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卷三

 

------卷三------



校记

(1)原本“般若”作“波若”,题目及正文中的“慧能”皆写作“惠能”;“智慧”写作“智惠”等,今一律改为“慧能”、“智慧”、“定慧”等。

(2)原作“受”字。

(3)原作“违处”,据惠昕本等改。

(4)“僚”原作“寮”。

(5)原无“三十”,据惠昕本加。

(6)原作“净”字。

(7)“贯”原作“官”,敦煌本同;“阳”原作“杨”,铃木据惠昕本校作“本贯范阳”是对的,今从之。神会《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六祖师传》谓慧能“先祖范阳人也”;《祖堂集?慧能传》:“本贯范阳,移居新州”……从下文“左降迁流岭南”来看,其父曾为官,但未必在范阳作官。

(8)原本缺“作”字,据惠昕本加。

(9)“又”原作“亦”,据惠昕本改。

(10)“买柴”原误写作“卖柴”。

(11)“蕲”原误作“新”字。

(12)“作佛法”原作“佛法作”。

(13)原作“若未为堪作佛法”,据敦煌本改。

(14)“性”原作“姓”字。

(15)“差”原作“着”字,据敦煌本改。

(16)原作“集记”。

(17)“汝等”原作“汝汝”,参惠昕本改。

(18)“智慧”原本误写为“智事”。

(19)“智”原作“知”。

(20)“澄”原作“呈”,据惠昕本改。

(21)原句“是”下有“故”字,“授”作“受”,据敦煌本改。

(22)“偈”原作“请”,参铃木校本改。

(23)“息”原作“识”,据敦煌本改。

(24)原本无“相”字,参铃木校本加。

(25)原作“于”字,据敦煌本改。

(26)原本“卢”作“唐”,据敦煌本、惠昕本改。

(27)原本作“即善求法”,参惠昕本改。

(28)原本缺“偈”字,参惠昕本加。

(29)“若”字据惠昕本加。

(30)“秉”字原误作“事”。

(31)此“道”字参惠昕本补。

(32)“问”原本作“门”。

(33)原缺“座”字,据敦煌本加。

(34)原缺“祖位”二字,据惠昕本加。

(35)原缺“见”字,据敦煌本补。

(36)原作“此”字,据敦煌本改。

(37)原“偈”前有“言”字,据惠昕本删。

(38)原作“吾”,据敦煌本改。

(39)原本缺“下”字,据敦煌本补。

(40)“悟”原作“吾”字。

(41)“悟”原作“吾”。

(42)“即”字据惠昕本补。

(43)“法”原本误写“去”字。

(44)“丝”原作“兹”,据敦煌本改。

(45)“至”原本作“生”字。

(46)“已”原作“在”,参惠昕本改。

(47)“向”字原本缺,据敦煌本加。

(48)原本“法”下衍“买”字。

(49)以上是慧能在韶州大梵寺向韦璩等僧俗信徒所作的自述,从“善知识,静听……”至此为所述内容。“下是法”三字,原本用小字写。

(50)“智”原作“知”。

(51)、(052)原作“慧定”,据惠昕本改作“定慧”。

(53)“定”字原本缺,据惠昕本补加。

(54)“定慧”原作“慧定”。

(55)“直”原作“真”。

(56)此“直”及下一“直”字,原皆作“真”,据《维摩经?菩萨品》改。

(57)、(058)“直”原作“真”字。

(59)“直言”原本作“真心”,据惠昕本改。

(60)原本作“心在住即通流”,据惠昕本校改。

(61)“被”原作“彼”字。

(62)原本“致”作“置”字。

(63)“劝”,敦煌本同,铃木据惠昕本校作“契”字。从上下文看,用“劝”字亦可。“渐劝”与“顿修”相对,意为渐次勉力修行。

(64)“此”字原作“自”,据惠昕本改。

(65)敦煌本此句作“何明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铃木校作“何名为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实际上,用原句“何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更符合原意。“无相”不是真正无相,如能“于相而离相”,此即在精神境界中达到虽有相而无相,即“相无相”。

