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堰—— 一个让心温暖的小镇 (袁红/倪志勇)

 

草堰—— 一个让心温暖的小镇 x0a文/袁



诵/倪志勇...







草堰——一个让心温暖的小镇 

文/袁   红

诵/倪志勇



草堰镇对于我来说,是个充满诱惑的神秘地方,源于我有一个钟灵毓秀、满腹才情的同事,而他的老家就在草堰,如此干净的一个才子,他的家乡又是怎样的纯净无尘、深情富足呢?我对草堰这个小镇充满了向往。


应一个从没谋面的微友老周之约,在初夏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去了草堰,这个大丰最南端的小镇,下了车,接待我们的是几个退休后在旅游办工作的老朋友,他们熟悉草堰的历史掌故、人文地理,对每个弄堂、每口井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小镇已有1800年历史,早在东汉就有人活动了,在南黄海西岸靠晒盐和打鱼为生,唐朝有煎盐亭,元朝从启东到阜宁出现了29个盐场,草堰就有三个,分别为丁溪场、草堰场、小海场。在古代盐和铁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盐造就了扬州府这样繁华的都市也成就了草堰这样的小镇的古盐文化。


为了防止卤水倒灌,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年间,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盐仓监的范仲淹满怀“有益天下之心”上书泰州知府张纶,建议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筑成的范公堤全长大约300公里,海堤堤高5米,堤底宽10米。至今草堰镇存有完好的范公堤和五座古闸,都是省文保单位。范公筑堤伊始并不顺利,浪潮一次次冲夸筑好的堤坝,海水席卷了无数的盐民,后来聪明的范小妹想了一个主意,把草糠倒在潮水上,等退潮的时候,海滩上就留下了草糠的印记,顺着这道痕迹筑堤,果然成功了,堤坝再没有被潮水冲夸!所以范公堤是弯曲的,后来顺着大堤修建204国道时拉直了,只剩下草堰境内曲折的遗址。


在宋、明朝草堰曾有过两次灭族事件,洪泽湖的水泛滥成灾,加上卤水倒灌,原住民几无生还,后来人口多是苏州昌门迁移来的。潮水退后,泥土增高,陆地渐渐向东迁移,丁溪、小海、西团湖的源头都在草堰。大明洪武帝为了安置凤阳族人,大肆驱赶姑苏居民,这些人就在海潮退尽的草堰落了脚,其中有许多世家大族,以袁姓和钱姓为主,袁家喜读书,钱家善经商,以致草堰历史上出过六十多个举人,小镇繁荣昌盛,商户林立,串场河上舟来楫往,生意繁忙,人口大幅增长出现了五街十二巷,有以姓氏命名的袁家巷、钱家巷;有中了文举人的文庙巷和中了武举人的武庙巷;有含义深远的太平巷等。据查证小镇有过七十二口水井,至今还有五十四口能用,其中保存完好的宋代义井,为李汝珍写《镜花缘》上部时磨墨所用。富人喜礼佛,小镇里寺庙庵堂处处,聚齐了七十二座庙,以建于1300年前唐朝的“义阡禅寺”最为闻名遐迩。


顺着竹溪盐街一路行来,穿过一个个古巷道,糯米汁鳞砌成的青砖黛瓦明清古屋爬满了浓郁的缠藤植物,走在麻石路上,青苔绿草印满远古的痕迹,西风、斜阳、石刻、古井、废旧的残垣断壁无不演说曾经的辉煌,远处传来义阡禅寺的晨钟暮鼓,让人安逸,安于这种遗忘时光的简净生活,不再忆起白驹场张士诚18个兄弟揭竿起义的盐民抗争史。


坐在茶食作坊古色古香的厅间,品茗听琴,尝一尝纯手工老传统的各种糕点,似水流年,岁月悠长,雕花的镂窗外,黛砖青瓦的四合院,古朴幽静,落檐层叠,石磉旧痕,几疑回到了旧时光;打开临河的小轩窗,龙溪古街静谧恍惚,龙溪河两岸人家尽枕河,深沉的河水流得很慢,曾经活泼可爱的渔娘又是怎么诱惑临窗的才子,演绎一幕幕墙头舟上的才子佳人图?!今日已无从得知,只有依河而筑的屋宇脚基的青石,历历记录潮水冲刷的残痕,还见当年的风流。


历史沉淀了草堰,就如一尊青花瓷,经过岁月的洗炼,去其火气、燥光,裹上岁月的包浆,留下了温润的光泽,淡、雅、高古、久远。


小镇适合寻觅初恋的人来,穿过夹沟上的宋桥,竹西佳处,垂杨荫里,伊人伫立柳堤,极目远眺处是滔滔绵延的串场河水,顾盼生姿,为君知音;或者穿行在一条条小巷,转过古今巷,一大丛野槿下执着一卷书的温润青年正是你要寻找的那人。小镇适合鸳梦重温的人春游,踏上木板的楼梯,转过雕花的朱户,坐在小楼安静的游廊上,品一杯清茶,远眺窗外飞檐走阁的明清古居,细细地理一理曾经的如烟往事,静静地抒一抒不能忘怀的旧情。小镇适合热恋中的人伫足遐想,让你品读人生,珍惜眼前。这是大丰众多乡村中最安逸的一处小镇,感动它的淳朴,走上小街就能体会人们的善意 : 挂着善良的、谦和微笑的店铺老板,腼腆地摸一摸头;来来去去提着篮子买东西的大妈们,咧着嘴,弯着眼,爽朗地互相打着招呼,请你吃饼。


朋友介绍了草堰无数的之最,可是他忘了草堰人的笑容最温暖,友好地带点腼腆、带着接纳、带点幸福地露出银白色的牙,让你心生欢喜,此身有家。


我走过许多小镇,而草堰这个小镇上的人谈到历史是自豪的、具有认同感的、与有荣焉的,没有别的小镇的遗憾和失落。在草堰,保存着书院、盐课私署、粟裕指挥部、食品站、粮公所、鸳鸯石闸、古墓地下通道、庆丰石桥,各个时代的遗址遗物,这是一个有内涵、有文化的小镇。在熟悉的场景中我们经常遗失一些曾经努力奋斗的东西,在草堰,也许在某个转角或者在某处小桥上你就会不期而遇,重新领悟。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识别下方二维码收听更多




作者:  袁红

  袁红,女,1969年生,大丰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文学业余爱好者。有长篇小说《蔷薇谢》在网站上连载。

诵者:  倪志勇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诵读爱好者。喜欢在声音的世界里穿行,穿上文字的外衣,感悟温暖,迸发热情,诵对日月。我诵故我在,我声故我行……

编辑: 

          主        编     倪志勇

本期编辑     陈    建



“宇之声”竭诚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朗诵爱好者和朗诵大家的优秀诵读作品通过我们的平台展现在大家面前,请随时关注!

将您作品的文本、诵读音频(附配乐更好)、作者和诵者简介、作者和诵者照片一级和文本相关的图片3-4张整体打包发至邮箱447831274@qq.com,以便编辑组稿。文本投稿者也需提供上述材料(除音频外)。

联系微信号:jsdfnzy




    关注 宇之声播音主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