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策·何处不围城] 刘豪格手记:构建循环,如莫比乌斯环一样

 

“常青藤计划2017·青年策展人项目”入选展览之一“何处不围城”...

“常青藤计划2017·青年策展人项目”

入选展览之一

“何处不围城”

策展人:张予津

本展览邀请到的13位艺术家将不止于展览现场的作品呈现,而是将在策展人的组织下展开文学阅读与摘抄、文体自由的手记写作与艺术创作的重思再造;并突破艺术范围内的话题讨论,与策展人完成关乎文化理想、个体生存境遇、精神困惑等泛文化命题的时效对谈。包裹情感温度、个人私趣、爱与殇的图文内容,为更多观者营造情感的代入,提供了一种借由阅读拉近艺术与生活之距离,亦从中获得情绪纾解,驱散“围城”内外精神之霾的可能。
艺术家手记&对谈


刘豪格
再谈《无花果与宇宙大爆炸》


“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所给予的答复。或者在于她能提出迫使你回答的问题,就像底比斯通过斯芬克斯之口提问的一样。”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无花果与宇宙大爆炸》影像 5‘07'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里,马可波罗在不同城市中旅行,如同我的动画影像作品《无花果与宇宙大爆炸》里的主人公也在不同的空间中旅行。这部五分零七秒的动画,是我读书时代个人状态的映照,也算我比较早的一件作品。借这次展览,我试着去回顾当初的创作过程和观念,并通过当下对《看不见的城市》的阅读,来探讨日常阅读与艺术创作间的逻辑关联。比如,书里的主人公和我作品里的主人公都是在穿梭和游历,一个付诸文字充满想象的空间;一个付诸动态画面,充满视觉的遐想。文学和艺术,重要的在于予人启示,诱发人不断进行问题的思考。

“她既无名称又无地点,我再向你说明一次描述她的缘故:在可以想象的城市的数目中,那些元素组合缺乏联系的线索,缺乏内在的规律,缺乏一种透视感和一番故事的城市必须排除在外。”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无花果与宇宙大爆炸》视频截图
影片由四个不同时空的画面构建一个类似循环的叙述,每个空间又不给人明确的叙事情节,在图像符号与不同场景中的游荡,不同的时空画面给每个人不同的遐想,也带给人不同的问题。
《无花果与宇宙大爆炸》视频截图
“城市犹如梦境: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都能够梦到,但是即使最离奇的梦境也是一幅画谜,其中隐含着欲望,或者其反面——畏惧。城市就像梦境,是希望与畏惧建立成的,尽管她的故事线索是隐含的,组合规律是荒谬的,透视感是骗人的,并且每件事物中都隐藏着另外一件。”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影片一共包含4个空间:室内房间、外太空、空房间、最后穿过城市回到自己。开始时主人公正在密闭室内房间看电视,在开一瓶汽水后发现汽水里有条鱼,主人公很冷静将鱼倒入鱼缸,房间地震后出现外星人如同上帝一样接走主人公。当主人公醒来后发现自己在外太空飞船里,点开屏幕,屏幕如同宇宙大爆炸般打开。根据圣经的启示,我理解的无花果是罪恶的开始,大爆炸便是一切的开端,两个开端意味着宗教和科学的神秘莫测。而梦恰恰也是神秘的。爆炸之后画面出现连续的空房间,每个空房间都有自己如梦般的故事。虽然是梦,但现实痕迹不停流露出来,串联出一个来自封闭空间的人在世间走一路而淡然回到原点的境遇。





《无花果与宇宙大爆炸》视频截图
在影片的最后,我在相似的一个房间里结束了这个循环的叙事。智慧的无花果诞生,大爆炸后留给世间永恒的疑问,影片不是在试图解决问题,而是在不断提出问题。比如智慧的无花果总有被黑暗吞噬的时刻,每个人所处的社会也总有智慧被埋没的遭遇,如何选择,是逃避还是坚守,是交给我们所有人的人生命题。





“鱼”这个意向符号也不断出现在我后续的作品中,无论是在该影片房间中的鱼,还是《鱼缸》里被困的鱼,其实都是我在探讨时间与空间、社会与群体、人与人......之间各种循环与束缚的关系。以“鱼”影射“人”,隐喻一种象牙塔状态以及自我难以逾越的关卡、无法逃离的现实困境。

《鱼缸》视频截图
当初在做这些作品时,我还看了很多哲学相关的书,比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悉达多》,也看了些跟梦境、潜意识有关的书,比如《做梦的艺术》。而今天,我又在阅读《看不见的城市》时,找到了我的作品与书作者在情感上的某种共鸣。或许,文学作品和日常阅读不能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来源,但它一定可以为灵感的乍现创造一种突发的动力,成为创作的补给,通过阅读,能让我对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真实理解得更为透彻,情感更为丰富,而这正是艺术创作之所需。

对话

张予津&刘豪格

张:你一直以来较为完整的创作都是以动画影像为主要表达形态吗?因为你似乎并不多产,对你而言,做动画影像过程中都有哪些难点和不可控因素?

刘:
之前作品都是以动画影像为主,但今年有一些新想法,媒介上也会多元不止是影像,但影像我还是会继续。做个实验动画作品相比较其他媒介的时间跨度很大,一般都是一年或两年一件作品,除非你有团队制作,我并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所以所有制作的技术问题都是在制作过程中一步步解决,但这些和最终的完成相比,都不重要。动画影像媒介对我而言,相对电影更好控制,也包含时间和空间,行为与声音。动画,在我之前的理解维度里,是一种三维影像:二维绘画加上时间维度,加上时间性可以让每一帧的集合被赋予不一样的结果和意义。简单说,动画也是我的思考方式、表达方式,但如果我认为我的一个观念或者想法更适合其他媒介,我也会做出改变。
张:你的实验动画作品,有贯穿其中的一条创作主线吗?比如,你更侧重于关注哪些层面,反映哪方面问题?

