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短暂的奇迹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段历史,虽然短暂,却令人难以忘怀。它为新中国建设储备了大量高端人才,它以不朽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它就是西南联大。...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段历史,虽然短暂,却令人难以忘怀。它为新中国建设储备了大量高端人才,它以不朽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它就是西南联大。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

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3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刘东生、叶笃正),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朱光亚、邓稼先、王希季)、一百多位两院院士……

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



西南联大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三所大学的教学单位组成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共十七个系。“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将三校学风熔为一炉的西南联大,则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投笔从戎:抗战的生力军
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
在今天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所能收集到的832位(共刻有834个名字,有两人重复刻名,实为832人)从军学生不完整名单。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长沙临时大学时期295人从军学子绝大多数未列入。两者相加共有1100多人,从军人数比例高达14%。也就是说,每一百位学子里便有14人投笔从戎。连校长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投军。
艰苦的办学环境
梅贻琦邀请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联大设计校舍。然而,因为缺乏经费,此后两个月,梁思成夫妇把设计稿改了一遍又一遍……当设计稿改到第五遍时,梁思成忍无可忍,他愤怒地冲到梅贻琦面前,咆哮着:“改!改!改!还要我怎么改?!茅草房?不是每一个农民都会盖吗,要我梁思成干什么?!

“大家都在共赴国难,思成,以你的大度,最后谅解我们一次,行吗?”梅贻琦恳切地说。半年后,一幢幢低矮简陋的"茅草房"填补了西南联大的校园,无法想象,这些"茅草房"出自两位蜚声世界的建筑学家的设计。

如今的云南师大校园,仍保留着一间铁皮屋顶教室。这是西南联大仅存的土坯墙教室,马口铁做的屋顶。下雨时,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当作响,有时声音大得让人听不清讲课。当年曾有一位教授无奈地在黑板上写下6个字:“现在停课赏雨。”

由于缺乏教室,有些课程必须安排到傍晚。图书馆里也只有几排书架,几张桌椅和一些长凳,馆藏中英文书籍总共只有6000来册。学生缺少课本,只能依赖上课听讲,而老师也缺乏资料,不得不凭借记忆开展教学。联大校友夏世铎至今仍记得图书馆前排队的人潮,而在暗淡的灯光下,却是一片鸦雀无声的自习景象。
校歌 校训
校歌


西南联大研究会副会长吴宝璋:

主任由当时文艺学院的院长冯友兰担任,此外中文系的系主任朱自清也参加了,另外还有罗长培罗庸闻一多,这都是中文系的大家,这五个人就组成了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你从这个人选可以看出校方确实是非常重视。

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学校确定由中文系教授罗庸用《满江红》词牌所填写的歌词为西南联大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逐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彰显民族士气与斗志的校歌极大地提振了民众的信心激励着无数学子投身抗战,献身报国。


校训
如今的西南联大旧址,仍矗立着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写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在绿树环抱之中的纪念碑无声地诉说着七十年前的中国一代名校的历史,而“中兴业,需人杰”的歌声也从未被人遗忘,它依然在激励着后来的有志青年:吾辈需自强。

记者 王焕黎  邓荣
感受生活,品味文化
了解文化动向
欢迎关注我们哦!
长按二维码识别并关注!


    关注 文化十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