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是永历皇帝后裔,一生要结三次婚的黄佤族

 

聚居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村约四千多人的佤族, 是中国佤民族中唯一一支穿黄衣服的佤族群。...

云南画报新媒体中心发布
国家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中国年度最佳画报




大寨

一生要结三次婚的黄佤族

图/吴丹  张有林

聚居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村约四千多人的佤族, 是中国佤民族中唯一一支穿黄衣服的佤族群,他们居住的山头,峭岩挺拔,枝繁叶茂,风光秀丽,地杰人灵,他们身着自己手工织布制作的黄色 衣服,被人们亲切的称为“黄衣阿佤”。由于和当地傣族交流频繁,他们除了自己的宗教习惯外,也信奉小乘佛教,和傣族一样每年过泼水节。  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前去探究,尤其是他们与劳动生产息息相关的传奇式爱情和婚俗成为当今永恒感情和爱情的见证,被国内外媒体广为流传。

大寨山云海
大寨村


大寨只是一个村委会,却像一个乡那么大,有800多户人家、4000多口人,其中73%,即3000人左右是佤族。他们大多生活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大寨山上,仍然自称“阿瓦”,也就是佤族的意思。另有一个自然村84户人家居住在坝子里的帕雅村。

据说是永历皇帝后裔







黄佤据说是明末永历帝的“桂王遗种”。据记载:宫理雁系明末永历帝朱由榔的后裔。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8年),宫理雁及其妻妾部众三千余人回到孟连,后因多种原因,宫理雁被清政府捉拿斩首。随其到达大寨的汉族便渐渐同当地土著民族(佤族)相融合,演变为佤族。这些已不可考,但这支佤族崇尚黄色,与其他佤族不一样。





“黄佤”独特的服饰,来自于当地盛产的黄棉花。据当地老人讲:黄棉花原产地是缅甸,那里有黄、白、黑三种棉花。历史上黄棉花是“桂王遗种”从缅甸带到大寨的,正是黄棉花的种植,使大寨佤族从内到外都和其他佤族支系存在很大差别。

好吃莫过红生









“红生”是当地佤族每年杀年猪或是平时宴请亲朋友好友的一道最上等的菜肴。将带着烤过皮的生猪肉拌上现杀的生猪的护心血,再拌上一点芫荽和辣椒,血红的一盆。据说吃了十分大补。

一生要结三次婚









黄佤婚俗独具特色,一生要举办三次婚礼仪式,即“吃小酒”“吃大酒”“割尾巴”。在“吃小酒”前,一个姑娘可以同时接受几个小伙子来串,一个小伙子也可以同时串几个姑娘。“吃小酒”又名小婚,是黄佤的第一次婚礼,隆重而喜庆。男方及其父母、两个媒人带上2包茶、2包烟叶、四对蜡烛、四斤猪肉、6.6元钱作为礼物送给女方父母,预示着一对新人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同时宴请女方直系亲属到男方家“吃小酒”。三天后,“吃小酒”宣告结束,女方返回娘家,男方随其前往,到女方家同妻子居住,生儿育女,直到吃大酒后男方才可以把妻儿接到自己家中。



两位老人在结”第三次婚“


“吃大酒”:又名正婚,是黄佤的第二次婚礼。时间主要取决于女方父母。所以黄佤举办吃大酒婚礼的时间是不固定的,短则三四年,长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正婚之后,男女双方正式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养育儿女,但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一次婚礼,男方只娶到了女方的人,女方的鬼、魂仍不属于男方。这时就要举行第三次婚礼”割尾巴“,“割尾巴”的前提必须是男女双方父母都已举行了“割尾巴”仪式。只有举行了这一仪式才表明男女双方的婚礼正式结束,在此之前女方的鬼、魂游离在外,不属于男方。举行这次婚礼后,这对夫妇才能正式成为夫妻,女方才真正成为男方家的一员,死后才能和男方同葬一穴。他们的儿女才正式归属男方家族谱系。
云南画报

云南小村子

微信号:YunnanVillage

关注云南小村子

看神秘古老村落


    关注 云南小村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