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代了,你还在用上世纪的方式养娃吗?

 

年轻爸妈在养娃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家中长辈们的教导:要坚持传统,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关于感冒发烧

感冒发烧了就要去治,仿佛是一个默认正确的结论,年轻人如果感冒发烧自己扛着不去治,也要被路人甲评论不爱惜自己身体,如果是小孩子感冒发烧家长不送医院,轻者被说不负责任,重者要被骂虐待儿童了。先做一下科普,首先感冒这种病毒性的疾病是无药可医的,因为这是一种变化非常快的病毒,谁现在说能把所有感冒治了直接可以去领诺贝尔医学奖了,各种感冒药全都是缓解症状,抗生素类药物更是全无用处,有用处也只是消灭跟着病毒凑热闹的细菌而已,治疗不了病毒本身,所以感冒这玩意主要靠自身免疫系统战胜,俗话讲就叫生抗。



美国医院对于小娃感冒的态度,就是礼貌的把你轰回家,哪怕你娃鼻涕流成河,肺都快咳出来了,别说感冒啊,拉肚子,手足口病,也是生抗没商量。当然也不要全责怪中国的医院不负责任乱开药,家长抱着哇哇大哭的娃虎视眈眈瞪着,你是医生你也不敢不开药啊!滥用抗生素和乱打吊瓶的问题在中国非常严重,怎么宣传都收效甚微,所有人都倾向于认为生了病要“治”是负责任的行为,那么小的娃娃那么痛苦,怎么可能不去治呢?



这种现象究其根本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不久之前的上个世纪初中国人还是看中医的,中药这玩意,各种草啊叶子煮一煮,顶多三碗水熬成一碗,药的有效成分的浓度肯定是非常有限的,但有一点好处,毒性和副作用也是非常微弱,说白了,就算是吃不好,也吃不太坏。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用药的态度就比较激进,只考虑治好的可能,基本不考虑毒副作用的风险。甚至没事就吃点药进补或者预防,仿佛在投资一笔不会赔的买卖。既然如此,生病不治,自然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了,好歹试一试吗!



可现代医学的药物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有效成分都是高度提纯的,任何工业生产的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吃到肚子还需要吸收作用的缓冲,直接吊瓶打到血管里,这个副作用的风险其实是非常大的。不要以为别人没事你也没事,每个人对药物的接受能力差别其实很大,尤其是对小孩子,药物的剂量是非常难拿捏的。因为充分考虑到用药的风险,国外对小孩子尤其婴儿用药的态度都是慎之又慎,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用。生活在现代医疗环境下的你,还要用古代的思维模式给孩子看病吗?

       2.关于母乳和辅食

如果问母乳有营养还是奶粉有营养,长辈们会多半觉得奶粉有营养。如果问小宝宝吃什么辅食比较适合,长辈们的答案一般有两个:鸡蛋黄和米粥,大不了再加上面条馒头。现在稍微懂得点育儿常识的妈妈们都知道,母乳是最适合人类宝宝的食物,奶粉虽然也不错,毕竟是用牛奶做的,还是最适合小牛宝宝吃,牛奶除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极度超标,还得稀释才适合宝宝喝,其他营养成分完全不能和人奶比。



而一岁以前辅食的意义,一是让宝宝练习用勺子吃东西,二是让肠胃适应固体食物,三是练习咀嚼,四是尝遍世间味道,避免以后太挑,补充营养的目的要排在最后了,因为对于一岁之前的宝宝,胃还小,吃奶依然是增加营养最有效率的方式。鸡蛋黄有些营养但是难以消化,米面类细粮主要成分是淀粉,说白了就是糖类,再没什么别的营养了,并不是宝宝最好的辅食选择。但为什么长辈们往往都会有这种不太靠谱的答案呢?还是那个上世纪产生的传统问题,就在四十年前,人们普遍营养不良,妈妈的奶水要么不足,要么营养成分不够,牛奶看上去好像更浓郁一些。鸡蛋和细粮都是奢侈品,吃上一顿就像过年一样,平时有点当然要紧着孩子吃。长辈们告诉我们的答案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最好答案,只不过不再适应现在的条件了而已。不得罪他们的同时,也不要相信他们就好了。

       3.关于睡头型

在中国,依然有很多家长想要把宝宝的后脑勺睡成平的,为了这个目标,给宝宝买各种各样的定型枕头,再不行就在宝宝睡觉的时候一直看着,坚决不让宝宝的头侧过来。如果宝宝的后脑勺到底也不是平的,家长还要很羞愧自责,觉得没有给孩子一个漂亮脑袋。而美国的情况呢,正好反过来,所有的人都是圆圆的后脑勺。医生会在定期检查的时候,测量婴儿头颅的形状,如果后脑勺太平,会建议家长给宝宝戴头盔矫正,他们觉得后脑勺扁是种缺陷,一定要弄成圆的才好。嗨,这两国人民究竟是要闹哪样?其实依然是历史原因。中国人在很久以前,男的要梳辫子,女的要梳成髻,这两种发型都是后脑勺平的人梳起来比较好看,所以中国人流行睡成平头。美国人的发型都比较崇尚自由,扎辫子的姑娘都很少见,不管长短全都散着,反正天生的大波浪,乱糟糟的也挺美,这种自由式的发型,还是有个圆脑袋好看一些。所以,脑袋圆也好,平也好,其实只是个偏好,没有什么必须,只要两边对称,就没问题咯。而且这个脑型的问题,先天的成分也比较大,脑袋圆的宝宝,睡觉自然往两边倒,导致越来越圆,脑袋平的宝宝,睡觉自然朝天睡,想圆都圆不起来。所以,头型的问题就别纠结,顺其自然吧。





长按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加入我们吧!

本文节选自说说咱家娃,ID:mykidsstory,作者橙子,教育硕士,旅美全职带俩娃,对宝宝哭闹永远有办法的妈妈。


    关注 萧山育儿讲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