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群 解读冷冰川

 

一位艺术奇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众号,

与你一起分享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



俞晓群眼里的冷冰川:

“一位江南水乡中走出的少年,怀揣六朝烟雨,沐浴京华风云,那一缕地中海清风熏陶,那一方黑白意境展现……”
解读冷冰川
  文 | 俞晓群


去年也是这段时间,《冷冰川墨刻》在海豚出版社出版。南京先锋书店钱小华闻讯找我,希望为新书做首发式。可能是南京的文化传统和地理位置优越,可能是世界最美的书店——先锋书店人气旺盛,也可能是冷冰川先生名声巨大,那一天前来参加的专家、读者之多,几乎胜过我以往去过的国内很多独立书店。
紧接着围绕着这本书,好事接踵而来。当年年底,即获中国好书榜艺术类第一名。今年以来好事陆续传来,先是荣获六十七届美国印制大奖金奖,接着有香港印制大奖冠军奖。前不久,又荣获二〇一六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作者、设计者、出版者、印制者、读者都为此欢欣鼓舞,更多的人在问:自上世纪末“冷冰川墨刻”横空出世,冷先生作品惊艳,著述极多,独立当代,风靡艺术界,已有几十年的光景。这回新书出版,再度获得满堂喝彩,究竟是何种原因呢?





《冷冰川墨刻》

书籍设计师周晨

书根处,刻出冷冰川先生的名字

冷先生是一位艺术奇才,他的故事颇为传奇,此前述说的人已经很多,但坊间八卦、讹传也不少。这些年我做他的出版人,经常接触,言谈交流,弄清许多事情,略记如下:
其一,冷冰川墨刻是版画吗?
冷先生说:“我一直觉得,我画的不是版画,我没有参加过任何版画展。”冷冰川不喜欢版画,“版画必须首先反过来画一遍草稿,过程中有许多不自然的步骤,多了工艺性、手艺性的步骤,我不喜欢。我不喜欢重复画草图,我喜欢直接在材料上刻画,我觉得那样很自然,更有绘画性。”

当然,冷先生承认,他最初的创作灵感还是脱胎于版画。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冷冰川只能在图书馆的角落里,从鲁迅先生早年推荐的文学著作中,找寻版画插图,结合文学原著一起来看,反复临摹,就此走上一条偏爱黑白的道路。他说:“那时虽然我没看过任何原作,但是我知道,杂志印出来的画面颜色靠不住。相对而言,黑白版画的信息传递比较准确,其原作精神也能看得比较准确一些。”
其二,何以要这样作画?
冷先生说,他的创作之所以选择黑白天地,除去上述原因和艺术因素,还有一点,那就是他早年没有钱买颜料。而那时他在一家印刷厂工作,厂子里的纸板可以随便使用,他就试验在纸板上,涂上一层“一得阁”的墨汁,再用一把小刀刻画,由此产生艺术奇观。正如刘骁纯所言:“用最普通的小刀,那种可推拉的,掰掉旧刃颖出新刃的裁刻刀,在黑纸上刻绘出白色的点线面,刻绘出女人体、花间词、窗前月以及万种风情。”前不久冷先生还说:“其实称我的画为墨刻不准确,更应该称刻墨。”

如今人们评论冷冰川墨刻,很热衷于讨论他的创作受到哪些艺术流派的影响,在哪些前辈身上得到更多的传承。冷先生说,他对于艺术的追求,由痴迷到勤奋,多年来几乎临遍能见到的各式东西美术图式,边临摹边创作。但他始终强调:“我是一个自修者。”
其三,本书收了冷冰川多少墨刻?
全部。此书原定名是《墨刻全集》,将画作按照编年体排列。其实冷冰川先生墨刻作品,一共只有一百多幅。他说,画这种画太累了,每一刀都必须一次完成,不能修改,不能接续。花草画错了,还可以将错就错,将小花改为大花;人体却不能改动,一刀走错,人就死了,这幅画只能作废。再者画到细微处,人的眼睛也受不了,随着年龄增长,有时刀锋的流动,只能靠感觉完成。
其四,为什么冷冰川墨刻的尺寸较小?
对此,董桥先生的解释颇有诗意,他说自己藏画数十年,就喜欢收藏小幅的艺术品,诸如“斗方,册页,扇页,扇子,文人书房的闲花闲草,欧洲画店多极了,藏书票大小的袖珍丹青也不少,每回去玩总买得到三两张玩玩。”因此被汤定之的公子汤新楣先生戏说,董桥的这种偏爱,叫“《水浒叶子》情意结”!看到冷冰川先生的作品,董桥先生不禁说道:“冷冰川是茫茫六朝烟水里走出来的人,他一定看惯这样的颓废这样的思恋,读他几幅黑白作品和画布油画,我其实也读到了放大几百倍的《纳兰词》和镶在西班牙浮雕画框里的《漱玉词》。”

