飙马中国│这样打造社区商业,就没有你卖不出去的商铺!

 

做得差的社区商业,最终成为项目的“鸡肋”:住宅都卖完了,商铺还空在那里。如何把商铺卖出去、租出去,成为巨大的难题。如何破解难题?本文,飙马商业地产针对社区商业面临的四大难题,分别从售前、售中、售后三个阶段提出应对的办法。...





核心提示

做得差的社区商业,最终成为项目的“鸡肋”:住宅都卖完了,商铺还空在那里。如何把商铺卖出去、租出去,成为巨大的难题。如何破解难题?本文,飙马商业地产http://www.pmmarket.cn针对社区商业面临的四大难题,分别从售前、售中、售后三个阶段提出应对的办法。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配套商业。做得差的社区商业,最终成为项目的“鸡肋”:住宅都卖完了,商铺还空在那里。如何把商铺卖出去、租出去,成为巨大的难题。很多二三四线城市的大盘,在后续二三期开发中后劲严重不足,就是这个原因。

而做得好的社区商业,却成为项目的宝贝,产生以下效果:
1
提高项目去化速度,比同区域竞品去化速度快一倍;
2
把社区带旺,为项目二三期溢价提供支撑,让项目溢价20%以上;
3
提高项目的交房入住率;
4
提升项目的美誉度和开发商的品牌溢价,提升房企在该城市的竞争力。

今天笔者重点谈两个问题:
1
什么样的社区商业会成为“老大难”?
2
在售前、售中、售后三个阶段如何有目标有技巧地打造社区商业。

社区商业成为“老大难”的”四大凶手”:
产品规划天生残疾;开发商战略目光短浅;
项目团队眼高手低;市场供需失衡。




社区商业产品设计天生残疾,商铺实用价值大打折扣。

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1、物业布局不考虑居民出行习惯。如某开发商沿城市快速路一侧的商铺从2012年交房至今仍是空置,虽说项目及周边入住已相对较为成熟,但鲜有商家愿意承租。



2、物业类型与项目定位不符。某港资开发商招商时招了大量的便民商业,却为这些商家在小区外修了一条主题商业街,居民买日用品要走好远,好看不好用,于是只好衰败。

3、建筑标准不符合业态要求。笔者见过的某社区商业,修好的电影院完全不满足经营要求;修的餐饮一条街,铺位烟道不合格;设计做汽车服务业态的商铺,门前有阶梯陡坡等。

4、公共配套与消费场景不搭。曾经有个项目,商铺门面与城市道路的连接被连起的绿化带和护栏隔开,行人和车辆根本无法直接拐入消费。

开发商战略目光短浅,卖不动了才考虑商业运营。

运营必须前置,如果等商业卖不动了才考虑商业运营,有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物业已经成型,客群的定位及商业规划的实现度上受到物业条件的限制;其次部分商铺已经卖掉,与未销售的商铺交错,无法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如笔者曾经接触过的某项目,开发商把最显眼的门面给卖了,后续的铺卖不动了,开发商计划自持打造,但与已经卖掉的商铺的业主谈不拢,打造计划迟迟无进展。

项目团队对项目商业的操作眼高手低,导致前期招商难、后期形象差。

开发商为利于销售,会给社区商业冠以各种“主题”大肆宣传,并在实际招商中,提出过高要求(而部分招商代理公司为了投开发商所好也会满天吹),使得本就硬伤满满的商业更加难招。而商家招来后(有些租户是私人投资者出租或者自营),开发商和物业又疏于管理,混乱的店招和经营环境,让原本逼格十足的商业体显得不伦不类。





房地产进入下半场,社区商业供需失衡,供大于求。



销售前的产品规划阶段
一定要严格论证项目居民日后出行习惯、
承租业态的实际需求、
消费发生时的具体场景



社区商业物业布局,要充分考虑小区的出入动线及居民出行习惯。

具体分析小区居民日后出行的轨迹,避免在快速路一侧和人行盲点地段划铺。只有符合人们出行习惯和在出行动线上的商业,才能有效避免陷入长期空置和销售困难。像上文所说的一些反面案例,就是犯了此类大忌。