(66)“今”[了原作“念”,参惠昕本改。

(67)“此是”二字原本缺,敦煌本同,铃木参惠昕本加,今从之。

(68)原本缺“是无相”三字,据敦煌本加。

(69)原本作“念生”。

(70)原本“死”作“无”,参惠昕本“一念绝即死”而改。

(71)原本“邪”作“取”,据敦煌本改。

(72)原本缺此“念”字,据惠昕本加。

(73)原本和敦煌本皆无此七字,铃木校本据惠昕本补,今从之。

(74)原本缺“自”字,惠昕本“真如自性起念……”据此加“自”字。

(75)“坐”字原作“座”。

(76)此“不”字据惠昕本加。

(77)原本缺“言”字,此据敦煌本加。

(78)原本“净”作“体”,据敦煌本改。

(79)原本缺此“妄”字,据敦煌本加。

(80)原本“看者”下有一“看”字,敦煌本同。

(81)此“修”字据惠昕本加。

(82)原本缺“不”字,参惠昕本“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也,即是自性不动”加。

(83)原作“记”字。

(84)、(085)“坐”皆作“座”字。

(86)原本“外若着相……内性不乱”十六字,作“外若有相,内性不乱”八字,此参惠昕本校。

(87)“自”,原本误作“曰”字。

(88)“触”字原本作“解”,据敦煌本改。

(89)原本“内”下有“外”字,据惠昕本删。

(90)原本“菩萨戒经”缺“经”字。“本源”作“本原”。原本“本源”前无“戒”字,为“本源自性清净”,敦煌本同。惠昕本作:“我本无自性清净。”铃木校敦煌本作“我本无自性清净”。按,此处之《菩萨戒经》即中国内地通告的大乘戒律《梵网经》。其卷下有曰:“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奉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是谓大乘戒源自法身佛(或谓报身佛)的“心地中”,它也就是“佛性种子”、“一切佛本源”。因此,此句校为“戒,本源自性清净”为宜。因为“戒”前已省去“一切众生”,故校为“戒本源自性清净”亦可。如校为“我本源自性清净”,不仅违背经文,也不通。大小乘皆把“我”看作是五蕴的和合,属无常法,把执着“我”的见解称“有身见”或“我见”,主张断除。实际上,各本《坛经》的“我本源自性清净”中的“我”字,是误写和误传。

(91)原本缺此“自”字,知书达礼敦煌本补。

(92)原本“体”作“听”,据敦煌本改;“授”作“受”。

(93)原本缺“佛”字。据敦煌本加。

(94)“于”字据敦煌本加。

(95)据敦煌本,将此四字改排小字。

(96)、(097)、(098)原本“三身”皆作“三世”,从上下文看,应是“三身”之误。

(99)原本作“万法自性在”,据敦煌本改。

(100)原本缺“自性”,据敦煌本加。

(101)“森”原本作“叁”。

(102)原本“着境”作“看境”,据惠昕本改。

(103)“善亡”原本作“善心”,于前后意不合,参铃木校本改。惠昕本作“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

