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大伽来牧院,引爆童鞋朋友圈

 

今天上午,中国学界大咖吴常信院士在图信中心八楼作了题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报告。...

报告会现场 |

围观

今天上午,中国学界大咖吴常信院士在图信中心八楼作了题为《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报告。
遇见大咖
2017年4月25日 | 江苏农牧


吴常信

(1935— )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农业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副主任
环境保护部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
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第二届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
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


浙江嵊县人。1935年11月15日出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留校任教。1979-1981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动物遗传育种学。
- 1 -
参观校园
- 吴院士参观我院图书馆沙盘 -
- 2 -
讲座现场
- 讲座前的准备 -
- 开讲啦 -
吴院士从正确的遗传理论指导、先进的育种科学技术支撑和丰富的遗传资源三个方面引出了今天的报告主题《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报告主要包括生物物种资源的重要性与生物多样性;畜禽遗传资源概况;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理论与技术;畜禽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四个专题。

结合自己育种实践,吴院士从学术交流、育种思维创新方面分享了节粮小型蛋鸡“农大3号”的育种和“农大5号”创新实践。
- 同学们在认真记笔记 -
- 3 -
院士之行“引爆”朋友圈


- 我院师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如上感受 -
- 3 -
院士与牧院的渊源
你知道吗?

这可不是吴院士第一次来牧院~

在2007年、2008年、2009年,

他就曾三次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 2007年 -






- 2008年 -
- 2009年 -
动物科技学院的小伙伴儿们真有福气!
这位大咖有多
来看看他的成就吧!
科技贡献
北京白鸡纯系与配套系的选育
(1976~1985)


吴常信教授是该项目的主持人之一。他的主要贡献是制订北京白鸡的育种方案,进行育种理论和技术指导,解决了从商品鸡中育成纯系和配套系的理论与方法。经过9年7个世代的系统选育,育成了生产性能高、生活力强、遗传性能稳定的我国优良白壳蛋鸡种。到1985年鉴定时,已在国内推广6000多万只,经济效益达2.12亿元。该项成果已获198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又获国家星火一等奖。
美利奴羊的选育
(1983~1995)


这是“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吴常信教授是内蒙古良种细毛羊育种协作组的成员,是“良种细毛羊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计算与应用”课题的主持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绵羊育种资料数据库,进行了细毛羊主要经济性状的育种参数计算,对种公羊做出育种值排队和制订了选择指数。1985年“中国美利奴羊新品种育成”项目通过鉴定,1987年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黑白花奶牛育种
(1972~1985)


主要参加北京地区黑白花奶牛的育种工作,对北京市种公牛进行了育种值的计算,提出了公牛后裔鉴定方案和种子母牛的选配计划。他也是北方黑白花奶牛育种协作组成员,北方地区黑白花奶牛品种标准化工作的主要负责人,1976年提出“北方黑白花奶牛品种标准”。“中国黑白花奶牛的培育”项目已于198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畜禽遗传规律
(1979~1984)


吴常信教授是该项目的主要参加人和组织者之一,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我国首次提出了多胎动物“混合家系”的概念,推导了混合家系亲缘相关的计算公式,改进了遗传参数的估计方法,提高了多胎动物选种的准确性。该项目于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蛋鸡合成理论
(1986~1995)


主要成就是提出蛋鸡合成系选育的理论与方法。由他主持的蛋鸡攻关课题,在“六五”期间育成“农昌2号”浅褐壳蛋鸡;在“七五”期间育成“农昌1号”褐壳蛋鸡。这两个鸡种不但分别达到了“六五”和“七五”国家蛋鸡攻关指标,而且在产蛋总重量和饲料转化率上都居全国参加测定的各组之首。特别是“农昌l号”还超过同期测定的国外褐壳蛋鸡良种“星杂579"的产蛋水平。他主持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蛋鸡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结果,丰富和发展了蛋鸡育种的理论体系,突破了传统理论中“闭锁”和“纯”的观点的束缚,解决了我国蛋鸡育种长期闭锁群选育造成的遗传进展缓慢的问题。该项成果于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小型蛋鸡的选育
(1990~1997)
该项目经过8年的选育,成功地将肉鸡中的小型(dw)基因引入到中型褐壳蛋鸡,育成了小型蛋鸡纯系。用这种小型鸡作父本与普通型蛋鸡杂交,后代商品鸡为矮小型。与普通蛋鸡相比,小型鸡的体重小20%~25%,可提高饲养密度25%~30%。在一个产蛋周期中(72周龄),虽然5,-/~‘l一1.2kg的鸡蛋,但可节省8~10kg饲料。每只小型鸡可比普通蛋鸡增加收入8~10元,料蛋比达到2.1:1,超过了国际上优秀普通型蛋鸡测定站测定的水平,对我国利用有限饲料资源生产更多的鸡蛋有重要意义。至今国内外尚无同类鸡种形成规模化生产的报道。“节粮小型褐壳蛋鸡的选育”项目于1998年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年,该项目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
(1986~1998)


由吴常信教授主持的“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项目,经过13年的努力,已于1999年通过鉴定。该项研究系统地阐明了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分析了影响保种的遗传因素,提出了保种的优化设计,解决了保种群体的大小、世代间隔的长短、公母畜最佳的性别比例和可允许的近交程度等一系列保种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反映出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畜禽遗传资源的保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曾邀请他作为主讲教师之一,在亚洲动物基因库培训班上讲授他的保种理论与方法。与国内外已有的同类研究相比,该项研究无论在广度与深度方面还是在理论与技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保种理论和保种优化设计的提出,反映出高水平的学术创见。在研究方法上,把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动物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综合应用于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该项目于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向上滑动查看
主要作品
论著
为建立安全_优质_高效的饲料生产体系而努力

畜牧兽医的发展要坚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

关于畜禽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中几个学术问题的讨论

关于优质鸡育种与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有关我国猪育种几个问题的探讨

我国蛋鸡育种的策略探讨

畜禽遗传育种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新年话家畜

积极推进分子生物技术在我国畜禽育种中的应用

现代猪育种技术

分子生物技术在中国动物育种中的应用

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技术

畜禽保种“优化”方案分析

数量遗传学与动物育种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畜禽主要经济性状(肉、蛋、奶)的遗传改进与育种新技术
著作
《中国家禽研究》
主编
《英汉畜牧词典》(与阎汉平合作)
向上滑动查看
为学界大咖吴常信院士点赞


    关注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