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校友李海斌获记一等功

 

同济大学84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李海斌获记一等功。...



近日,同济大学84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李海斌获记一等功。他作为大连地铁1、2号线工程项目的总负责人,近10年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地铁项目建设中。因为在地铁建设中的无私奉献,辽宁省人民政府决定为他记一等功。



校友会曾于2013年对李海斌进行采访,他在访谈中阐述了对大连地铁建设的深层理解和倾力投入,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访谈全文如下: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大连市的地铁建设情况。

李:大连地铁于2010年开工建设,在建的1、2号线线路总长为64.9公里,计划2014年建成通车。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大连市远景年规划轨道交通线路16条,线网总规模808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地铁线总长224公里。

其实,从2007年开始,我们已经在做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规划的制订、方案的策划、申报材料的准备等,光是申报材料的准备,就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由于地铁建设涉及的部门众多,如国土资源、环保、规划、城建、安全等,需要提交的报告多达十几项,要不断跟相关部门汇报、沟通、论证,听取意见,补充材料,修改方案,程序十分繁复。

记者:地铁虽然是一种高速、便捷的城市交通方式,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城市文化。大连地铁将如何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

李:其实,相比于其他城市,大连市民对轨道交通有更高的期待,更大的热情。大连虽然是一个只有百年历史的年轻城市,但却也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行历史的城市。1899年,大连开埠建市。赢得日俄战争的日本人为了巩固其在南满的统治,于1909年大规模实施了城市电气铁道筹建计划,即第一条从电气游园(今裕景商城)至大浅桥(今码头)全场2.45公里的有轨电车。这是大连城市轨道交通的开端。之后的各个时期,大连有轨电车随着城市的兴衰而兴衰,也成为大连城市的一道颇具特色的亮丽风景,也给每一代大连人留下了形态不同意义相同的美好记忆。在七八十岁老人的记忆中,有轨电车是“新奇”的,能在街道上跑的“小火车”、“大辫子”;在四五十岁中年人的印象里,有轨电车是“亲切”的,伴着咣当声成长;在二三十岁年轻人的视野中,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的,时尚大气的。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在大连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连市民对轨道交通有很深的感情,对城市地铁建设也充满期待。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大连地铁建设,不单单是一种交通工具的升级变迁,更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载体和城市多元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那么,如何在地铁建设中体现大连文化特色,满足市民的期待和需求,也是我们在苦苦思索的问题。我认为,体现大连城市文化特色的关键词很多,如:年轻、现代、浪漫、热情、开放、包容等,但要在地铁这样一个交通系统及公共空间中充分表达并让乘客感知和认同,却是一个难解之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解题,我们也对国内许多城市进行了考察,查询国外城市的做法,并多方征求意见,力求在地铁建设中加以体现:在车站命名上,结合周边区域特征、历史、传统以及周边广场、道路、公交车站确定站名,以百姓熟记和易记为原则,不搞商业化命名;地铁车站建设追求经济适用,以满足功能、安全、方便为原则,装修风格简洁、明快、大气、现代,分别以体现环保的绿色和大海的海蓝色作为1、2号线的线路色;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地铁运行管理中,要形成和保持安全、舒适、文明、和谐、卫生、环保的乘车环境和氛围,使地铁成为展示大连城市发展、市民文明和人文特色及景观的窗口。

记者: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地铁建设过程中碰到的许多技术难题就无法借鉴。大连地铁建设过程中碰到的最大技术难题是什么?又是怎样攻克的呢?

李:大连地处滨海丘陵,地质复杂多变,上软下硬的特点十分突出,局部地区岩溶发育充分,施工中易出现涌水涌泥险情,施工难度大;暗挖车站多,占总数的35%,在国内也属少见,施工风险大周期长;在城市中心区建筑及人口密集区进行钻爆法施工,造价相对较低,但施工安全管理、爆破及振动控制难度大。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结合不同的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反复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创新施工工法,采用了单拱暗挖、拱盖法、洞桩法等暗挖车站修建技术;加强施工风险管理,详细探查分析沿线各类施工风险源,开展专项设计和施工组织方案评审,落实各项风险管理措施;加强施工过程的监控量测,招标选择第三方监测单位、爆破临测和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等专业队伍,进行风险分析和预测,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安全风险。

记者:在建设施工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是在所难免的,你们如何解决?

李:地铁建设是大连城建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大工程,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参考,很多难题都是我们没有遇到过的。大家必须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比如,有一个隧道在掘进中遇到一处泄洪暗渠,其中一段有下沉迹象。我得知情况后立即赶赴现场,召集地铁指挥部的技术人员与该项目负责人一道分析暗渠下沉段的地质情况、查看暗渠的走向,现场确定了解决方案,避免险情的发生。

安全是地铁建设中的又一个重大课题。人们通常以为明挖施工风险小,可查阅国内地铁施工事故案例,最大的地铁事故恰恰发生在明挖施工中。这就说明,安全的最大风险源不是来自客观的自然条件,而是来自我们主观的麻痹大意。我要求工地负责人,施工中遇到容易引发事故的问题要马上通报,指挥部的专家团队是由全国一流专家组成的,有能力帮助施工单位化解任何风险。

记者:地铁建设会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各方利益,也会影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在处置这些敏感的矛盾时,您有怎样的智慧?