冷冰川先生说,他的墨刻画线条都是一刀下来的,刀锋不能停,但人的手臂只有七十厘米,刻刀最多刻到七十厘米,很难画长,最大的画也就七十厘米乘五十厘米。因此冷先生作画时感觉很压抑,一直遗憾不能创作大一些的画。近来他将作品竖起来,才有所改观。
其五,为什么本次出版《冷冰川墨刻》

频频获奖?
我觉得有三个因素起到关键作用:

首先是冷先生的画有号召力,这又是墨刻的集大成之作,必然受到艺术界关注。

其次是装帧设计家周晨的贡献,他不但自身艺术功力强大,而且与冷先生关系至密,彼此了解至深,这一定是设计与内容珠联璧合的基础。

最后是上海雅昌印刷的努力,这也让我对雅昌品牌有了更好的印象。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书中墨刻图片,完全是用原图拍照的。因为墨刻的线条是用刀刻在纸板上,细细思想,实际上那线条是不存在的,如果图片不好,许多刀痕就不见了,根本印不出效果。所以此书印刷极难,尤其是黑色印刷,更是难上加难。
其六,对花草与女人体有何解说?


先说花草。祝勇先生的评说颇为经典:“从这些画里,我们看到冷冰川对植物的青睐。比如《西班牙山水之二》里密集的树林,《酿酒的石头》里漫无边际的葡萄园,《卷帘人睡起》里相互交错的枝叶与藤蔓,《摸鱼儿》里排山倒海的芦苇,《醉斜阳》里的月下清竹,《雨蕉》里丰腴肥硕的蕉叶,当然出现最多的还是向日葵。我相信一个植物学家,面对这大片大片的植物园,定然会哑然无语。”而冷冰川先生自己说:“更多时候我甚至能比我的作品更朴素,更真实,更诗意,也更虚荣。我常常找到变成草的机会。”
再说女人体。冷先生私下说,他画裸体并没有色情的感觉,甚至在画许多画作时,他根本没见过真实的女体。最初他只是根据各种图像上所见,以及自己对女人的想象落刀。他说:“我没有色情的作品,我只是收集性命的纪录。我作品里的女人都是虚构的,只有欲望是真的。任何纯真的情感,总带着一种美。情感深如大海,我们不知道它的深浅。”


其七,他真的不善言谈吗?


与冷先生见面,他经常会说,我嘴笨手笨,不善于表达。其实许多朋友都说,他的语言和文字太有特点了。比如他说:“酿酒的时候,语言是多余的。”



他还说:

刺瞎人眼的是光芒。

艺术家必须抱有单纯的信心,因为没有任何恐惧,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些疯狂的事情。

人们说我太单纯,太天真了,我不惭愧。因为是他们的信心太少了,从不敢梦想我的梦想。

我总是认真地创作,而受到的批评又总是业余的。

作品越单纯越有味,人越单纯越高尚。

思想要精深,作品要大纯,表达要直率,富有诗意。

深情无可救药,所以只有越爱越深。

我凭感觉和想像创作,作品无法注解。任何解释都是无用的。作品完成后可以是一种结果,也可以是一种开始。

艺术不是表现一个人的智慧,如果仅仅是一个人的智慧,那肯定浅薄。

绘画是我寻求心灵自由、精神放纵的惟一方式。创作中我的躯体、精神和心灵融于一体。这时候,我爱人人、爱自然、爱艺术甚过爱自己的生命。
其八,他为后来者提出什么建议?
冷先生说,我是一个自修者,况且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我也没有资格建议,我觉得他们如果是学画画技巧,可以在学校里学,主要的还是毕业后学,四年学校学习只是入门,一点用没有,就是技巧。要讲方法,老师不能教你什么,论现在感受到的技巧、方法和国外先进经验,甚至学生比老师更敏感。学校的学习仅仅是入门,文化修养更重要。

