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地方,把假发做成了全球大生意……

 

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佩戴假发。人类的这一行为持续至今,并与中国的这个地方有了关系……...







许昌瑞贝卡公司假发生产车间。记者 曹凯 摄

光绪二十六年,灵井镇泉店村的一个生意人,动员村民当货郎走街串巷收购人发,再以德商提供的“飞马牌”钢针装备“货郎担儿”。

灵井镇由此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假发原材料集散地;今天,许昌数百家假发企业加工的工艺发、化纤发,销往世界各地。

记者:曹凯、王林园、陈淑品

在河南许昌灵井镇小宫村的一间民房里,51岁的黄凤荣把老板收购来的“头发蛋儿”(俗称“泡发”)和辫发在木制拉床上一丝丝扯开、理顺,用黄色的英寸尺丈量后按不同长度分档、扎把儿。

黄凤荣告诉记者,在耳濡目染下,自己15岁就会“做头发”了。30英寸长的头发价格高达每公斤4000多元人民币,所以也被人称作“黑金”。





许昌灵井镇小宫村的假发作坊。记者 曹凯 摄

这个手工作坊保留了100多年前假发产业在当地萌发时的工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灵井镇泉店村一个叫白锡和的生意人和一位德国商人做交易:由德方出资,白锡和动员当地村民当货郎走街串巷收购人发,再以德商提供的妇女做针线活用的“飞马牌”钢针装备“货郎担儿”。从此,灵井镇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假发原材料集散地。

不同的是,当年的假发原料来自周边地区,简单加工后运往青岛出口到欧洲。如今,原料大多来自印度、缅甸、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过许昌数百家假发企业加工成工艺发、化纤发等成品后销往世界各地。

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许昌假发产业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真正的“春天”。1980年,26岁的小宫村青年郑有全成了人人羡慕的“万元户”,率先添置了日本进口摩托车和电视机。



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佩戴假发,这一行为持续至今。记者 曹凯 摄

不甘于低层次的原材料出口为他人“做嫁衣”,郑有全1990年成立许昌县发制品总厂,高薪引进人才打破外商设置的设备、技术等诸多壁垒,掌握了档发、色发到工艺发的一整套工艺技术,“实现了中国人做真正假发成品的百年梦想”。

1993年,中美合资的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挂牌。公司“借船出海”,产品直销美国,同时获得进出口权,实现了向国际化公司的跨越。2003年,瑞贝卡在上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发制品第一股,市场也扩展到了非洲和欧洲,产品畅销40多个国家和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

目前,许昌市出口规模超过500万美元的发制品企业有50多家。2016年许昌发制品出口收入超过10亿美元,占全国发制品出口的一半以上。



伦敦街头佩戴中国产假发的英国女性。记者 史林静 摄

1981年出生在小宫村、在英国主修经济学的郑文青如今女承父业,担任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文青说,瑞贝卡公司目前已实现了全球化生产,人发原料六成以上来自印度,在尼日利亚、加纳和柬埔寨设立了工厂,已成为欧洲和非洲假发市场的主流品牌之一。

郑文青说,目前传统发制品企业正面临着用工难、用工贵、产品制造成本不断攀升的局面。公司及时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实施生产基地转移。柬埔寨工厂生产的假发产品已出口到非洲。尼日利亚和加纳工厂就近生产解决了数千当地居民就业,也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1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79亿美元。



尼日利亚阿布贾市场佩戴中国产假发的当地女性。记者 陈淑品 摄

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经营假发生意20多年的商人埃梅克·齐内克说,尼日利亚市场上有多个中国假发品牌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中国假发产品总体质量好,使用寿命长,在尼日利亚经济不景气的当下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对黄凤荣来说,她并不知道假发最后卖到了哪里。她感恩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足以让自己生活无忧。“农闲时过来做做头发,一年能挣上两三万元。”她说。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读英文报道 ——

Century-old wig industry reviving under B&R initiative

编辑:吴凯翔


    关注 我报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