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吡唑醚菌酯大举上市,但你真的会卖吗?

 

1、吡唑醚菌酯蔬菜苗期使用一定要用低浓度。2、吡唑醚菌酯在果实的转色成熟阶段禁用。...



农药不同于一般大众商品,其使用技术对农户相对较为陌生和复杂。农药厂家在产品出厂之前要落地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产品准确的应用技术。

准确的应用技术包括:

1、适用于哪些作物的哪些靶标;

2、使用的时间节点及用量和使用次数;

3、对使用环境,包括水,温度,湿度,土壤,气候等有什么要求和需注意的地方;

4、混配使用需注意的问题。遗憾的是国内农资企业在这方面往往做的不全,做的不准,做的不精。有的是先生孩子,再抱着孩子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不可取的,也是要犯错误的。要么走弯路浪费时间,要么造成产品“夭折”。

农药的应用技术取决于四个方面:

1、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2、化合物的特性。

3、制剂的剂型。

4、作物的一生的生长特点。

从理论上先把着四个方面拿准,再用试验去验证才能形成农药准确的应用技术。理论不清,把试验的结果当应用技术去推广,等于是拿“某个3岁小孩爱吃糖果”的结论去把糖果卖给3岁的小孩。理论清楚了,不去试验,把理论当应用技术去推广等于是拿“小孩爱吃糖果”的常识去把糖果卖给全世界的小孩。没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应用技术往往是不准,不全的,甚至是错误的。与之相应的推广方案也肯定不顺,兴师动众换来的是徒劳无功。



笔者在这里献丑与同行就2016年的焦点化合物“吡唑醚菌酯”的应用技术做一些探讨,希望抛砖引玉。

一:由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机理衍生的应用技术。

吡唑醚菌酯作用于真菌细胞的线粒体,活性基团甲氧基丙烯酸通过“捕获”位于线粒体内膜外壁的低势能血红素,使线粒体呼吸链上的电子正常的传递途径中断,导致真菌不能完成能量的生成。真菌会“肌饿”而死。但是甲氧丙烯酸活性基团干扰的是真菌正常的呼吸途径,在受到外界“胁迫”后,真菌会启动其另一条旁路呼吸途径,即电子绕旁路呼吸途径传递,甲氧丙烯酸活性基团此时只能干瞪眼却无可奈何。也就是说真菌在遭到吡唑醚菌酯的攻击后,真菌会出现短暂的“休克”或“睡眠”,但是它终究会“醒”过来。还有少部分的真菌在没有“胁迫”的情况下,也会开启旁路呼吸途径,受到吡唑醚菌酯的攻击,根本无大恙。这是对离体真菌实验下观察到真菌受吡唑醚菌酯攻击后呼吸又恢复的理论“通俗化”解释。一句话概括:吡唑醚菌酯简直没有用。

但是把吡唑醚菌酯喷施到作物上后,部分作物上我们却观察不到真菌“死灰复燃”,观察不到“呼吸恢复”的奇迹。那是因为植物体内的一种叫做“生物类黄酮”的物质可以抑制真菌旁路呼吸途径的开启。真菌正常呼吸途径被吡唑醚菌酯切断了,旁路呼吸途径又打不开。在作物上寄生的真菌就陷入了绝境,真的被活活“饿”死了。吡唑醚菌酯在作物上能起到杀菌作用,50%的功劳要归于“生物类黄酮”。但是“生物类黄酮”在不同的植物富含的水平不一样,特别是大豆,禾谷类作物含量很高,因此吡唑醚菌酯在此类作物上有很好的推广前景。“生物内黄酮”水平低的植物上吡唑醚菌酯表现一般。

知道了以上通俗化理论,我们该怎么去使用推广吡唑醚菌酯?“生物类黄酮”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在所有的植物上都取得较好的防效?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在真菌孢子阶段就使用,把真菌消灭在“摇篮”里,不给真菌开启旁路呼吸途径的机会。在作物未发病或发病初使用。这样,吡唑醚菌酯就非常有用了。

从这个作用机理我们得到几点重要的应用技术:

1,吡唑醚菌酯在谷类,大豆等“生物内黄酮”高的作物上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2,吡唑醚菌酯要使用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才能够在多数作物上取得较佳的防效。

3,作用位点单一,多次使用会极快产生抗性,每季作物最多使用2-3次。

4,因为作物“生物内黄酮”水平不同,发病后使用吡唑醚菌酯防效表现不一,要与作用机制不一样的治疗剂使用才能确保在“生物类黄酮”较低的植物上取得较好的防效。

5,按时施药,不因病施药。



二:由吡唑醚菌酯的特性衍生的应用技术。

吡唑醚菌酯的特性有:

独有的植物健康作用。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提高N素的吸收和利用。可刺激植物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内源激素的生成,抑制乙烯,脱落酸的生成。促进植物抵抗蛋白的生成对抗病毒的侵袭,还可降低呼吸损耗,增加光合积累,增加了果实的含糖量,提高果品品质。还具有抗旱,抗寒,抗高温,低温及其他不利于生长的抗逆性。

从这个特性,我们得到的应用技术是:

1、吡唑醚菌酯可以作为生长调节剂来使用。在作物的快速生长阶段使用最好。蔬菜苗期使用一定要用低浓度。

2、吡唑醚菌酯在果实的转色成熟阶段禁用。

3、吡唑醚菌酯可以延长果品的耐贮时间,可以和其他药剂一起在贮藏前对果品进行处理。

4、对水生生物如鱼类高毒。应用技术:一般剂型不适合在水稻田使用。

5、超强的酯溶性和渗透作用。因为渗透和酯溶性,使得吡唑醚菌酯可在植物蜡质层下形成沉降药膜,耐雨水冲刷持效期可长达20天以上。因此提前施用不会影响药剂的利用及防效。应用技术:雨前雨后及时施药可保护作物在雨季不得病。不宜再与渗透性强的农药混用,以免产生药害。

6、防治谱广。即一药防多病。应用技术:预防用药,无需复配更多的杀菌剂。

7、活性高,除美洲葡萄会有药害,其他作物安全。应用技术:美洲葡萄品种禁用。



三:由吡唑醚菌酯的剂型衍生的应用技术。

乳油在作物的花期幼果期慎用。可湿性粉剂在果实成熟采摘前慎用。乳油在高温情况下慎用。

四:由作物一生的生长特点衍生的应用技术。

比如45%吡唑醚菌酯.戊唑醇WP在苹果上的应用:

1、干枝期清园。

2、中心花露红期施第1遍。

3、落花后15天幼果期使用第2遍。

4、套袋前使用第3遍。

本人在这里不再展示用试验来验证的应用技术,因为怕有广告的嫌疑。但是产品的应用技术一定要用试验去验证。这都是要在产品出厂前要落地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农资联盟 媒体专栏 《农资经销商》 供稿,作者胡荣,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若涉及版权争议,烦请加主编微信398298594或致电400-6273-100反馈,谢谢。


了解更多关于吡唑醚菌酯的知识,请长按二维码,添加客服!


按上方图片,扫描二维码,关注万联植保助手公众号。


    关注 万联植保助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