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宁海古代私塾散记

 

私塾是中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私塾是中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是中国古代社会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海古代也相当重视文化教育,涌现出了像方孝孺、卢原质、叶梦鼎等名人。下面介绍几处宁海古代私塾,分别是石镜精舍、 植桂书舍、陈家小书房、文昌书院。



  1. 石镜精舍
石镜精舍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正门、天井及正厅,面积约380.35平方米。正门前有一匾额,上书“石镜精舍”四字,为前童村民童亚辉所题。正厅为重檐硬山造,面阔三开间,明间七檩四柱,抬梁式结构。正厅以二级石阶与天井相接,堂前悬挂“正学讲堂”弧形匾额,堂内摆设方孝孺木质雕像及九张清代时期的桌椅。

石镜精舍位于前童镇南岙村,为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建造的书院学堂。原建筑不存,今存建筑为2001年重建。方孝孺曾二度执教于此,并作《石镜精舍记》。除童氏子弟外,宁海田洋卢村的探花卢原质等人也曾求学于此。








2.植桂书舍

植桂书舍位于宁海县一市镇箬岙村村南,建于清代雍正三年(1725),后屡有损毁。书舍由正屋和东厢房组成。正屋为重檐楼房,硬山顶,面阔三开间,内部曾做过修缮。东厢房为单檐平房,硬山顶,面阔三开间。

植桂书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雍正三年(1725)由褚志道出资建造。选址在褚氏宗祠前,并置田四十二石五斗,作为书舍的日常开支,褚氏后代可享受免费入学的优惠政策。清道光七年(1827)因褚氏宗祠扩建,将书舍迁至现址。据清代光绪《宁海县志》所载,全县书院十四所,其中南乡“箬岙书舍”名冠其首。同治七年(1868),宁海知县孙禧来书舍巡视,亲题“植桂书舍”匾额悬于书舍中厅,以志勉励。民国三十一年(1942),植桂书舍改名为“茂林乡第三保民众小学”,直至1949年宁海解放。




3.桑洲陈家小书房

陈家小书房位于宁海县桑洲镇麻岙村。据当地村民介绍,麻岙陈氏原居宁海南乡水车,明初因避靖难之祸,避居于此。陈氏历来重视子弟的文化教育,虽处山岙中,亦建有书房之类私塾,为族中子弟的启蒙教育场所。

陈家小书房坐北朝南,硬山顶,建于清代。整个建筑由门屋、西厢房和正屋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约256.70平方米。正屋为重檐二层楼房,面阔三开间带一弄,明间进深三柱七檩,次间进深四柱七檩。西厢房为单檐平房,面阔二开间。门屋为单檐平房,面阔三开间,进深三柱七檩。







4.桑洲文昌书院

文昌书院位于宁海县桑洲镇田洋庐村凤凰山山脚,始建于元代中期,为当时的私塾,明代探花卢原质曾就读于此。明代靖难之役时,卢原质被燕王朱棣所杀,并遭灭三族之祸,书院被毁。现存建筑为民国重建,近代对部分建筑进行过修缮,仅有正屋和东厢房。卢原质曾于此亲手栽植三株苦槠树,现已郁郁葱葱。

卢原质是宁海从隋朝开始科举取士至清末止,1300余年中,惟一的一位一甲三名进士,创宁海中举名次之最,人称"卢探花"。卢原质与明代大儒方孝孺为姑表兄弟,于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官拜太常进士,

他也是一个最勤奋的读书人,从懂事起到当官,手不释卷,身旁从不离开书本,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他还在家中的白玉书堂翻阅书籍。
注:本文由宁海县规划设计院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号:营造缑城

英文ID:nhplan


    关注 营造缑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