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兰州人文讲诗故居本是仙人住,无限风光在此中。

 

秋子咏兰州人文诗19首1二纸古帖兰州市博物馆藏有二叶1987年出土的东汉墨纸,读后权冠名“妇悉履帖”和“为养...




咏兰州人文诗19首

1
二纸古帖

兰州市博物馆藏有二叶1987年出土的东汉墨纸,读后权冠名“妇悉履帖”和“为养视帖”。较之所谓“西晋陆机所书”之《平复帖》,以汉末计,至少也要早45年,当为纸上墨迹之最。其书:一纸分书偏楷,四十多字;一纸分书杂章草,六十多字。事实上,甘肃出土的纸上墨迹还有更早者,如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西汉末期的《巨阳大利残纸》《持书来残纸》《陵叩头书信残纸》等,只是它们所存字迹较少。这些墨迹与甘肃出土的东汉简牍书法相映其辉,令人感叹。
二纸权称妇养名,

堪让平复退前行。
书香未必言新老,

墨古还须比重轻。
楷法无钟呈妙境,

分形有汉造奇声。
把刀自此削寒骨,

拭剑从今断野风。
2
吴可读

吴可读(1812—1879),字柳堂,兰州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都察院御史。因犯颜直谏而“降三级调用”,应左宗棠之聘主讲兰山书院;并靠声名影响募集白银五十万两建立甘肃举院。光绪五年闰三月初五(1879年4月25日)呈白绫尸谏自尽。《慈禧外记》云:“其功不可没也。盖其死也,实根于忠勇之天性,从容就义,视死如归,非匹夫血性之勇,士君子道义之勇也。其光明之怀,信道之笃,实令人仰叹不置。”知其事,感其德,仰其人,得此诗句。
立世诚笃秉性强,

义怀忠勇气轩昂。
疏迁礼法酬公道,

奏斩凶顽正大纲。
走马垂功兴举院,

还乡累绩傲学堂。
誉盈华夏千秋史,

灿写英名百代扬。
3
赞书家魏振皆

千秋陇右地横斜,

历数名人总不绝。
但造书坛新气象,

续承张索又一杰①。
注:① 张索,即东汉张芝、西晋索靖二位出自甘肃敦煌的大书法家,是“敦煌书风”的杰出代表人物。
4
文山村访魏振皆故居

似洞如龛挂半空,

斜阳一缕落岩峰。
故居本是仙人住,

无限风光在此中。
5
皋兰谒魏公振皆墓

春节过罢未觉春,

初九依然步雪尘。
洗耳村中听往事,

引足阙里谒贤尊。
祭言句句情思远,

烧纸叠叠意念深。
若是心中无块垒,

谁人不仰陇原魂!

6
兰州水车博览园

摩天唱咏破娥眠,

桑古文明挂眼帘。
疑是仙源临世外,

游人梦里问陶潜。
7
兰州滨河路风光

百里春风起翠波,

桥姿塔影戏天鹅。
逶迤秀景敲心响,

半句新诗向水歌。
8
兰州水车博览园

摩天唱咏破娥眠,

桑古文明挂眼帘。
疑是仙源临世外,

游人梦里问陶潜。
9
黄河铁桥百年感兴

横跨长河寿百年,

傲空铁骨铸青颜。
管它浊浪滔滔涌,

总把福宁惠陇原。
10
魏振皆书法集萃首发寄咏

魏振皆(1889—1974),甘肃皋兰县人。杰出书法家、教育家、文史学家。一生致力教育和书法研究。其独创的“魏隶”“魏行”书体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其作品集在兰州宁卧庄宾馆举行首发式,贺以寄咏。

满堂心语起波涛,

赞咏贤公引自豪。

饮墨一生凭浪卷,

执鞭半世任风敲。

才高笔健情思敏,

望重名清骨气骄。

炳蔚书坛开断响,

百年翘楚胜胡萧①。

注:① 胡萧,指与魏振皆同时代的江南书家胡小石、萧蜕。笔者曾在拙著《中国书法史略》中做过研究和论述。


悼忆三师
11


书坛泰斗顾子惠

顾子惠(1904-2005),江苏太仓人。毕业于理工土木专业,遍游名山大川。于20世纪40年代初移居兰州,60年代于某军工企业退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被誉为“陇上书法泰斗”。常与书坛巨匠魏振皆等精研书艺。书法上溯甲骨钟鼎,下迄汉魏六朝,从《张黑女》和《石门颂》诸碑中得造化,独塑己风,作品多入国内外展览和被藏、勒石。著有《顾子惠书法集》等。1980年,笔者曾拜于先生门下学书习印,第一堂课教学生如何做人。二十多年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并多得其赞。
语重心长态可掬,

谆谆教诲破痴愚。
萦怀往事如涛涌,

总令学生泪洒衣。
12
书法旗手尹建鼎

尹建鼎(1922-1997),笔名半坡,原籍陕西渭南。1949年毕业于兰州大学,长期在兰州园林部门工作。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协、兰州市书协名誉主席。以“于体草书”见长,其作品多入国内外展览,被藏、入典、刻匾、勒铭甚多。1979年5月,担纲成立了甘肃第一个群众组织“兰州五泉书画研究会”,声震陇原。著有《尹建鼎书法集》等。吾曾被吸收为该会首批会员,常聆先生教诲,请益用笔,切磋书理,并多得先生奖掖。
一声号角响南山,