刘:两部影像都是以个人生活和社会环境作为主要创作感受,第一部是我在大学毕业时候,对学校社会环境的个人感受,《无花果与宇宙大爆炸》是从人物在不同环境,不同空间的转移层面展开;《鱼缸》是离开学校后的状态,包含多线段叙述和交叉蒙太奇,用半叙述和非叙述的结合,符号的转变和语言的叠替,手绘也更多元。我是更注重人与社会、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鱼缸》更多包含的是我个人在这个社会的感受,但这些都是从本体论角度出发的,我现在想做的作品则尽量排除本体论,也会排除叙述结构,不过这都是尝试。张:你的影像作品相对来说是叙事性的,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但如今不少影像作品是非叙事的,这方面你是如何考量的?你如何看待当代艺术非叙事影像作品之于观众的陌生感和不可读?

刘:
我的影像并不全是叙述,不是以故事作为主要构架,是包含部分叙述,如果分类我也会分在非叙述。影像史发展本身是从实验电影开启的,之后才有了叙述电影,而叙述电影只是影像中的一个分叉,表现作者的感受或意图,不一定用一个故事作为架构,有很多逻辑关系可以架构影像。
陌生感是大部分当代艺术作品都有的,但要看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有些作品确实需要作者的解读才能明白,这种解读并不是说明书一样,而是给你认真看作品的一个方向。我的影像之前很多人看了也看不懂,但有些人和我交流说了他们各自的理解,和我做这个作品想法反而不太一样,但我觉得这样是非常好的,并不是每个人的思想、认知都是相同的。

张:《无花果与宇宙大爆炸》是你几年前的作品了,重新回看,当时创作时的问题哪些在今天的状态下是已经解决的,哪些仍是持续探索的?

刘:问题是不断产生的,但是否解决已经不那么重要,面对问题时的解决过程对我来说才是如此得有意义。

张:有比较喜欢的艺术家和艺术风格吗?

刘:当代艺术有很多好作品和艺术家,但要影响我更深的是一些电影导演们,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德国导演赫尔佐格,智利导演佐杜洛夫斯基,都是我欣赏的。张:你反复强调人与人,人与空间的束缚感,生活中,或者在你的成长历程中,你有过被束缚,不自由,很压抑的经历吗?

刘:我去过一些城市,认识过很多人,但你不管在哪座城市,或和其他人交流,都会感觉你只是在一个地方呆着,只是和自己在交流,确实如卡尔维诺借马可之言问可汗大帝:“你拥有这么多城市,但你从来不出皇宫,而我去了这么多的城市给你叙述每个城市,这些城市到底属于你还是属于我。”并不是我成长有束缚或压抑,而是我认为周围人的状态和整体社会状态。好比你问我为什么我会留在北京,其实对我而言重要的并不是哪个城市,而是这个城市给我什么样的问题以及给予我问题的答案。

张:你会坚持进行影像创作吗?影像作品不及架上、传统形态更具市场性和收藏性,也就是说,很难给你带来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物质回馈,那平时供给你创作的经济来源和谋生手段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平衡创作与谋生手段之间的关系的?

刘:
影像只是给我一种思考问题方式的呈现方法,不同思考方式相对作品也会用到不一样的媒介,我在制作作品中没有过多考虑市场和收藏,也没有将自己作品当做符号语言来思考,当然市场是必须要考虑的,这几部影像都是自己比较纯粹点儿的想法,影像需要消耗资金,那就赚够钱再实行。我并不想过于把自己作品往商业或视觉语言上靠,但市场是必须要考虑的事实,这也是之后作品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张: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吗?什么会让你陷入极度焦虑和不安?

刘:我只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张:眼下,你最渴望做出改变的是什么?

刘:我个人希望人类把发展的重心放在航空事业,和基础物理学研究,因为最终束缚人类的还是时间和空间,简单说科学技术还是太落后,人类进行星际航行的时代才是人类新的纪元,到时候人类的思维模式,时间观念,甚至国家概念都会改变,人类将在那个时期有一种从物种上的再次进化,好比远古鱼类登上岸进化成爬行类。张:创作之外,你排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的自娱方式还有哪些?

刘:创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还是要有很多好玩的。


更多策展人&艺术家手记

[青策·何处不围城] 张予津 策展手记一:追问,才刚刚开始

[青策·何处不围城] 张予津 策展手记二:如何找到了他们?

[青策·何处不围城] 张予津 策展手记三:我的阅读与成长往事

[青策·何处不围城] 张晟瑜 手记:作品在成长,而我在工作

[青策·何处不围城] 张钊瀛手记:戏剧化的视觉“意识修炼”

[青策·何处不围城] 胡佳艺手记:行为,是一种感觉上的需要

[青策·何处不围城] 谢炎红手记:理想难寻,唯有菊的芬芳

[青策·何处不围城] 邓静手记:七七八八

[青策·何处不围城] 樊寒冬手记:以“真”造就作品,就像自然造就生命

“青年策展人项目”是2016年常青藤计划在“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之外推出的全新项目,以项目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青年策展人征集展览方案,最终选择出优秀的有效方案辅以多层面的扶持与引导,助力青年策展人将艺术构想变成展览现实。

2017年,常青藤计划持续推出青年策展人项目,并为入选者提供更为专项细致的辅助引导。

更多关于“常青藤计划2017”详情见“常青藤计划”微信底部菜单栏“展览活动”


    关注 常青藤计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