社区商业物业类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区位及目标客群类型及规模。

在规划阶段,找出项目商业的目标客群是谁,他们需要是哪些业态,这些业态需要什么样的物业形态和经营条件。再基于此,决定最终的物业形态及它们的组合比例。
而一般常见的物业形态有三种:

1、带状式沿街底商,其商业辐射范围仅限于小区居民及部分周边居民。







3、集中式商业体,多以盒子商业为主。

无论是在城市新区还是核心区,此类物业操作难度都较大,所以一般开发商也不愿意碰。但如果成功打造,无异于给项目镀了层金,后期是对住宅和其他商业的销售去化和产品溢价,都有着明显的提振作用。如红星美凯龙在重庆两江新区的项目,在其集中式商业成功打造开业后,周边及自身项目住宅售价集体上涨20%左右。



具体建筑指标一定要符合具体业态的使用标准,最大化发挥商铺使用价值。







公共及市政配套一定要考虑具体的消费场景。

重点关注绿化带和绿化植被这两点。选择块状式绿化带,尽可能避免带状式绿化带;枝叶繁茂绿植树种也不要选,因为其对商家招牌的遮挡太严重。





销售中:从项目战略高度,
对商业的租售区域做明确划分; 
自持商业打造成示范,为销售提供支撑;
调整推售策略,前期降低商业比例



开发商之前一般将社区商业定性为“盈利型产品”,是项目利润的来源。所以,在销售策略上,是能卖则卖。而自持运营,更多是卖不动或卖不起价下的被动选择。

笔者认为,在今天,这种策略已经过时,必须要在租售策略上主动做出改变。

从项目战略高度,对商业租售区域做明确划分。

划分的目的:为防止卖掉的商铺,与未销售的商铺交错,无法进行统一的运营管理,也为了便于自持商业的打造;

划分的原则:自持那些位置佳、昭示性好、物业条件优的商业。

自持商业变现策略:开发商可拿到银行抵押,即可缓解短期现金流,又可获取日后的资产溢价;或带租约销售直接变现。

将自持商业打造出示范效应,为后续商业和住宅的去化及提高小区入住率做支撑。

在具体操作上,一般有如下两种选择:

1、开发商选择参与到社区商业的打造并形成自己的品牌。如万科的“五菜一汤”、东原的“童梦童享、友邻友趣、乐享乐配、优度优家”四大社区子品牌、世茂的“爱世集”等。这是相对较优的选项,因为开发商托底前期无盈利压力,而且通过这些点的切入,能加快小区入住率和其他商业的成熟。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开发商可通过内部创业的形式。



2、开发商提供统一的场地和租金及管理上的支持,具体仍由第三方品牌经营自负盈亏。但在一些新区项目,此类操作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较大困难,因为第三方商家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

调整推售策略,选择性降低商业比例,减少商业前期商业销售和招商压力。

现在新区的项目很多是大盘,整体开发和销售周期可达十年。开发商完全可以通过“时间来换利润”。笔者的一大学同学,在城市新区买的当地品牌房企的大盘,现在都住四五年了,当初宣传的商业中心仍是块空地,而现在该社区已经有很高人气了,商业中心建起来马上就能卖钱。

销售后:加强装修规范的管理
确保商业形象一致性;
强化对经营规范的管理和营销推广,
将其变成一个可持续性竞争力



社区商业的经营混乱、形象差,是投资者和商家共同的诟病。随着地产下半场的到来,投资者们和商家也愈发看重开发商对社区商业的管理能力。

因此,如果开发商能在服务端加强对社区商业的运营管理,那么其社区商业必将成为吸引投资者和商家的新“卖点”。这也有利于开发商完成转型,从卖房赚钱转向服务赚钱。

强化对商家装修规范的管理,确保商业形象的一致性及与建筑风格的协调性。

具体来说,就是在装修环节加强对社区商铺店面风格的管理,使其与整体的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如融创在西南区域的某个大盘项目,为了使经营商家的形象与建筑风格相得益彰,打通商管、物业、策划等环节,根据项目风格,制定出一套商家店铺风格指南。入驻商家的装修设计图只有符合装修风格指南标准,物业才会发放装修许可证。

强化对社区商业的经营规范的管理和营销推广,并将其变成项目可持续竞争力。



文章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更多商业地产&产业地产干货,请点击


    关注 飙马商业地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