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徽:引导会议中的留白 SPACE BETWEEN THE NOTES

 

王徽 Deborah | 扎堆学习专栏作者,CCF认证资深引导师,SPOT认证培训师...



文 / 王徽 Deborah

扎堆学习独家专稿

德彪西说“音乐在于音符与音符之间”(Music is the space between the notes) 。
中国画说其最高境界在于水墨留白,“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
晚唐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意思是:作诗不用太多华丽的词藻和过多的烘托, 而只用含蓄简明的语句,要让读者自己去领悟意境。

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谈到枯山水的精髓时说,“舍去、舍去、再舍去,直到舍到不能再舍的时候,事物的真理、真实的一面就会呈现出来 。即使在小小的空间里,也能感受到浩瀚的宇宙,这就是枯山水。”
台湾现代舞蹈表演团体云门舞集的创办者林怀民说:“舞蹈有停顿才会稳下来,才有时间让我们玩味儿。”
可见,不管是“音符之间”,还是“留白”、“舍去”或“停顿”无不在寻求如何保有空间,让情感或意境酝酿、发酵及完满。这是许多艺术表现形式共同追求的境界之一,也是完整的艺术不可或缺的要素。
留白在引导会议中的适用性

我们常说,团队引导是科学,也是艺术。引导的科学性指的是其有自身的规律、架构与方法、工具;而其艺术性在于核心能力的展现以及不同场景的灵活应对。 既然引导存在着艺术性,那么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一种的留白是否也适用于团队引导呢?

我们在设计工作坊的时候经常执着于将时间填满,担心遇到无事可做而冷场的尴尬,于是自己与参加者都从头到尾地忙碌,唯恐有人无所作为。这个现象有点像一些所谓的“大片”打造出的强势封闭的空间,观众的感官自始至终受到各种轰炸与冲击,却没有喘息与思考的余地。

同时,工作坊的组织者往往考虑到组织在时间与财务上的投入,要求我们尽量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以产出更多成果。我们收到的反馈表中,时不时会有参加者说:“时间太少”,“延长工作坊时间”之类的评论。正向来看,我们可以洋洋得意地说,“不错啊,很受欢迎嘛!”而换一个角度来看,参加者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将太多太满的日程、内容塞进了有限的时间里。还有的时候,我们的会议明明满是互动与沟通交谈的机会,参加者却说:“参与感与互动还不够。”因为,这些“互动”发生的时候,参与者或因为没有缓过神、或因为需要更长的时间思考而没有能够真正完全地参与。

人非马达,并非一按按钮,就会按照指令开始高速运转,毫不停息地产出预期成果。人有情绪、有状态,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设计与实施工作坊的时候需要适时留出看上去“无所作为“的空间,以提升工作坊的实效与艺术感受。

团队引导的留白时机

如果说艺术作品的留白在乎审美与神韵,那么工作坊中的留白则是为了更加充分地调动参与者智慧与潜能而做准备或者提供保障,从而让整个工作坊更加富有节奏与充满动力。那么什么时候需要留白呢?观察大师们的工作坊,也结合自身经历,举例如下:

1,整体设计留有余地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时间利用方面喜欢JIT模式,就是Just in time:在最后一分钟出门,在关闭机舱前赶到登机口, 并为自己没有浪费一分钟而感到非凡的成就感。每每得手,我不禁暗暗欢喜:“看!我真是一个time master(时间管理大师)! ”这种倾向在我早期一些的工作坊设计里表现非常明显。我在会前将功课做足,每一点时间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什么指令都安排得非常仔细,争取滴水不漏,包括备用方案。这种看似完美、保险的做法有一个不成立的假设:那就是参加者会像电脑程序一样根据指令精准地运行。

准备充分本身没错,但是如果原计划过于满当,引导师容易过于关注原计划的执行与进展而往往会忽视参与者的能量与情绪,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无心或无力进行调整。所以,有经验的引导者在设计时往往会留出一些缓冲时间,用于应对现场。这就像建筑为防止建筑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需要留出伸缩缝一样。

因此,或许一直在考虑“还能说点啥?还能做点啥?”的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设计规划,好好问问自己:“还有什么不需要说?“还有什么可以不做?”