(104)原本作“皮肉是色身舍宅”。此据惠昕本校。

(105)原本作“不在归依也”,参惠昕本改。

(106)原本缺“度”字,据敦煌本加。

(107)原本缺“邪来正度”四字,据敦煌本加。

(108)“既”原本作“即”。

(109)此“灭”字据惠昕本补。

(110)原本只一个“念”字,此据惠昕本校。

(111)原本“前恶”作“何西”,据敦煌本改。

(112)此“今”字原本缺,据敦煌本加。

(113)原本“前”作“何”,缺“诳”字,参惠昕本校。

(114)原本及敦煌本皆作“疾垢”,参铃木校本改。

(115)原本缺“忏”字,参惠昕本加。

(116)“授”原作“受”字。

(117)原本作“身三宝”,参惠昕本校作“自性三宝”。

(118)原本无“不”字,参铃木校本补。

(119)原本缺此“依”字,据惠昕本补。

(120)原作“到彼岸”,敦煌本同。此参惠昕本校。

(121)原本作“如如化”,据惠昕本加“幻”字。

(122)“犹”原作“出”。

(123)原作“莫定心禅”,敦煌本作“莫定心座”,铃木校为“若空心坐”,惠昕本作“若空心静坐”。

(124)“世界虚空”四字,据惠昕本补加。

(125)“犹”原作“出”。

(126)原本“摩诃”下有“行”字。

(127)原缺“行”字,据惠昕本加。

(128)“若”原作“莫”字。

(129)原本无“切”字,据惠昕本加。

(130)原本“愚”作“思”,据敦煌本改。

(131)“愚”原本作“思”。

(132)原本缺“世人”、“自言”,参惠昕本补。

(133)原本无“般若”二字,据惠昕本加。

(134)原本“何名”下衍“般若”二字。

(135)原作“彼岸到”。

(136)原本“为”作“于”,参铃木校本改。

(137)“承”原本作“水”。

(138)原本“若”下有“不”字,据敦煌本删。

(139)原本“中”作“口”字。

(140)原本无“出”字。

(141)原本无“一般若生”四字,据惠昕本补。

(142)原本“忆”作“亿”字。

(143)原本“小”作“少”字。

(144)“于”原写作“提”字。

(145)原本无“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八字,敦煌本同。此据惠昕本补。

(146)原本“增”作“曾”。

(147)原本“般若”误作“本性”,据敦煌本改。

(148)“小”原本作“少”。

(149)原本“小”作“少”。

(150)原本“悉”作“迷”,“倒”作“到”,分别据敦煌本、惠昕本校改。

(151)“小”原本作“少”。

(152)“假”原本作“信”,敦煌本同,参铃木本改。

(153)原本作“我若无智人”,敦煌本同。此据惠昕本改。

(154)原本“小人”作“小故”。

(155)原本此句作“问迷人于智者”。

(156)原本“彼”作“使”,从铃木本校本。

(157)原本缺“解”字,据惠昕本补加。

(158)原本“戒”作“我”,《梵网经》云:“……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详见(90)校记。

(159)原本无此四字,据惠昕本补。

(160)原本“是故”作“是顿”,据敦煌本改。“将此教法”作“以教法”,参惠昕本校。

(161)原本“令”作“今”。

(162)原本缺“不”字,参惠昕本“若自不悟……”补加。

(163)“谓”原作“为”,参惠昕本改。

(164)原本作“见佛”,从下文看应作“见性”。惠昕本作“所谓化导,令得见性”。

(165)“救不可得”原本无,敦煌本同,据惠昕本补。

(166)“不着一切法”五字原本无,据敦煌本补。

(167)原本“六贼”,敦煌本同,铃木校改“六识”。实际以不改为宜。把“六识”称“六贼”也见于北宗神秀的《观心论》。

(168)“若”原作“莫”。

(169)原本缺“法”字,据惠昕本加。

(170)原无“于”字,据惠昕本加。

(171)“事”原本作“是”,敦煌本同,铃木校本改为“事”。惠昕本作“如事佛……”。

(172)惠昕本此句作“终身而不退者”。

(173)“于”原本作“衣”。从文意来看,作“于”较妥当。

(174)原本作“遇”字。

(175)“便”原本作“如”,敦煌本同,据惠昕本“只言修福便是道”改。

(176)原本“恶”作“业”,据惠昕本改。

(177)原本“造”作“在”,据惠昕本改。

(178)原本“在”作“造”,据惠昕本改。

(179)原本“大”作“六”。

(180)原本“类”作“例”,据惠昕本改。

(181)原本“至”作“志”字,据惠昕本改。

(182)“尝”原本作“当”,敦煌本同,铃木参惠昕本改作“今”字。作“尝”较胜。

(183)原本缺“何”字,据敦煌本补。

(184)“问”原本作“闻”字。

(185)原本“祖”作“师”字,据敦煌本改。

(186)原本“化”字作“代”,虽“弟子见说达摩大师代,梁武帝问达摩……”也可通,但与下面武帝遣达摩出境的内容不相应。铃木据惠昕本校为“达摩大师化梁武帝”,今从之。

(187)原句缺“帝”字,参惠昕本加。

(188)原本缺“田”字,参惠昕本加。

(189)原本作“平直是佛性”,敦煌本作“平直是德佛性”。据惠昕本在“平直”前加“见性是功”,又据敦煌本在“是”下补“德”字,参铃木校本在“佛性”前加“内见”二字。