李:说实话,大连市地铁施工对市民造成的最大影响就是施工噪音、爆破噪音,其对城市主干道交通带来的影响相对小些。我们地铁施工尽量回避主干道,采取先挖竖井,再挖横通道,挖到马路下面后继续向前,对城市交通影响与其他地铁施工城市相比小一些。对于施工噪音,由于地铁建设工期紧张,土建工程满打满算就只有3年时间,因此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施工企业只能加班加点、24小时连轴转,按部就班地干是不可能按期完工的。市区白天不允许运输建筑渣土的车辆通行,地铁施工中大量土石方、建筑材料大多数是在晚上运输的。夜深人静,施工确实会影响周边居民。为了减少施工噪音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施工企业也是想尽办法,比如为柴油发电机、空压机等盖座房子,以期尽量降噪。有一个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两件难事,一是一家企业要在厂区内新建厂房,与地铁建设冲突,二是暗挖区间隧道要穿过机场旁的一处加油站,勘测人员入内钻探、设置沉降观测点受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当即决定,由指挥部发函,责成市、区两级规划部门严格把好规划审批关,妥善处理企业扩建与地铁工程的关系。同时,请求大连机场相关部门对地铁工程给予支持。

记者:如何处置险情,考验着一个人的分析、判断、处置能力,也考验其专业能力。您在设计院做了10年专业工作,在政府机关做了15年管理工作,都同样出色。请您谈谈学校的教学理念、学风、校风等对您的工作、人生的影响?

李:我觉得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对学生未来的事业发展影响很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同济上学时,教师们、学生们为学习投入的精力很多,教与学都很努力,对本科教学也十分重视,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时期。我记得,李国豪老校长为我们开过专业讲座,范立础院士讲授《桥梁工程》。据说,现在名师为本科生上课已经成为传说,实在有些遗憾。而同济的学风尤其严谨,我们当时也时常与在上海高校、外地高校上学的中学同学、同乡之间作比较,发现同济的学习风气真的很好,我也为此觉得十分庆幸。

我是1988年毕业分配进入大连市政设计院的,与我同时进设计院的有来自几个高校的十几名学生。说实话,单看成绩单上的分数,我不是最高的,但从工作中表现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则是大家公认的,是称得上同济这一品牌的。我是桥梁专业毕业的,当时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很少,我们单位里从事桥梁设计的,大都是转行过来的。我参加工作时,正值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我在师傅们带领下,很快就上手,并主持、参与设计了大连市几乎所有的桥梁、立交桥。当然,从专业角度看,城市桥梁的难度不是太大,但看到自己的作品为城市畅通做了贡献、为城市风貌添了景观,还是觉得十分自豪。进入机关后从2000年开始,我又负责建设了全国第一条城市轻轨,从火车站北至金石滩,长50公里,当时投资规模达到20亿元,创造了一次性通车里程最长,国产化率最高,每公里综合造价最低等多项国内第一,至今还在运行,现在又负责地铁规划建设。

记者:在同济上学时,您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李:我印象最深也对我影响很深的一件事,是两位校长的互相尊重和个人魅力。可能是因为我们是桥梁专业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班级拍毕业照时,邀请了桥梁界泰斗李国豪老校长一同合影。李校长提前到了,我们也已各就各位,等待时任校长江景波教授。由于时间还早,在我们的强烈请求下,李校长即兴为我们讲话。李校长面向我们,讲话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这时,只见江景波校长急匆匆迎面向我们走来,当距离我们还有大约20米的地方,江景波校长看到老校长正在致辞,就即刻停下脚步,并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示意我们不要影响老校长的讲话。就这样,直到老校长讲完话,江景波校长才笑盈盈地过来与老校长握手问候,与我们合影留念。我现在每每回忆起这一幕,都十分清晰,也十分温暖。

记者:您对同济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建议?

李:我对同济的感情是很深的。我觉得,对学校的感情,更多地体现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感情。多走动、多交流才能延续并加深感情。我们班同学之间经常聚会,在校时,我任班长,现在虽然由于工作关系,我很少直接召集聚会,但我总是给予建议和支持,并尽量参加。今年是我们班毕业25周年,我们利用桥梁协会年会的机会,将在沈阳聚会,这样工作、情谊两不误。虽然由于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来到校园。有大连的校友去了嘉定校区,给我看了很多照片,很漂亮,我也一直想去。有一次出差路过上海,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准备去学校,但计划没有变化快,终没能如愿。有机会一定要去参观。

但无论如何,我一直关注学校的发展。我觉得,学校应该重视本科教学, 在本科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基础理论学习是很重要的,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学校要明确得以立校的优势专业、学科。新学科要发展,要增多,但基础不能丢,本质要保持,特色要保持。学校经过并校,确实大了,但我觉得强更重要。强,就是强势学科,集中精力做强一些学科,重点突出,要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简单的大,没有意义。做大很容易,做强很难,先强后大。希望母校强而大。

李海斌同志现任大连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关注 同济大学校友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