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胜美是所有自私父母的需要 干货很多

 

打破虚幻的全能自恋感,真实比虚幻好。...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作者 | 胡慎之


随着电视剧《欢乐颂2》的播出,樊胜美的角色,引发大家很大地争议。

我也尝试着看了该剧,研究了一下樊胜美这个角色,以及她和家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正如很多人看到的那样,樊胜美一直在竭尽所能地为家里人付出。她爸爸妈妈哥哥嫂嫂就像吸血鬼一样,拼命地吸干樊胜美的“精血”。直到樊胜美已经无力再填补家里的无底洞,家里人依旧不放过她。

同时,樊胜美本身的这个角色也让我很不舒服。一方面她被家里人压榨,另一方面她也在不断地麻烦身边所有人。

他们一家人似乎都是相同的模式:认为人际关系的存在就是相互利用,无法传递价值给别人。



王柏川(樊胜美男朋友)跟自己父母表达的那番话惊到我了,他说,“樊胜美以前在学校里光芒四射,全年级的男生都喜欢她,本来和她在一起是仰望不了的事。如果没有她那些极品亲戚,可能根本没办法得到她。”

当王柏川说出这么话,我尝试着代入到他的角色中,“樊胜美这样的女人,我一定不会娶。”

所以,当王柏川的家人被樊胜美的家事牵连进来,王柏川妈妈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就算你真的想承担她的整个人生,你也承担不起。”

很多人对樊胜美反感,是怒其不争。明明家里人没把她当真正的亲人,反而像吸血鬼一样拼命地向她索取,但她还是放心不下。

就像剧中曲筱绡说的那样,樊胜美得到解脱的唯一方式是:斩断跟家里人的联系,让她家里人自生自灭好了。

跟家里人斩断关系,对樊胜美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一种自生自灭的孤独感立刻出来了。这意味着,樊胜美从此变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樊胜美不敢斩断跟家里人的关系,到底是想在这段关系里寻求什么?(后面具体分析)

樊胜美是自私父母的产物。

想培养出一个樊胜美并不难,父母保持一种自私的状态,不断地剥夺她所有的东西。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对家的忠诚度以及可利用度非常高。

怎样的女性容易成为樊胜美?

第一,重男轻女的家庭,女生一出生就被剥夺了价值。

重男轻女的家庭信奉的观点是,男孩子是有价值的,女孩子是没有价值的。在有的地方,甚至把女孩子称为赔钱货。

女性一出生就不被家里所有人欢迎,这对初来世界的孩子来说,她会感到无价值感。

若孩子一出生,家里人是欢迎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价值。因为让家里人开心,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在很多重男轻女家庭中出生的姐姐,父母很可能对她说:“你是姐姐,要照顾好弟弟妹妹,这是你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你存在的价值。”

慢慢地,姐姐就会认同父母,通过照顾好弟弟妹妹和做家务来获得父母对她价值的肯定。

所以,孩子的核心价值更多地是来源于父母,尤其是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很重要。
第二,父母完全忽略她的归属需求。

人生来孤单。

为了摆脱孤单感,我们会跟别人亲近,产生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建立的最初是孩子刚出生跟妈妈之间。如果妈妈非常渴望想要男孩,生出来的却是女孩。当女孩想跟妈妈建立较为亲近紧密的依恋关系时,妈妈是非常焦虑的。

有的妈妈认为自己生了一个女儿,而怪责自己,连同自己都觉得价值感很低。

因此,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一般妈妈也是重男轻女的。重男轻女的妈妈可能本身没有太多价值感,通常会把对别人付出,对子女付出,作为自己价值感的来源。

在这种情形下,一个不被妈妈欢迎的女孩,在女孩有需求产生,妈妈一般是不会去满足的,妈妈会觉得女孩是累赘,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增添烦恼,是苦难的来源。

例如:当女孩子爬向妈妈,渴望被妈妈接纳拥抱,妈妈多半会忽略或躲开。

我的很多来访者跟我分享了一些相关的感受和事件,例如:她看到妈妈抱着弟弟很开心,等她走过去的那一刻,妈妈脸色立刻变了。

再举一个例子:某位来访者跟她妈妈分享一些事情,妈妈面无表情。如果妈妈在做一些事情,直接就把她甩开“去去去,一边去,妈妈正忙着,什么都要照顾你,真麻烦”。

一个充满抱怨的妈妈会把孩子的归属需求打破。就像我们去朋友家里,朋友不欢迎我们,且被我们捕捉到了,那一刻,我们内心一方面会感到很无力,很失落。另一方面会愤怒。

生长在重男轻女中的女孩会把对父母的愤怒压抑下去,“我怎么可以对爸妈愤怒呢?不行,我好恨自己啊,为什么我是女儿”。所以,把对父母的的愤怒转移成了对自己的愤怒,变成了自我责怪。



第三方面,忽略她情绪的需求。

樊胜美说自己感觉到特别无助,这么多年一直为家里边付出很多,自己有很多的时候在上海也很难。(神情很悲伤)

她妈妈的回答是,“我也没办法,雷雷怎么办?你爸爸又躺在床上”。

樊胜美妈妈完全忽略了樊胜美的需求,根本不愿跟她接触。

是的,从小到大,樊胜美就是这样被妈妈对待的。

忽略情绪需求有这几种方式:

方式一:告诉你不要有情绪。

很小的时候,我们摔疼了,哭。

哭代表着一种需求。

哭带给有些妈妈或其他抚养者烦躁的感觉,抚养者们不愿满足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应对孩子的哭。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求孩子不要有这种需求,所以,不准孩子哭。

方式二:对孩子的情绪过度关注。

所谓的情绪过度关注,就是抚养者和孩子的情绪完全融为一体。孩子哭,抚养者就特别焦虑,“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换言之,孩子有情绪出来了,妈妈没有关注孩子的情绪或安抚孩子的情绪,而是比孩子更紧张。