(190)原本此句作“自性无功德”,据敦煌本改。

(191)“直心”原作“真心”。

(192)原本缺“往”字,据敦煌本加。

(193)原本“远”作“近”,参惠昕本改。

(194)原本“近”作“远”字,参惠昕本改。

(195)原本“有”作“自”字,敦煌本同,虽通,但与下句“法无两般”的“无”字不对称,故参惠昕本改。

(196)原本无“两”字,据惠昕本加。

(197)原句是“东方但净心无罪”,今参惠昕本“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加“人”和“即”二字。

(198)原作“西方心不净有愆”。今参惠昕本“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加“人”与“亦”二字。

(199)原本“两”误写作“西”。

(200)原本无“十”字,据惠昕本加。

(201)原本作“真”字。

(202)原本“弹”误作“禅”字。

(203)“达”原本误作“但”字。

(204)原本作“六”。

(205)原本无“心”字,敦煌本同,据惠昕本加。

(206)原本缺“外”字,敦煌本同,据惠昕本加。

(207)原本作“我人”,参惠昕本改。

(208)原本“倒”作“到”。

(209)原本缺“诸”字,据敦煌本补。

(210)惠昕本相应段有“自性内照,三毒即除”之句。敦煌本也作“照三毒若除”,铃木参惠昕本校为“自性内照,三毒若除。”敦煌本、敦博本相同,没有惠昕本“外照六门”那样的句子,故校作“自性内照”似乎不妥当。

(211)原本缺“尽诵”二字,据敦煌本补。

(212)原本“慧能”下有“说”字。

(213)“愚”原本作“遇”字,“悉”原本作“迷”字,据惠昕本改。

(214)惠昕本作“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据原意,敦博本“邪来因烦恼”应校为“邪来生烦恼”。敦煌本也作“邪来因烦恼”。这当是反映早期《坛经》面貌,文字朴拙,故以不改为宜。