旗手拨云见日天。
扶鸟遥空翻双翼,

书生每每忆师贤。
13
书印大家靳鉴

靳鉴(1928-2010),别名石痴、痴叟,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教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山印社副社长。一生淡泊名利,“空山无语自流香”,教书育人,桃李遍陇。擅长于花鸟画、书法、篆刻以及史论研究,尤其草篆书法造诣颇深,曲高和寡,达境入界,作品多入国内外展览,被藏、匾牌较多,颇具影响。著有《论拉菲尔》《篆隶草楷四体书述要》等。
空山无语自流香,

刀笔痴情溢草堂。
生性淡泊潜史论,

满身清气傲穹苍。
14
陪友看黄河

穿城九曲系缘深,

暑季河边最畅心。
闲坐柳荫观丽景,

捡来陶片当白金。
15
白兰瓜寄咏

赞咏瓜情果韵深,

流香泻蜜总怡心。
十回进享八回醉,

道是麻皮赛紫金。
16
雪后登兰山三台阁

雪霁登山共剪云,

诗人墨手话初春。
谈书忆起安御史①,

尤赞联仙刘翰林②。

注:① 安御史,即清代安维峻。安维峻(1854-1925),字晓峰,号盘阿道人,甘肃秦安县人。清代著名的谏官。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士,十九年(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书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清诛李鸿章疏》,1894年《请明诏讨诿法》。然上书声震京都,却因言获罪,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京城时人以“陇上铁汉”四字相赠,大刀王五及京城应考文人为之送行。1899年后,安维峻主讲陇西南安书院,在家乡办学,辛亥革命中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小楷书法尤工,颇具影响。
② 刘翰林,即清末刘尔炘。刘尔炘(1864—1931),字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别号五泉山人,甘肃兰州市人。近代著名学者。光绪乙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应聘为五泉书院讲席,教学上严于督导,循循善诱,深受生徒的尊敬。并造福乡梓,为发展甘肃的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辛亥革命后任甘肃省临时议会副议长,曾经管文教慈善福利社团,后潜心撰写学术专著。1928年11月起分别派为豫陕甘及行政院赈灾委员会委员。一生著述甚多。善对联、书法,有“联仙”之誉。
17
兰山采风诳句

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晨起,应邀随张克复、宋寿海、赵逵夫、柯杨、王传明、古马、邓明、胡亚权、丛丹、孙周秦等一行30余人登上兰山采风活动,了解中华第一文化长廊建设情况,共商题联命匾事宜。兴有所至,遂吟斯句。

浴佛节日上兰山,

觉是花开向我妍。
借酒狂夫飞醉语,

信裁一二便绝联。

参加兰州天斧沙宫景区考察小记
18
龙凤峡

金龙玉凤守幽峡,

鬼斧神工造异葩。
试做女王宫里客,

攀岩登岭挂悬崖。
19
龙凤柱

顶天立地矗山巅,

伟岸凌空好壮观。
许是羌人留圣器,

锁关坚守镇狐仙。





作者简介:

秋子,本名申晓君,老陕。长期从事书刊出版,退休前系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调研员、编审。“敦煌风”倡导者。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为顾问),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文化部艺术学评审专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兰州大学客座教授、书法研究所研究员,兰山印社副秘书长,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青年书协等众多组织顾问。书法、篆刻作品入选众多国内外大展并有获奖;著有《中国上古书法史》《中国书法史略》《敦煌风漫话》《敦煌风续话》《借我诗心》《最爱是秋》《未了秋情》《秋声依旧》《敦煌写卷墨迹精选丛帖》《红楼梦人物关系一览》《敦煌风·秋子作品》等16部(套);发表书法、篆刻、国学、出版等方面的理论文章以及诗歌、评论、散文、小说、杂文、对联、新闻、通讯等作品计320多万字,被誉为“当代书坛学者型书法篆刻家、书法史论家、诗人”。媒体多有介绍报道。

邮箱:QZ008866@163.com
秋子书法网:① 
http://artist.artxun.com/273527-qiuzi/
② 
WWW.Qiuzi.Gs.cn



作者:秋子

总编:简爱

主编:笑容悠然

图片来源:书法秋子提供、美女图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921995796@qq.com ;为方便沟通,请投稿的诗友加主编为好友,感恩有你!主编微信:Mthgh520134; QQ:921995796(闲聊请勿加)

精彩推荐:

【津沽艺廊】|四月的雨挂在季节的渡口 悄悄地  诉一腔离愁

回文诗欣赏|迷梦似诗如画醉, 低颦语我恋情长。 作者:良好十三郎

你在一场云雾上面 是否看见了我的阴晴  作者:何炳阳

古诗词精选|浮沉浊世无非利,拾得精神便是钱  作者:东来紫气

【油菜花诗选】08期  阳台边,那背影正把秋水望穿

【期盼一世接一世的相见 把孟婆汤尝遍 】 作者:周辽沈

简爱诗社∣
一个唯美的公众号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Once
可以理解为一次也可以理解为曾经
故事丨文字丨微语丨古诗
在文字里低吟浅唱


唐风书院|
你的诗词园地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一个传统文化的诗意平台
诗文化之旅
与诗为伴,与你同行
简爱书城|开启
艺术人生
每卖一本书将为公益事业
捐献一元的力量
一次点击
传递一份光明


    关注 简爱诗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