOT认证培训师


【文章精选】

起飞在即——浅谈引导实践中的焦虑

引导新语

大多数人的意见
 ·END· 


    关注 扎堆学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