(215)原本“见”作“现”。

(216)“过”原本作“遇”字。

(217)原本“彼有”作“破彼”,据惠昕本改。

(218)“现”原本作“见”。

(219)原本“元”作“无”。

(220)原本“是”作“在”,据惠昕本改。

(221)原本“悉”作“迷”,据敦煌本改。

(222)原本缺此五字,据惠昕本补加。

(223)原本无“此偈”,据敦煌本补。

(224)原本“千里”上有“底”。

(225)“住”原本作“往”。

(226)原本作“三十五千”,缺“人”字,此据敦煌本改。

(227)原本“依”作“幼”,缺“约”字,参敦煌本、铃木校本改。

(228)“去处”原本作“法处”,敦煌本同,此据惠昕本改。

(229)“递”原本作“遍”字,敦煌本同,此据惠昕本改。

(230)原本作“南宗能北宗秀”,敦煌本同,此据惠昕本校。

(231)原本“当阳县”作“堂杨悬”。

(232)原本“指”作“旨”,惠昕本此句作“直指见性”。

(233)原本“悟”作“吾”字。

(234)、(235)、(236)原本“契”作“启”,据敦煌本改。

(237)原本“汝”前多一“如”字。

(238)原本在“无”下有“疑”字,敦煌本同,据惠昕本删。

(239)原本在“无乱”、“无痴”下各有一“是”字,参惠昕本删。

(240)原本缺“性”字,参惠昕本加。

(241)原本“常”作“当”,“法”下有“照”字,参敦煌本、惠昕本校。

(242)原本作“立有”,敦煌本同,此参惠昕本改。

(243)原本缺“门”字,据敦煌本加。

(244)原本无“有”字,据敦煌本补。

(245)原本作“当”字。

(246)“尝”字原本作“常”。

(247)原本缺“莲”字。

(248)原本“疑”作“痴”字。

(249)原本“疑”作“痴”字。

(250)此四字原本缺,敦煌本同,据惠昕本补。

(251)原本“与”作“已”字。

(252)原本“喻”作“如”字。

(253)原本“迷”下有“即”字,据敦煌本删。

(254)“已上十六字是正法”是原本上固有的,用小字写。

(255)原本缺“此”字,参惠昕本加。

(256)原句作“即是不迷”,参惠昕本在“即是”下补“内外”二字,与前文相应。

(257)原本“悟”作“吾”字。

(258)原本缺“示觉知见”四字,据敦煌本加。

(259)“从”原本作“上”,据惠昕本改。

(260)原本无“邪”字,据惠昕本加。

(261)原本“是”作“事”,“华”作“达”。

(262)原句作“法达闻”,据敦煌本补“一”字。

(263)原本“被”作“彼”字。

(264)“汝自身心见”,敦煌本同,铃木据惠昕本校作“汝向自身见”。实则不改于意亦通。

(265)原本缺“法”字,敦煌本同,据惠昕本补。

(266)此句原本作“一切不离染”,敦煌本作“一切无离”,铃木校为“一切无杂”。按慧能思想,前述“于相而离相”,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等,是不主张脱离社会和世俗事务而求解脱的。故以校为“一切不离”为宜,此与下句“但离法相”相对应。惠昕本作“一切不染”恐为后人所改。

(267)原句无此“最上”十字,参铃木校本加。

(268)“阳”原作“杨”。

(269)原本无“夫”字,据惠昕本加。

(270)原本“礼拜”下多“礼拜”二字,又缺“敢”字,参惠昕本校。

(271)原本“修”下衍“见否吾不自知”六字。

(272)原句是“问吾见否”,参惠昕本补加“乃”字。

(273)原本无“用”字,据惠昕本补。

(274)原本作“皆取法对”,参惠昕本改。

(275)“阴”原作“荫”字。

(276)原本“界”、“入”下各无“是”字,参敦煌本、惠昕本加。

(277)“含”原本作“合”字,据敦煌本改。

(278)原本无“见”字,敦煌本同,参惠昕本加。

(279)原无此“是”字,据敦煌本加。

(280)原本这两句是“含自性,十八正”,参惠昕本“自性若正,起十八正”校改。

(281)原本“若”作“合”,敦煌本作“含”。此据惠昕本改。

(282)原本作“外竟无情有五”,据敦煌本校。

(283)原本作“语与言对法与相对”,参惠昕本校。

(284)原本“静”作“净”字。

(285)原本“凡”作“乱”字,据敦煌本改。

(286)原本“少”作“小”字,参惠昕本改。

(287)敦煌本在“老与少对”之后有“大与少(小)对”,实成十三对。

(288)原本“定”作“空”字。

(289)“嗔”原本作“顺”字,据惠昕本改。

(290)以上实为二十对。

(291)原本作“言语与法相对”,参前面文句改。

(292)原本作“内外境有无五对”,参前面文句改。

(293)“自性居起用有十九对”原本写作“三身有三对”,参前面文句改。又,本段“自性居起用”与敦煌本同,铃木据惠昕本把“居”字去掉,似以保持原句为真。

(294)原作“能”字,据敦煌本改。

(295)原本无“相”字,参惠昕本“外于相离相”补。

(296)原本缺此“空”字,参惠昕本“内于空离空”补。

(297)原句为“着相惟邪见”,参惠昕本“若全着相,即长邪见”,并参上句“着空则惟长无明”,加“即”、“长”二字。

(298)原本“自性上说空正语言本性不空自惑语言除故”十九字,与敦煌本全同,惠昕本无。铃木校为“自性上说空正语言,本性不空这自惑,语言除故。”从此大祭典内容看,是讲中道和不二法门的,要求“出语尽变”,“出入即离两边”,把握空有相即不二的道理。对语言文字也应这样,既讲语言性空,又要承认其性不空,如看到语言空的方面而要人“不用文字”,废除语言,也是一种迷惑。因此本校本作如上断句。并在“迷”下加“人”字,成“迷人自惑”句。

(299)原本是“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暗不自暗,以明变暗,以暗现明,来去相因。”敦煌本同。铃木在校注中说,其中的第二句“暗不自暗”恐当作“明不自明,以暗故明”。是对的。但铃木没有校改正文。从下面的“以明变暗,以暗现明”来看,把正文校改为“明不自明,以暗故明”是符合原意的。敦煌本、敦博本是同本异抄本,原本有错讹(其中有不少明显错误),致使此二本存在同样的错。

