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札记(二十五)· 五达道,三达德

 

五达道,三达德...



《中庸》札记(二十五)

第二十章·第二段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天下所共由的大道有五条,要想实行它们要依靠三种方法。所说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这五项是天下共由的大道。知、仁、勇三者,是天下共通的品德,践行这三种品德都基于相同的基础。有人生来就知道它,有人经过学习后知道它,有人经过困苦才知道它,等到知道之后,所知的都一样。有人心安理得地践行它,有人因为有好处践行它,有人受到勉强才践行它,等到他们成功了,最后也是一样的。孔子说:“好学就接近智慧,身体力行就接近仁德,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知道这三者,就知道如何修身;知道如何修身,就知道如何治理众人;知道如何治理众人,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即儒家所说的“五常”,此处称为天下之达道。之所以将这五对关系放在如此高的位置,想必是因为即使在今天,它们也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社会关系,其他种类的社会关系可以由此衍生类比。这是可以想象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够处理好这五对社会关系,天下也就能够安定繁荣了。这五对关系的具体内容为何?孔子并没有直接给出。孟子后来解释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已经说得很具体。

孔子在提出了五达道之后,提出了践行它们的基础——人要有智慧、仁爱、勇敢三种品德。朱熹说:“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即要借助这三种品德,去发现、去理解、去体会、去践行天下达道。

进一步的问题是,凭借什么去发掘、坚持这三种品德呢?孔子只是说“所以行之者一也”,即这三种品德具有共同的基础,但没有说明这一基础什么。后世对《中庸》的解释一般认为,这一基础就是“诚”——本书另一个重要范畴,具体内涵后文再详述之。

随后,孔子讲了知道与行道不同路径。由于每个人的天赋、环境、命运都是不同的,所以其知道与行道的方法必然有所不同,用佛教的语言来说叫做“万千法门”。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由于道归根结底是同一的,因此不管人们沿循着怎样的路径,达到目的地之后,一切又归为相同。

对于普通人来说,好学、力行、知耻是培养三达德的方法,也是自我修行的三种重要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孔子历来崇尚好学,崇尚言行合一,崇尚见义勇为。

在此,我们还是有必要把这一段的内容和逻辑在此梳理一下。首先,作为天下之达道的五对社会关系,实际上是社会治理之道,是社会通向繁荣和平的路径。其次,要实现这五对关系的要求,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拥有三种品德,否则个人践行这五达道,仅仅是出于教条而不是出于本性,不能长久。再次,这三种品德并不是最深层的范畴,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尽管没有直接说明,但可以理解为“诚”,甚至理解为“性”、“天命”本身。要获知这个基础,有不同的路径,但其结果归根结底都要回归同一。最后,好学、力行、知耻,是培养三达德的方法,要努力践行之。

欢迎关注


    关注 不二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