3,会议开始时留有空间让参与者进入状态

不“浪费” 一点时间、直接进入主题看似非常高效,但它的前提是人们感觉安全、互相之间非常信任、充分理解会议主题的意义,且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好投入到会议之中大干一场。

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大脑如同雷达一样在扫描环境中有无危险,这一点自然得如同呼吸。”当人们没有感觉到安全与信任(对其他参与者的信任以及对于引导者的信任)时,大脑就无法积极、创意地参与会议。此部分不留充足空间会欲速则不达。

并且,成人不同于儿童,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对于所参加的活动往往会经过仔细的思考与筛选:这件事情重要吗?与我有关吗?意义何在?值得投入吗? 没有答案或者答案不如人意都无法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与动力。

此外,充足的导入可以让大家切换频道,全身心地投入眼下的讨论。他们得放下他们刚才的争论、5点钟要接孩子、客户催促的订单……

3,会议结束时留有空间整理回顾

好的结束是一个新的开始,可以为未来的行动积聚能量。会议结束时我们需要让大家回顾他们的决定,并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可惜很多会议都在此部分或一带而过,或者完全忽略。“尽管前面的部分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时间,但是如果人们走出会议室,对于会议的决定,谁做什么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些隐藏的石块足以让您的会议之舟沉没。一个好的结尾包括三个部分”:

  1. 总结会议,回顾决定
  2. 明确下一步行动
  3. 反思会议过程
4,允许沉默与时间间隔

很多人不习惯沉默,觉得它是一个消极的信号,一遇沉默就去打破。作为引导者我们需要认识到:

  • 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表达,是沟通的一种方式
  • 人们需要时间酝酿情绪与发酵想法
《SPOT团队引导》一书中对沉默这个话题有较为详细的解读与探讨,在此不一一例举。

留出沉默的空间可以酝酿情绪,发酵想法是对话的延续。开放空间或深度汇谈等引导形式也都会允许沉默自然地发生与结束。我们不仅可以容许沉默,还可以根据工作坊的发展有意留出空间让大家利用沉默。

接触过“未来探索”的人知道这个方法的特别之处之一是:将16小时的会议分散到3天2夜里,而非用两个整天。如此设置,其用意便在于让人们有两个晚上来浸泡于当天的讨论,体会与拥有自己的感受,捕捉、延展或滋生想法。

由此可以想见:有的工作坊日程是否更合适分段进行,诸如上午还在谈现阶段问题、下午就要敲定组织愿景的做法在有些情况下是否显得过于草率?那么如何以一个既能保持参会者动力,又有足够空间收集、助生想法的间隔来规划一系列的工作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其他留白的时机还包括充足的茶休、话题之间的驻足等等,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结束语

从艺术作品,到自然现象,到团队引导,留白可谓无所不在:

音乐之美在于音符与音符之间,

生命之脉在于心跳与心跳之间,

爱之彻骨在于相会与相会之间,

团队引导的魅力在于提供空间让智慧与潜能浮现与生长。

文学艺术作品的 “留白”并不是简单地留出空白,或省略号,或断臂残缺,而是让虚实相生。我们在工作坊中的留白也不是简单地不作为,而是围绕工作坊最重要的目标与产出做准备或取舍,根据具体情形调整留白的时机与方法是实现团队引导作为一门艺术的重要途径。
注:本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Dick and Emily Axelrod’s   Let’s Stop Meeting Like This: Tools to Save Time and Get More Done
【作者简介】 
王徽 Deborah | 扎堆学习专栏作者,CCF认证资深引导师,SPOT认证培训师


【文章精选】

大多数人的意见

王徽:八卦系统边缘

王徽:看你系好“围巾”的模样 ——提升人际互动的SCARF模型
 ·END· 


    关注 扎堆学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