论技巧,花十年大家都在一个层次上,最后大家拼的是教养。有的画家源源不断能创作,还有的画家越画越死,他就是不看书了,只是弄一些技术,而且画着就没有生命了,没有精神的东西添加,作品就重复了。
艺术家简介




冷冰川,1961年生于江苏南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获荷兰格罗宁根(Groningen)大学绘画设计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巴塞罗那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现在巴塞罗那生活、创作。
个人展览


1997 巴塞罗那文化中心画廊“冷冰川艺术展”

1998 巴塞罗那奥林匹克艺术中心画廊个展

1999 巴塞罗那CASADA画廊个展

1999 何香凝美术馆“冷冰川艺术展”

2000 广东省美术馆“冷冰川黑白艺术展”

2006 关山月美术馆“至于素朴”冷冰川艺术展

2007 苏州博物馆“冷冰川艺术展”

2009 今日美术馆“至于素朴”冷冰川艺术展

2010 上海美术馆“冷冰川艺术展”

2011 百雅轩798“冷冰川艺术展”

2012 台北大未来“至素朴”个展
部分出版


1992 《冷冰川的世界》 江苏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 《闲花房》 北京三联书店

1998 《风、花、雪、月》 北京三联书店

1999 《心灵寓言》 人民日报社

2002 《冷冰川》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冷冰川》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纵情之痛》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触处似花开》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二十四节气的恋人》 上海出版集团

2005 《乌东西》古英轩出版社

2007 《遁词》《最后的罂粟》 北京三联书店

2009 《冷冰川》 紫禁城出版社

2014 《无尽心》中华书局

2015 《二十四——节气书画》中信出版社

2015 《冷冰川墨刻》海豚出版社
部分获奖


1989  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9 《冷冰川的世界》首届全国美术图书铜奖

1996  首届装饰艺术“张光宇奖金”绘画一等奖

1997  巴塞罗那首届国际绘画艺术沙龙版画首奖
本文首发于2016年12月23日《中国教育报 文化周末》

内容转载自公号:中教文化乐读,有改动。


俞晓群


现任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社长。主持策划出版“中国地域文化丛书”、“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海豚书馆”等。本人著译有《自然数中的明珠》《数术探秘》《数与数术札记》《人书情未了》《一面追风,一面追问》《这一代的书香》《前辈》《蓬蒿人书语》《那一张旧书单》《可爱的文化人》《精细集》《我读故我在》《一个人的出版史》(共三卷)等。



微信公众号ID:yxq195609


往期关键词


新老年沈昌文 | 出版,一门文化生意 | 谁是我们的导师?| 找有个性的作家,做有个性的装帧 | 我们不能把阅读变成一种运动,一种齐步走,一种夸大其词的社会责任 | 读书少,为什么?| 书不厌精,文不厌细 | 如何发现好书——在北大演讲 | 丰子恺画笔下的教科书 | 缘缘堂:丰子恺的精神家园 | 我喜爱的四种学术文采 | 胡适论选题 | 版本,出版人的专长 | 那22封关于《读书》的来信 | 不甘心正襟危坐 |  许渊冲:款步走来的大师 | 阅读八问 | 阅读基于私藏 |  迷人的时刻 | 书香忆,最忆是董桥 | DK,死在营销王手上 | 让我惊呆呆呆了的毛尖 | 沈公的背面 | 值得尊重的小辈|能量来自辛勤
六十杂忆
浮想联翩 | 屁嗑儿 | 小芳 | 三本原著 | 云儿的曲儿,会背么?| 知青生活点滴:三番难 | 谈“淫书” |  爆破手 | 背后的女人 |初读四记 | 初读三记 | 初读记续 | 初读记
五行占
豕祸 | 大鱼 | 鱼孽 | 无云而雷 | 鼓妖 | 陨石 | 骑凤仙人 | 日食
书香故人来
书癖 | 专栏 | 书斋


    关注 俞晓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