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的诗意科学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雨”也同样有着丰富万千。...



一本好书的介绍。



小时候不喜欢雨,因为一到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到处都很潮湿,每天要穿雨鞋带雨伞,身上还免不了要被溅脏水。有时候,原本趁雨稍停出去一趟,结果就遇到突如其来的雨,淋成落汤鸡回家。有时候一整天漂着小雨,简直是“湿气”,不算是雨。

后来来了北京,除了夏天基本上一滴雨不下,到冬天更是干到枯黄,无论植物还是人。这种气候,往往让南方的人刚来时很错乱。以前

我比较喜欢骑车,所以觉得没有雨天的日子很好,因为下雨对于骑车简直是噩梦,又危险又脏。不过后来也没有那么喜欢完全没有雨的日子,我最爱的成语之一“晴耕雨读”,人生就是如此,何必要为完全无法掌控的外在因素而困扰自己呢?晴天出外运动,雨天在家读好书,同样令人愉悦。 

除了沙漠里,很少地方一滴雨也没下。即使是沙漠,连地表上最干燥的死谷,据说今年初也迎来了雨水,开满了小花。

沙漠中有个奇观,就是有种称为盐鳉的漂亮小鱼,属于辐鳍鱼纲鲤齿目鲤齿亚目鲤齿鳉科,它们的鱼卵可耐高温和极度干燥,埋在沙子底下的鱼卵,遇到够多的水就会快速孵化(据说只要挖一点沙回去倒到鱼缸就会看到小鱼孵化),小鱼快速长大后,会懂得鱼生苦短的道理,天天寻欢交配,赶紧生育下一代来迎接下一个未知的雨季。

雨水,可能带来生命的雀跃,可是湿答答的感觉却也令人不好过,从昂贵的Gore-Tex产品之畅销可见一斑。太潮湿也会是细菌、真菌的温床。当然,不管是喜欢大晴天还是下雨天,都是我们人类自寻的烦恼,大自然中,雨就只是地球水的循环的一个正常不过的现象而己。但雨,除了是天上落下的水,还会是什么呢? 

获得去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的《雨:自然史和文化史》就是要告诉我们,雨在文明、艺术和科学中,种种不同的丰富内容。



《雨》用优美的文笔,让我们不仅了解在文化上,我们如何看来雨,还有在科学上,我们如何了解雨,也带我们去看窥看人们如何还要改变雨。 

如果没有四十亿年前填满海洋的倾盆大雨,我们的地球就不会成为蓝色星球,而会是像是火星或水星那样虽然有水,但无雨而仍是孤寂的行星。雨浇灌了维系人类文明的农田,各文明都有祈雨的仪式,甚至不惜犠牲无辜性命。作者Cynthia Barnett述说了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包括在英国这个常常阴雨连绵的国家,雨具和雨衣的有趣时尚史。 

下了雨之后,会有种令人熟悉的雨的味道,那是当雨落在土壤时,会释放被困在液体中的气溶胶(aerosols),与土壤中的细菌与植物油脂作用,散发出大家所谓的“雨后清新的味道”(petrichor)。这是最近的科学解释,可是过去人们也尝试着把雨天的气味,放入香水和洗衣精等等之中而作了不少努力呢! 

雨,当然是天上落下的纯水,可是《雨》还描述了一些惊世骇俗的怪雨,从颜色诡异的雨水,到千奇百怪的东西都有可能。Barnett为了探访各地雨乡,除了在美国穿梭,也远到印度东北的梅加拉亚邦的一个村落乞拉朋齐(Cherrapunji)去探访据说是地表上,雨量最丰沛的地方。当地是世界上曾经在一年和一月内降水最多的地区,有“世界雨极”之称。

读了这本书 ,不管你原本喜不喜欢雨天,说不准从此之后会对雨另眼相看了呢!


    关注 孙志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