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之洪, 席卷世界

 

>日本艺术家潮筱原(UshioShinohara),《女儿节》,1966,荧光油画,塑料木质波普艺术造就...





> 日本艺术家潮筱原(Ushio Shinohara),《女儿节》,1966,荧光油画,塑料木质波普艺术造就了国际艺术上不可想象的多样化,是在西方艺术史上的一大改革运动。但人们的焦点几乎完全聚集在西方,如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理查德·汉密尔顿等。而在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一场全新艺术展,试图改变人们的这种固有看法。该展讲述了波普艺术的大胆革新,如何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不在西方展出却也带着多彩流行波普艺术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透过艺术文化洞察他们背后各自代表的社会群体。如抗议运动、反资本主义、六七十年代反殖民情绪等,艺术家们在四十年前就用艺术颠覆感官,从而造就了今日的辉煌。

对于安迪沃霍尔,我们所熟知的有其作品中出现的汤罐、可乐瓶、玛丽莲·梦露以及著名的香蕉形象等。而1930年生于巴黎的委内瑞拉裔艺术家玛丽索尔·艾斯科巴却鲜为人知,多数人只知道她在安迪·沃霍尔的电影作品中出现过两次,以及她师从抽象表现艺术家汉斯·霍夫曼。关于她,维基百科上的介绍也许会相对更全面,可又有几个人会平白无故地到维基百科上去搜索“玛丽索尔·艾斯科巴”呢?



> 冰岛艺术家艾洛(Erró)作品《美国室内#1》,创作于1968年,油画,尺寸97 x 131cm

许多艺术家都在六七十年代期间登上了波普运动的大舞台,从阿根廷到斯洛伐克,从冰岛再到哥伦比亚。提及的焦点永远只有美国的安迪·沃霍尔和罗伊·利希滕斯坦;英国的理查德·汉密尔顿和艾伦·琼斯。然而具有不同意象的波普曾在各国重新被定义,赋予起源价值并展示了国家独一无二的魅力。策展人芙拉维亚· 佛里杰利和杰西卡·摩根收集这些独特的经历及在回顾展中少有人知的作品,并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世界走向波普艺术展》。近年来因从事着策展人这份职业,他们渐渐成为了寻宝者,不断找寻现在或是曾经那些不知名的、被低估的甚至被忘却但又足够先锋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他们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找到他们还能够更好地帮助年轻艺术家们置身艺术创作。伦敦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将收藏的这些波普艺术家们的创作重新展示给世人,让这些大胆新颖,如沐春风的波普艺术以另一种方式跨过历史。



> 《世界走向波普艺术展》(The World Goes Pop)泰特展馆内

这些具有大智慧并重新定义审美的杰出艺术家在展览中亮相,例如比阿特丽斯·冈萨雷斯运用色彩、线条及波普的调子去处理哥伦比亚的内在景色;出生于1932年的日本艺术家筱原有司男是美国新达达主义创始成员,因作画时用拳击手套握拳打击画布而闻名,他展示了二十世纪属于他的独特版本的波普艺术;冰岛艺术家艾洛为本次展览带来了自己最好的画作:六八运动,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主要由左翼学生和民权运动共同发起的一个反战、反资本主义、反官僚精英等抗议活动所使用的一个活动口号,口号特指这些运动在1968年不断升级、尤其是当美国的反战游行和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后,欧洲各种激烈的民间冲突时间的代表。其中,打扮成革命士兵样子的西方女性正准备打破资产阶级内部的玻璃。然而其中一些参展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则强调在巨大成功的头二十年里,波普艺术产生的内部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好似所有的美学都在反射社会现象、消费主义的诞生、大众文化的传播、波普艺术不再流行等等概念。很多时候,艺术家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他们一成不变,始终都在致力于将艺术研究转换成作品或品牌之中。通常作品中充满了对留白的恐惧,希望整个作品全部都被填满,没有空白。



> 奥地利艺术家奇奇·柯根宁(Kiki Kogelnik)《放射性尘埃》,1964,137 x 183cm

波普艺术家及评论家阿尔贝托·博亚托认为意大利也应考虑开展一场这种有纪念意义的展览。1964年是波普运动风起云涌的一年,贾斯培·琼斯、吉姆·戴恩、克萊斯·歐登柏格这些艺术家“闯入”意大利,纷纷涌入威尼斯双年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取得了国际上的认可。阿尔贝托·博亚托回忆说:“当1964年罗伯特·劳森伯格凭借他的雕塑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斩获金狮奖,他在罗马首次谈到了波普艺术的全球性意义,于是波普艺术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瞬间爆发了。在2014 年回顾波普革命五十周年之际,本期待在意大利能有一场具有纪念意义的展览,然而并没有。”即使在辉煌的第三十二届双年展中,观众所关注的重点仍放在了美国,特别是莱奥·卡斯特里和伊莱亚娜·索纳本德参展的作品,所以之后来自非英语国家的艺术家们就显得愈发安静了。今天,这些艺术家们被引入到泰特现代美术馆,希望波普的标签能够帮助那些被历史埋没的艺术家们重新大放异彩。“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展览无疑是正确的,但也会伴有唤起艺术家微弱价值的风险。评论家们是刁钻的,很难对付的。” 博亚托强调道。


> 特里萨·布加(Teresa Burga)的作品《立方》,创作于1968年,涂漆木质,每个大小40 x 40 x 40cm



> 伊莎贝尔·奥利弗(Isabel Oliver)《家庭》(女人系列),1971,丙烯画,98 x 98cm

世界走向波普的同时也让一些女性艺术家走向大众视线,她们向世界展示了大量的作品,使她们与男性艺术家同台竞争,这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在这些杰出的女性艺术家中,意大利籍巴西艺术家安娜·玛丽亚·玛丽奥里诺,她1966年创作的作品:一个浅浅的盒子里装着一个涂成色的半身雕像,雕塑的最上面是一张正在嘶喊的嘴,下部则是被涂得五颜六色的人体器官,代表一个人的吸收和排出,就像是为汽车加油;比利时艺术家艾芙琳·阿克塞尔的惊人之作体现了波普传奇及美丽;加泰罗尼亚艺术家欧拉莉芽·格劳展出的无序拼贴,打破了家庭主妇及商人的墨守陈规。博亚托明确地说:“所有的女性艺术家都出自于女权运动。文化领域寻求从女性文学中区别男性文学,女性艺术中区别男性艺术,但其实差异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品质高低。在波普艺术中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女艺术家。”

■本文为艺术与设计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注 艺术与设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