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凤翔刻大同文征明太湖诗碑

 

迟凤翔(约1521—1600),清•康熙《临朐县志》、光绪《临朐县志》载:“字德征,号朐冈,临朐人,...



迟凤翔(约1521—1600),清•康熙《临朐县志》、光绪《临朐县志》载:“字德征,号朐冈,临朐人,中嘉靖甲辰进士。”“授户部主事,出监苏松漕务,又督储陕西,旋调大同,理军饷,俱以廉能著称,迁兵部职方武选司郎中。”清•乾隆《大同府志》亦载:“迟凤神(翔),山东临朐人,进士,嘉靖中”任“督饷宣大户部”。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明代书画家,“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他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有“书画双绝”之誉。

迟凤翔在江南督办粮储期间,得到了文征明自作自书的《太湖》和《涵村道中》七言律诗诗卷一轴,遂与同僚和缙绅展观,都认为是文征明书法中的上乘之作,“可刻之传诸远世”。随后,他在嘉靖三十一年(?)春被派到大同“理饷”时,就将随身所带的此文征明诗轴择石刊刻(见所附拓片照片),这便是今天人们有幸看到的驰名海内外的“迟凤翔刻大同文征明太湖诗碑”。该碑刊刻时,文征明尚在世,但已是80多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了。

该《太湖诗碑》高1.77米,宽0.9米。碑阳为《太湖》诗,碑阴为《涵村道中》,且尤以前者为著名:“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谁能胸贮三万顷,我欲身游七十峰。 天远洪涛翻日月,春寒泽国隐鱼龙。中流仿佛闻鸡犬,何处堪追范蠡踪。”该碑每面刻六行,每行十至十三字,为大字行书。字径大者25厘米,小者10厘米。碑阴左下角还有五行模糊的小字附记,印证着刻石的缘由、时间和人员:“余督儲南畿,於姑苏获文衡山诗卷一轴。缙绅见者……可刻之以传诸远世……云中理饷……命……立碑……模之……。嘉靖岁次(壬子?)二月戊丑,临朐迟凤……。”现该碑存大同市博物馆碑廊。

《太湖诗碑》所咏对象之一,为太湖七十二峰中的原名“三山”的著名山峰“太湖仙岛”。它以孤见奇,以小取胜,山径深邃,林木葱茏,景观开阔,若翠螺置于玉盘之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无锡市人民政府开始对其进行开发,造桥、建亭、绿化,至七八十年代建耸翠楼,后又将此碑翻刻,立于山顶所建的文征明诗碑亭内,从而使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得以更生光辉。

有研究者认为,《太湖诗碑》诗文,都是文征明晚年归隐故乡山林时的作品,也都是写景诗,但也表达了他以范蠡自比,愿意“终岁不闻车马音”的心境。其书法为他晚年的得意之作,既有他早年行书师承王右军、得力赵松雪的根底,又参以宋代书法家黄山谷长戈大戟、敧侧取势、纵伸横逸、气势磅礴的笔势,看上去黄气十足,苍劲有力,大气磅礴,但又不失其灵秀俊美的风歆。在结字上,太湖碑大量吸收了黄山谷中宫紧缩,向外辐射,放纵敧侧的笔法,撇、捺和长横极长极劲,沉着痛快,舒展大度。在用笔上,此碑惯用逆锋、藏锋,提按幅度大,长横大捺稳健扎实,气贯神溢,扫尽了馆阁体书派的平光妩媚象。在章法上,《太湖诗碑》相互映带呼应,整体感极强。大字纵,小字敛,参差错落,顾盼生姿。尤其是长横大撇巧妙地相互穿插,使整篇浑为一体,气势宏大,节奏感极强。

如今,“迟凤翔刻大同文征明太湖诗碑”已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亮点。倘或迟凤翔九泉之下有知的话,定会为自己四百多年前为官异域的这一着意之举,感到无上欣慰。


    关注 骈邑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