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们,就没有西南联大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80多年前,梅贻琦在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就职演说中提到的这句话,即使在现在,依然振聋发聩。

相比于胡适(北大校长)、张伯苓(南开大学校长),同为中国最著名大学的校长之一,梅贻琦身后名气实在太过低调。固然其中有一些敏感因素(1948年,梅贻琦选择去了台湾,并创建了“台湾清华大学”的前身),但梅贻琦本人确实温和儒雅,注重实干,人称“寡言君子”。

1931年到1948年,身为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梅贻琦最被后人推崇的是他奠定了清华的品格,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从此在清华园蔚然成风。

民国热席卷全国好几年,到了后期,尽管有盲目推崇之嫌,但民国高校中的熠熠星光实在耀眼:吴宓、刘文典、金岳霖、陈寅恪、李济……相比之下,不少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却依然未被大众所熟知。

今天恰逢梅贻琦先生逝世纪念日,主页君想和大家一起聊聊西南联大时期三位大学校长的故事,他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1889.12.29-1962.5.19)
任期:1931-1948年


梅贻琦祖籍江苏,生于天津。留美归国后,1931年,他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他积极邀请国际学者来清华执教。

1937年,北校南迁,北大、清华、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办学。梅贻琦任校务委员会兼主席。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西南联大解散,三校迁回原地,准备复校。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被解放。

梅贻琦婉拒了国民党内阁的邀请,后来去了台湾创建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也正因如此,他也被称为是“两岸的清华校长”。
轶事
01 

梅贻琦嗜酒,但从没喝醉过,据说,1947年抗战胜利后清华第一次校庆,学校在体育场摆了酒席,教职员都一一向校长敬酒,梅贻琦老老实实地喝下,足足喝了40多杯!

02 

西南联大时期,物资紧缺,梅贻琦的太太韩咏华,虽然身为校长夫人,但也没有特殊待遇,家庭生计困难,老老实实出来卖自己亲手做的糕点,并取名为“定胜糕”,取“抗战一定胜利”之意。

北京大学校长
蒋梦麟(1886.1.20-1964.6.19)
任期:1930-1945年


蒋梦麟,浙江人,赴美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归国。虽然1930年才被蒋介石正式聘为北大校长,但其实早在1919年起,蒋梦麟就在蔡元培的任命下,代理北大校长职务。

蒋梦麟大胆调整北大体制,打破终身教授制,虽受到非议,却也建立了有效率的行政体制。

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大后,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三人组成常务委员会来主持校务,凡遇到与另外两校发生利益冲突时,蒋梦麟经常选择退让,以西南联大大局为重。
轶事


01 

关于西南联大期间,三校利益之争,蒋梦麟的退让令很多北大师生不解,希望他能为北大多争取一些利益。

蒋梦麟给同仁讲了这个故事:我、张伯苓、梅贻琦是三大名校的校长,好比说三个人穿一条裤子,如果我们三个人抢一条裤子,裤子只有两条腿,那么肯定是什么来回拉扯,什么都干不了,所以只能让一个人穿裤子,我们俩可以不穿裤子。

02 

内战结束后,辞去北大校长职位,由胡适接任。去台湾后,他致力于台湾农村的复兴,并提出了“人口节育“的观点,主张限制人口增长,但在当时却遭到了指责和谩骂。
南开大学校长
张伯苓(1876.4.5-1951.2.23)
任期:1919-1948年


民国时期中国三大名校中,只有南开是私立大学,张伯苓凭借个人魅力一直不懈地向海内外筹措经费,来支持学校运转。

1937年,南开大学校舍和图书馆遭日军轰炸,南开大学也因此成为中日开战后第一所因战火被焚毁的高等学府,国内外高校的教授都声援南开。

同年,南开和北大清华一同迁往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张伯苓选择留在大陆。周恩来一生都非常尊敬这位南开的老校长。
轶事
张伯苓1904年在天津建立了敬业学堂,时年15岁的梅贻琦正是这所学堂的学生。1915年,梅贻琦留学归国,到清华任教半年后,去天津看望张伯苓,表示自己对教书没兴趣,想换工作。

张伯苓听后,生气地对梅贻琦说: “你才教了半年书就不愿意干了,怎么知道没有兴趣?青年人要能忍耐,回去教书!”这句话几乎改变了梅贻琦的人生和前途。


1946年,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前合影
西南联大固然伟大,但若没有三位校长智慧的带领,想必也不会有今日这番成就。

正如西南联大纪念碑文所写:
为一体,如胶结。
同艰难,共欢悦。
联合竟,使命彻。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信大方
ID:citic-dafang
为你的生活
加一点美好
投稿合作请联系
zxdafang@126.com


    关注 中信大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