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我最喜欢的科普故事》:3.虞喜发现“岁差”

 

------3.虞喜发现“岁差”------



虞喜,字仲,东晋天文学家。他博学好古,少年老成,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声望,受到人们的赞扬。西晋帝曾诏他出任官职,他拒绝了。

虞喜不愿做官,喜欢在家中做学问,他“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主要还是偏重于对经典著作的阐释和训注。但他从古代史志书中发现,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对冬至点移动的记录都存而不论,没有把“周天”(恒星年)和“周岁”(回归年)区分开来。

虞喜从古代冬至点位置的实测数据发生西退现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阳一周天并非冬至一周岁的结论,即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冬至一周岁要比太阳一周天差一小段,虞喜将之命名为“岁差”,发现了恒星年与回归年的区别。

《尧典》记载“冬至日短星昴”,而当时实测冬至点在“东壁中”,即壁宿九度。从昴宿经胃宿十四度、娄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计退行五十多度。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距“二千七百余年”,由此可求得岁差值约为“五十年退一度”。

岁差的发现,是我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虞喜发现岁差,虽然比古希腊的依巴谷晚,但却比依巴谷“每百年差一度”的数值精确。而且自祖冲之将岁差引进《大明历》后,刘悼的《皇极历》、杨忠辅的《统天历》和郭守敬的《授时历》中的岁差值日趋精确。而当时的欧洲,制历家们还在墨守成规地沿用百年差一度的差数据。两相比较,相形见绌。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706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4.学识渊博的刘焯------

刘焯,字士元,隋朝著名的天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饱读诗书。隋文帝开皇年间,刘焯中举秀才,进入朝廷做官,负责修定国史,并参议律历。

公元600年,他创立了《皇极历》,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性,提出用“等间距二次内插法公式”来计算日、月、五星的运行速度,这比以前的很多历法都精密。《皇极历》推定的每76.5年春分点在黄道上西移一度的岁差,与现行数值非常接近。

由于刘焯所著历书与当时权威人士——太史令张胄玄的天文、历数观点多有不同,所以,他精心制定的《皇极历》被排斥,不得施行。但该书提供的天文历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刘焯38岁那年遭遇诽谤,罢官回乡,专以教书著述为主。这期间,他对《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七曜历书》等十几部涉及日月运行、山川地理的著作悉心研究,著出了《稽极》、《历书》和《五经述议》,这些都成为当时的天文名著。当读到这些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著作时,不计其数的儒者和年轻学生纷纷以他为偶像,不远千里前来当面求教。史学家曾评论说:“几百年来,凡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的人,没有能够超过他刘焯的。”

刘焯的观点和一些理论,虽然在当时未被采纳,但却在后世被接受,或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发展、改进。因此,他对科学的贡献是不容磨灭的。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3706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理财小说 《哦!我最喜欢的科普故事》

作者:王立军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哦!我最喜欢的科普故事”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3706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