网络上曾看到过一段视频: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突然,妈妈用特别夸张和愤怒的言行要求对方小孩道歉,结果把自己家的小孩吓哭了。

其实,孩子间发生冲突后,有些难过和受挫后的悲伤是很正常的。但妈妈的表现,极端的情绪反应,把自己的孩子吓到,就属于情绪的过度关注。

之所以会这样,往往是妈妈内心把自己的感觉投注到了孩子身上。那一刻,妈妈没办法理清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

实际上,孩子是有能力处理这些情绪的。



方式三:情绪隔离。

就像樊胜美的妈妈,很久没笑过了,一直处于悲伤的状态。樊胜美也是。

有人跟我说过:“我妈妈在我印象中一直是愁眉苦脸的,没见她笑过。”跟我说这话的人,他似乎也是面无表情的,像是在说别人家的事情一样。

我提醒他,“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悲伤”。

对方说:“真的吗?我不觉得。”

也就是说,他已经把情绪隔离的很深了,隔离到好像这个情绪已经不属于他了。

就像剧中的樊胜美,她在讲一件很悲伤的事情时,哭了,然后发生了另一件事,她马上擦干泪水,补妆,露出职业的微笑去应对周遭的一切。
樊胜美怎样才能不成为被家人索取的樊胜美?

第一,当樊胜美再去寻找归家的路,这个家本身就属于她。如果家里人这样对待她,也许这就是他们家里人对待人的方式。

不管怎样,樊胜美已经长大了。虽然说有家好,但如果没有家,樊胜美也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另外的家。而不是像孩子找妈妈一样。

有时,我们必须承认,不是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当樊胜美承认到这一点,会特别绝望。

妈妈的爱可以带给我们安全的体验和依恋的感觉。妈妈的爱让我们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不孤单。妈妈在哪,家就在哪儿。

——这是很多人很多时候对家的概念。

但这条回家的路很艰难。也许,我们可以寻找另外一个家。

第二,用一种极度付出,被别人索取,不断满足对方的方式跟家人建立联系,其实就是在用一种自我牺牲来喂养父母,喂养整个家庭。

樊胜美之所以选择用这种方式去喂养,更多地是内心中有一种渴望,渴望有一天家人能反过来这样喂养她。

这种信念根深蒂固,支撑着樊胜美一定要这样做。这种信念是不合理的。

樊胜美要意识到跟家人联系的脐带是有毒的,彼此传输的东西都是有毒的,对人生没有太多滋养。最好剪断。

第三,尝试跟这样的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

之前有一位女性朋友,她一个人在外打拼。因为家里的弟弟妹妹读书需要钱,所以,她一直报喜不报忧。

她的父母没有用明的方式跟他要钱,更多的是通过抱怨一些事情,比如爸爸又生病了,家里过的好辛苦。这些话会激发起她的同情心,或者没有能力让家人过的幸福的愧疚感。

父母的这种方式牢牢地抓着她,她工资不错,经常加班,对自己较为苛刻。很少逛街买衣服,即使买也是买便宜的。偶尔买A货提升自己,但又怕被别人戳穿,所以,跟人交往不够自信坦诚,没交到真正的交心朋友。

有一天,她实在太累了,当她妈妈再一次抱怨家里的困难,她跟她妈妈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么多年,我在外面,真的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好。我很难,我真的非常难,当你问我要钱的时候,我觉得我特别无力,但是一想到家里边这样子......我甚至把自己口袋里的钱全部给出去了。”

妈妈在电话那头听到她这样说,第一次沉默了,“女儿,我对不起你”。

女儿的情绪表达,被妈妈听到了,并作出了回应。

第四,打破自己的自恋感。

当樊胜美觉得整个家庭的一切都来自于自己,她觉得有一点沾沾自喜。这种沾沾自喜,我们称之为虚幻的价值感。同时给到她一种错觉,这种错觉就是:自己在扮演一个类似于上帝的拯救者角色。

也许这种错觉能让她获得自我认同。

当自恋感被打破的时候,有可能会感受到挫败感,会对自己怀疑,会有强烈的不安,会有一种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感觉。但这些都只是短暂的。
真实总比虚幻好。
从云端掉落下来,打破虚幻的自恋感,真实的自我才会出现。

我们只有成为了一个自我负责的人,才会有自我成就感。所以,当樊胜美放弃做家里的拯救者,恰恰有可能成全她的家人。

试着想想,地球离开了谁不会转?

如果你觉得地球离了你不会转,且感到沾沾自喜。但当你知道地球离了你还会继续转,你会失落,你会放掉“地球离开我不会转”的执念。
真正的去放下这些执念,打破自己,也许樊胜美就不会成为樊胜美了,

也许樊胜美会变成另一个樊胜美:不跟家里人纠缠的如此深,也不一直做一个牺牲者的角色,不断的自怨自怜的同时对周遭的所有充满着不信任和抱怨。

当樊胜美从中解脱出来后,她对王柏川的态度就会改善,就不会说,“你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你必须要买房子,你看别人怎么样......”

樊胜美对王柏川提的要求更像是她妈妈对她的,她复制到了她自己的亲密关系中。

受到伤害的人同时也在伤害着别人。

 

不要在人群中跟别人比惨。

“我是一个很惨的人”,这不会让你特别有价值。

赢得别人的同情只会让你对自己更加瞧不起。
 老胡推荐
(你也不知道,分享会照亮谁的梦 | 感谢点赞)
推荐阅读
妈妈们,请把爸爸还给孩子


☟ 戳阅读原文,购买胡慎之“爸妈营”精品课程
你的赞赏是我创作的“燃料”


    关注 胡慎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