(300)原本无“师”字和“灭度”二字,据敦煌本补。

(301)原本“新”作“鄿”,“恩”作“因”,参惠昕本校。

(302)原本“令”作“今”字,“迷”下有“者”字。此从惠昕本。

(303)原本无“不善”二字,敦煌本同,此据惠昕本校补。

(304)原本“忧”字作“有”字。

(305)原本“静”作“净”字。

(306)原本“取”字下有“见”字。

(307)原本“有情”作“有性”,敦煌本同,与下“无情即……”不相应,此从惠昕本。

(308)原本“诤”作“净”字。

(309)原本“若诤”作“若道”。

(310)原本“诤”作“净”字。

(311)原本“缭”作“辽”字。

(312)“颂”原本作“诵”字。

(313)“达摩”原本作“达磨”,为与前面“西国第一祖达摩祖师”及后面“南天竺国王子第三太子菩提达摩”等一致,皆改“磨”为“摩”。

(314)原本无“诵”字。

(315)“摩”原本作“磨”。

(316)原本“本”作“大”字,敦煌本同,据惠昕本改。

(317)原本“摩”作“磨”。

(318)原本“此”作“法”字,据敦煌本改。

(319)原本缺“曰”字,下一颂也缺“曰”字,皆据敦煌本加。

(320)原本二“业”字皆作“叶”。

(321)“着”原本作“若”,据惠昕本改。

(322)“田”原本误写作“因”字。

(323)原本“蜜”作“密”字。

(324)“毗罗长者”,敦煌本同,铃木据惠昕本校为“毗罗尊者”。为保持原貌,此名似以不改为宜。

(325)“耶”原本作“那”字。

(326)“自身”原本作“自今”,据敦煌本改。

(327)原本“白”作“自”。

(328)敦煌本作“佛在众生中”。

(329)原本此句作“后代迷门此颂意”,敦煌本其中的“代”作“伐”字,今据惠昕本校改。

(330)原本在“即”前有一“意”字。

(331)原本“法”作“净”,敦煌本同,据惠昕本改。

(332)原本“是”作“身”字,敦煌本同,今从惠昕本。

(333)原本“离”作“欲”,据敦煌本改。

(334)敦煌本同,惠昕本作“若能心中自见真”。铃木据惠昕本校改。从下句“有真即是成佛因”看,以不改为宜。

(335)原本“不于此是大悠悠”,敦煌本同。铃木参惠昕本的“不于此见大悠悠”改“是”为“见”字,今从之。此之“悠悠”与前面《无相颂》中的“努力修道莫悠悠”的“悠悠”相同,意为悠闲,漫不经心。然而,如把“悠悠”解释为悠谬、鄙俗,如《晋书?王导传》:“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则可改“于”为“语”,全句则为“不语此是大悠悠”。

(336)“遂”原作“道”,据敦煌本改。

(337)原本“问”作“门”字。

(338)“即非圣法”,敦煌本同,铃木据惠昕本改“圣”为“正”字。

(339)原本无“无往”二字,敦煌本同。今据惠昕本加。

(340)原本无“已”字,据敦煌本加。

(341)原本“言”作“云”,敦煌本同,惠昕本“大师言讫,夜至三更。”此参惠昕本校。

(342)原本作“七十省六”,据敦煌本改。

(343)“异香氛氲”原本作“异年曰氛氛”,敦煌本作“异香氲氲”,惠昕本作“异香氛氲”。此从惠昕本校。

(344)“座”原作“坐”字。

(345)“璩”原作“据”字。

(346)“际”敦煌本作“漈”。

(347)原本不重此“悟真”二字,据敦煌本补。

(348)原本“现”作“见”(古字通),“授”作“受”字。

(349)原本“县”作“悬”字。

(350)原本“根”作“眼”,缺“性”字,据敦煌本改。

(351)原本“材”作“林”字。

(352)原本“达”作“违”字,据敦煌本改。

(353)原本“知”作“智”,“密”作“蜜”。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0348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传记名著小说 《六祖坛经》

作者:杨曾文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六祖坛经”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0348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