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与古代文人的心灵寄托

 

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所谓君子无故不撤琴瑟,可见当时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嵇康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所谓君子无故不撤琴瑟,可见当时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地位。琴之所以受到古代文人的喜爱,主要是它和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追求相契合,成为他们的心灵寄托。 李贽《琴赋》:“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琴仿佛是映照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借琴音的传达及弹琴的姿态,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性情、喜好。有的人弹琴豪迈潇洒、铿锵有力;有的人弹琴稳如泰山、闲然自若;有的人弹琴东顾西看、张牙舞爪、心神不定;有的人弹琴面容紧张、声音躁急等等。弹琴能修身养性,由弹琴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及情绪起伏,从外在姿势的改正到内在心理的调整,久而久之便有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琴到无人听时工”,弹琴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取悦自己,犹如陶渊明诗中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他常在心中抚弹那把无弦之琴,却很能自得其乐。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伯牙得遇知音钟子期的喜悦了。知音无须言语,他能感觉到琴声中细微的变化,一曲下来,如神游蓬莱仙岛一圈回来。

《乐记・乐本篇》:“泛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由这段文字可了解古人认为音乐是受人心所控制,而人心又是受到外界环境之影响。即外界→内心→音乐。琴的音量小,不适合在吵杂纷乱的场合弹奏,故而外界环境场合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如古人的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等。弹琴不是选择幽静的亭台楼阁,便是风光明媚的山林名胜之处。为弹琴创造美好的环境,主要是使心情愉快,凭着美的事物的感染力,将自己心中对美的感受得以提升,而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所谓通过弹琴和欣赏琴的演奏而怡情养性、培养气质风度,是非常有道理的。 琴声的醇厚淡泊,能使人的心灵平和安静,全身舒畅放松。“予常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其体也。”从欧阳修的这段话中可知,弹琴可以排除郁闷和悲愤,能够治心病。嵇康在其琴赋中也说:“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变,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嵇康和欧阳修两位都是琴道的爱好者,且认为琴有养生的功能,人与琴的关系就如同知心朋友般,彼此有交流。心与琴和一,心中的不平自然地便淡去了。



明月琴苑:

传习古琴,是一种沉淀,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我们倡导:积极、健康、人文、高贵的琴乐生活!

◆若觉得有意思

或搜微信公众帐号 | 明月古琴苑

或搜微信号 | 13953976178

◆分享和推荐

点击右上角→ 分享到朋友圈

微信公共平  mingyueguqinyuan

微信号     13953976178




    关注 明月古琴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